肠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核心器官,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当肠胃功能失调时,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消化不良、消瘦乏力等症状,而中草药在调理肠胃方面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优势,通过健脾益气、养胃生津、消食导滞、温中和胃、涩肠止泻等功效,从根本上改善肠胃功能,以下详细介绍常用的补肠胃中草药及其应用。
健脾益气类:补脾气,强运化
脾气虚弱是肠胃问题的常见病因,此类草药能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改善食少、腹胀、便溏等症状。
-
黄芪:性甘微温,归脾、肺经,功效为补气健脾、升阳举陷、固表止汗,适用于脾气虚弱导致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中气下陷引起的久泻脱肛、胃下垂;气虚自汗、气血不足所致的疮疡久不愈合,用法: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注意:实证、热证、阴虚阳亢者禁用,表实邪盛者不宜用。
-
党参:性甘平,归脾、肺经,功效为补脾益肺、生津养血,适用于脾肺气虚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气血双虚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用法:煎服9-30g,亦可蒸食或炖汤,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实热证慎用。
-
白术:性甘苦温,归脾、胃经,功效为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适用于脾气虚弱、食少腹胀、便溏泄泻;脾虚水肿、痰饮眩悸;脾虚气弱、胎动不安,用法:煎服6-12g,炒用可增强健脾止泻作用,注意:燥湿利水宜生用,阴虚内热者慎用。
-
山药:性甘平,归脾、肺、肾经,功效为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适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阴虚消渴,用法:煎服15-30g,炒用可增强健脾止泻,注意:湿盛中满或有积滞者不宜用。
养胃生津类:滋胃阴,润胃肠
胃阴不足者常表现为口干咽燥、饥不欲食、胃脘隐痛,此类草药能滋养胃阴,濡润胃肠。
-
沙参:性甘微寒,归肺、胃经,功效为养阴清肺、益胃生津,适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嗽;胃阴不足、热病津伤的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用法:煎服10-15g,鲜品效果更佳,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风寒咳嗽慎用。
-
麦冬:性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功效为养阴生津、润肺清心,适用于肺阴虚的燥咳痰黏、劳嗽咯血;胃阴虚的热病津伤、内热消渴;心阴虚的心悸失眠,用法:煎服10-15g,可配伍沙参、玉竹增强养胃生津之效,注意:感冒风寒、痰湿咳嗽者忌用。
-
石斛:性甘微寒,归胃、肾经,功效为益胃生津、滋阴清热,适用于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的食少干呕;阴虚发热、目暗不明、筋骨痿软,用法:煎服6-12g,鲜品15-30g,可熬膏或泡茶,注意:温热病早期未伤津者不宜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
玉竹:性甘微寒,归肺、胃经,功效为养阴润燥、生津止渴,适用于肺阴虚的燥咳痰黏、劳嗽咯血;胃阴虚的热病津伤、烦热口渴、消渴,用法:煎服10-15g,可煮粥或煲汤,注意:痰湿内蕴、中寒便溏者忌用。
消食导滞类:化食积,促消化
饮食积滞是肠胃问题的常见诱因,此类草药能促进消化,消除积滞。
-
山楂:性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功效为消食化积、行气散瘀,适用于肉食积滞、脘腹胀满、泻痢腹痛;瘀阻胸腹痛、痛经,用法:煎服9-12g,生山楂消食导滞,焦山楂止泻,注意:脾胃虚弱、胃酸过多者慎用,孕妇慎用。
-
神曲:性甘辛温,归脾、胃经,功效为消食和胃,适用于饮食积滞、脘腹胀满、食少纳呆、肠鸣腹泻,用法:煎服6-12g,可配山楂、麦芽增强消食之效,注意:脾阴不足、胃火过旺者慎用。
-
麦芽:性甘平,归脾、胃经,功效为消食健胃、回乳消胀,适用于米面薯芋食滞、脘腹胀满、脾虚食少;妇女断乳、乳房胀痛,用法:煎服10-15g,生麦芽消食,炒麦芽回乳,注意:哺乳期妇女不宜用,孕妇慎用。
-
鸡内金:性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功效为消食健胃、涩精止遗、化结石,适用于饮食积滞、小儿疳积;肾虚遗精、遗尿;砂石淋证、胆结石,用法:煎服3-10g,研末服每次1.5-3g,注意:脾虚无积滞者慎用。
温中和胃类:散寒邪,暖脾胃
脾胃虚寒者常表现为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呕吐清水,此类草药能温中散寒,暖胃止痛。
-
干姜:性辛热,归脾、胃、心、肺经,功效为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适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脉微欲绝;寒饮喘咳、痰多清稀,用法:煎服3-10g,炮姜温中止泻力更强,注意: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孕妇慎用。
-
高良姜:性辛热,归脾、胃经,功效为散寒止痛、温中止呕,适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用法:煎服3-6g,可配香附增强行气止痛之效,注意:阴虚有热者忌用,胃热呕吐不宜用。
-
吴茱萸:性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功效为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适用于寒凝肝脉的脘腹冷痛、疝痛头痛;胃寒呕吐、寒湿泄泻,用法:煎服2-5g,外用适量,注意:不宜与丹皮、贝母同用,阴虚火旺者忌用,孕妇慎用。
-
花椒:性辛温,归脾、胃、肾、肝经,功效为温中止痛、杀虫止痒,适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蛔虫腹痛;湿疹阴痒,用法:煎服3-6g,外用煎汤熏洗,注意:阴虚火旺者忌用,孕妇慎用。
涩肠止泻类:固大肠,止久泻
久泻久痢、滑脱不禁者需用涩肠止泻之品,以固涩肠道。
-
肉豆蔻:性辛温,归脾、胃、大肠经,功效为温中行气、涩肠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寒、久泻不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脾肾阳虚、五更泄泻,用法:煎服3-9g,煨用增强涩肠止泻作用,注意:湿热泻痢者忌用,孕妇慎用。
-
诃子:性苦酸涩平,归肺、大肠经,功效为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适用于久泻久痢、便血脱肛;肺虚久咳、咽痛失音,用法:煨诃子长于涩肠止泻,生诃子长于敛肺利咽,煎服3-10g,注意:外有表邪、内有湿滞者忌用。
-
五倍子:性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功效为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收敛止血,适用于肺虚久咳、肺热痰咳;久泻久痢、便血脱肛;遗精滑精、自汗盗汗;崩漏、便血,用法:煎服3-9g,研末外用,注意:湿热泻痢者忌用,外感咳嗽不宜用。
-
芡实:性甘涩平,归脾、肾经,功效为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适用于肾虚遗精、尿频、遗尿;脾虚久泻、白带过多,用法:煎服10-15g,可煮粥或煲汤,注意:大小便不利者忌用,湿热下注者慎用。
常用补肠胃中草药简表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适用症状 | 常用配伍 |
---|---|---|---|---|
黄芪 | 甘微温,脾肺经 | 补气健脾,升阳举陷 | 脾气虚弱、中气下陷、自汗 | 党参、白术、升麻 |
党参 | 甘平,脾肺经 | 补脾益肺,生津养血 | 脾肺气虚、气血双虚、津伤口渴 | 黄芪、白术、茯苓 |
山药 | 甘平,脾肺肾经 |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 | 脾虚食少、久泻、肺虚喘咳 | 莲子、白扁豆、茯苓 |
沙参 | 甘微寒,肺胃经 |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 胃阴不足、热病津伤、燥咳 | 麦冬、玉竹、石斛 |
山楂 | 酸甘微温,脾胃肝经 |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 肉食积滞、脘腹胀痛、瘀血腹痛 | 神曲、麦芽、莱菔子 |
干姜 | 辛热,脾胃心肺经 |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 | 高良姜、党参、白术 |
肉豆蔻 | 辛温,脾胃大肠经 | 温中行气,涩肠止泻 | 脾胃虚寒久泻、脘腹胀痛 | 吴茱萸、补骨脂、五味子 |
芡实 | 甘涩平,脾肾经 | 益肾固精,补脾止泻 | 脾虚久泻、肾虚遗精、带下 | 莲子、山药、白扁豆 |
注意事项
- 辨证论治:补肠胃中草药需根据具体症状选择,如脾气虚用健脾益气药,胃阴虚用养胃生津药,食积用消食导滞药,寒盛用温中散寒药,久泻用涩肠止泻药,不可盲目滥用。
- 配伍禁忌:部分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如甘草不宜与甘遂、大戟同用,藜芦不宜与党参、沙参同用,需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 体质差异:实热证、湿热证患者不宜服用温补或滋腻药物,如黄芪、熟地黄;阴虚火旺者慎用干姜、吴茱萸等温热之品。
- 饮食禁忌:服药期间应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避免饮浓茶、咖啡,以免影响药效。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补肠胃的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解答:是否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和病症而定,对于慢性脾胃虚弱患者(如长期脾虚泄泻、食少乏力),可在医师指导下周期性服用(如1-3个月),同时结合饮食调理,但实证(如湿热、食积)不宜长期服用,以免“闭门留寇”,部分药物(如黄芪、干姜)长期服用可能引起口干、咽痛等上火症状,需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建议定期复诊,根据症状变化调整处方。
问题2:脾胃虚弱的人日常调理除了吃药,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解答:脾胃虚弱者日常饮食应遵循“健脾养胃、温和易消化”原则:①规律饮食,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②选择温软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南瓜粥、蒸山药等,避免生冷(如冷饮、生鱼片)、辛辣(如辣椒、花椒)及油腻(如油炸食品、肥肉)食物;③细嚼慢咽,减轻肠胃负担;④可适当加入健脾食材,如红枣、茯苓、莲子、白扁豆煮粥或煲汤;⑤避免空腹饮浓茶、咖啡,少食甜腻、产气食物(如豆类、红薯),以防腹胀,若症状严重,需及时就医,结合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