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癣是中医皮肤科常见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体癣、股癣、手足癣等,由风、湿、热、虫侵袭肌肤,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所致,中医认为其发病与外感风、湿、热、虫毒及内在脏腑功能失调(如脾失健运、肝经湿热、血虚风燥)相关,治疗以“清热利湿、杀虫止痒、养血润燥”为基本原则,强调辨证论治与内外合治。
中医对皮肤癣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皮肤癣的病因可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多为接触风、湿、热、虫毒之邪,或与患者共用衣物、浴具等,致邪毒侵袭肌肤;内因则与脏腑功能相关: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热下注,易发于下肢(如足癣、股癣);肝经绕阴器,肝经湿热则可致股癣、阴癣;血虚之人肌肤失养,易受风邪侵袭,风燥血瘀则病程绵长,反复发作,病机核心为“湿、热、虫、虚”,湿”为病理基础,“热”为病理表现,“虫”为致病因素,“虚”为发病根本。
中医辨证论治与内治法
中医治疗皮肤癣需根据症状、舌象、脉象辨证分型,内服药物调理脏腑功能,从根本上祛除病邪,常见证型及治法如下:
(一)湿热蕴结型
主症:皮损红斑、丘疹、水疱,瘙痒剧烈,抓后渗出、糜烂,多见于足癣、股癣,伴口干、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代表方:萆薢渗湿汤加减。
常用药物:萆薢15g,薏苡仁30g,黄柏12g,赤芍15g,丹皮12g,滑石20g(包煎),通10g,苦参12g,白鲜皮15g,甘草6g,若渗出明显加车前子15g、泽泻12g;瘙痒剧烈加地肤子15g、白蒺藜12g。
(二)肝经湿热型
主症:皮损多发于腹股沟、会阴、肛周(股癣),红斑边界清晰,丘疹、水疱,瘙痒灼热,伴胁胀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利湿,疏风止痒。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物:龙胆草10g,栀子12g,黄芩12g,柴胡10g,泽泻15g,车前子15g,当归10g,生地15g,地肤子15g,蛇床子12g,甘草6g,若皮损糜烂加苦参15g、土茯苓20g。
(三)血虚风燥型
主症:病程较长,皮损干燥、脱屑、肥厚、粗糙,瘙痒时轻时重,夜间加剧,伴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代表方: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减。
常用药物:当归15g,生地20g,白芍15g,川芎10g,何首乌15g,荆芥10g,防风10g,白蒺藜15g,黄芪20g,甘草6g,若瘙痒剧烈加僵蚕10g、全蝎5g(研末冲服);皮肤肥厚加鸡血藤20g、丹参15g。
(四)虫毒侵袭型
主症:皮损以环状红斑、丘疹为主,边界清晰,中心自愈,边缘扩散,瘙痒剧烈,夜间尤甚,可能伴鳞屑,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杀虫止痒,清热解毒。
代表方:乌梅丸或苦参丸加减。
常用药物:乌梅15g,苦参15g,黄柏12g,蛇床子15g,花椒6g,土茯苓20g,白鲜皮15g,百部15g,甘草6g,若皮损广泛加金银花15g、连翘12g。
中医外治法
外治法是治疗皮肤癣的重要手段,直接作用于皮损,可快速缓解瘙痒、控制炎症,根据皮损形态选择合适剂型与方法:
(一)急性期(红斑、丘疹、水疱、渗出为主)
以清热、燥湿、收敛为主,可选用洗剂、酊剂或湿敷。
- 苦参汤外洗:苦参30g,蛇床子30g,白鲜皮30g,黄柏20g,地肤子20g,煎水取汁,待温后湿敷或浸泡患处,每日2次,每次20分钟,适用于足癣、股癣渗出明显者。
- 青黛散外涂:青黛20g,石膏50g,滑石50g,黄柏30g,共研细末,麻油调涂,每日2次,适用于水疱、糜烂者。
(二)亚急性/慢性期(干燥、脱屑、肥厚为主)
以杀虫、止痒、软化角质为主,可选用膏剂、软膏或酊剂。
- 土槿皮酊:土槿皮30g,75%酒精100ml,浸泡1周后取滤液外涂,每日2次,适用于体癣、股癣(注意避免黏膜及破损处)。
- 黄连膏:黄连30g,黄柏30g,当归30g,生地30g,麻油300ml,熬枯去渣,加黄蜡60g溶化,涂于患处,每日2次,适用于慢性肥厚性皮损。
- 蛇床子散:蛇床子30g,硫磺20g,白矾20g,共研细末,凡士林调膏外涂,每日2次,适用于瘙痒顽固者。
(三)特色外治法
- 拔罐疗法:在背部膀胱经(肺俞、脾俞、肾俞)或患处闪罐、留罐10分钟,每周2次,适用于湿热型或血虚型,可调节脏腑功能,祛风除湿。
- 艾灸疗法:对血虚风燥型,可艾灸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穴,每穴15分钟,每日1次,温通气血,润燥止痒。
中医治疗注意事项
- 辨证施治:不同证型需选用不同方药,如湿热型忌用温燥药,血虚型慎用苦寒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
- 坚持治疗:皮肤癣易复发,需完成疗程(一般4-6周),即使症状消失后应继续用药1-2周巩固疗效。
- 避免诱因:保持皮肤干燥清洁,穿透气衣物,避免共用浴巾、拖鞋,忌食辛辣、油腻、发物(如辣椒、牛羊肉、海鲜),戒烟酒。
- 防止抓挠:抓挠可导致皮损扩散或继发感染,瘙痒时可用冷敷或外涂炉甘石洗剂缓解。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医治疗皮肤癣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见效?
答:见效时间与病情轻重、证型及用药依从性相关,一般而言,急性期(如湿热蕴结型)外治3-5天可缓解瘙痒,红斑、水疱逐渐消退;慢性期(如血虚风燥型)需内服调理2-4周才能改善干燥、肥厚等症状,若坚持内外合治,多数患者4-6周可临床治愈,但需注意巩固治疗,避免复发。
问题2:皮肤癣治愈后容易复发,中医如何预防复发?
答:中医预防复发强调“扶正祛邪”,核心是调理脏腑功能、增强体质,具体包括:①饮食调理:脾虚者常食山药、薏苡仁健脾祛湿;血虚者多吃红枣、桂圆、黑芝麻养血润燥;②起居调摄:避免久居潮湿环境,保持皮肤干燥,勤换衣物;③穴位保健:艾灸足三里、关元穴(每穴15分钟,每周2次)健脾益气,或按摩血海、三阴交穴调和气血;④避免诱因:不与他人共用私人物品,减少接触可疑致病原(如动物、污染物),情绪舒畅,避免焦虑劳累耗伤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