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以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唇甲发绀、肢冷汗出、心悸浮肿等危候,中医认为喘证的病变主要在肺、肾,涉及肝、脾,病机关键为气机升降失常,肺气上逆,临床需辨虚实、寒热、标本缓急,综合运用中药、针灸、外治等多种方法治疗,强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
喘证的病因病机
喘证的病因复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均可致病,外感以风寒、风热之邪为主,邪壅肺系,肺气失宣;内伤则因痰浊内生(脾失健运,聚湿成痰)、肝气犯肺(情志不遂,气机郁滞)、肺肾气虚(久病咳喘,耗气伤阴)或肾不纳气(肾阳不足,摄纳无权),导致肺气上逆、肾气失纳而为喘,病位在肺,但与脾、肾、肝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外邪、痰浊、气壅,肺气壅滞;虚证多因肺、肾气虚,摄纳失常,尤以肾不纳气为根本。
喘证的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喘证的核心是辨证论治,根据寒热虚实、标本缓急,分别采用宣肺散寒、清热化痰、降气化痰、疏肝理气、补益肺肾、纳气平喘等治法,以下为常见证型及具体治疗:
(一)实证喘证
-
风寒壅肺证
- 主症:喘息,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咳嗽,咯痰稀薄色白,常伴头痛鼻塞、流清涕、恶寒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 治法:宣肺散寒,降气平喘。
- 代表方药:麻黄汤合三拗汤加减,药用麻黄(宣肺散寒)、杏仁(降气止咳)、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发散风寒)、半夏(燥湿化痰),若痰多胸闷,加苏子、陈皮(降气化痰);若表证重,加桂枝(温通经脉)。
-
痰热郁肺证
- 主症:喘息气粗,胸胁胀闷,咳嗽痰黄黏稠难咯,或夹血丝,伴身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 代表方药:桑白皮汤加减,药用桑白皮(清泻肺热)、黄芩(清热燥湿)、贝母(化痰止咳)、半夏(燥湿化痰)、黄连(清热解毒)、栀子(泻火除烦),若痰热壅盛,加鱼腥草、金荞麦(增强清热解毒);若腑气不通,加大黄(通腑泻热)。
-
痰浊阻肺证
- 主症:喘息胸闷,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伴脘痞纳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滑。
-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气。
- 代表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药用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渗湿)、白芥子(温肺化痰)、莱菔子(降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若痰湿化热,加黄芩、瓜蒌(清热化痰);若兼气虚,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
肺气郁痹证
- 主症:喘而胸痛,咽中如窒,常因情志刺激诱发,伴心悸失眠、苔薄、脉弦。
-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 代表方药:五磨饮子加减,药用沉香(降气纳逆)、槟榔(行气导滞)、枳实(破气消积)、木香(理气止痛)、乌药(温肾散寒),若气郁化火,加栀子、牡丹皮(清热凉血);若咽中梗阻,加半夏厚朴汤(化痰开郁)。
(二)虚证喘证
-
肺气虚耗证
- 主症: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咳声低弱,咯痰稀白,自汗畏风,易感冒,舌淡红、脉软弱。
- 治法:补益肺气,止咳平喘。
- 代表方药: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药用党参(补脾肺气)、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敛肺止咳)、黄芪(补气固表)、熟地黄(滋肾填精)、紫菀(润肺化痰),若兼肾虚,加山茱萸、蛤蚧(补肾纳气)。
-
肾不纳气证
- 主症: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唇青紫,舌淡苔白、脉沉细。
- 治法:补肾纳气,平喘固脱。
- 代表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药用附子(温肾助阳)、肉桂(温阳散寒)、熟地黄(滋肾填精)、山茱萸(补益肝肾)、人参(大补元气)、蛤蚧(补肺益肾),若喘脱危候,急用参附汤(回阳救逆)送服黑锡丹(温肾纳气)。
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
针灸治疗
- 体针:实证取肺俞、膻中、定喘、天突、列缺,用泻法,可加电针加强疏风宣肺、化痰平喘之力;虚证取肺俞、肾俞、膏肓、太溪、足三里,用补法,或加温针灸温补肾阳。
- 耳穴:取肺、肾、皮质下、交感、平喘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适用于缓解期调理。
-
穴位贴敷
三伏贴、三九贴:取肺俞、膏肓、肾俞、定喘等穴,用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等研末,姜汁调敷,通过药物刺激和经络传导,增强体质,减少发作。
-
拔罐与刮痧
实证喘证(如风寒壅肺、痰热郁肺)可在背部膀胱经(肺俞、脾俞、肾俞)走罐或刮痧,以疏通经络、祛痰散邪;虚证慎用或轻刺激。
-
食疗调理
- 风寒喘证:生姜葱白粥(生姜、葱白、大米煮粥),散寒宣肺;
- 痰热喘证:萝卜梨汁(白萝卜、梨榨汁),清热化痰;
- 肺肾虚喘证:核桃百合粥(核桃、百合、大米煮粥),补肺益肾。
调护要点
- 生活起居:避风寒,防外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尘、异味刺激;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 情志调摄:喘证患者常因情绪波动诱发或加重,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
- 饮食禁忌:忌食生冷、辛辣、油腻、海鲜等易生痰助湿之品,戒烟限酒。
相关问答FAQs
Q1:喘证急性发作时,有哪些中医急救方法可以快速缓解?
A1:喘证急性发作时,可先采取以下中医急救措施:①穴位按摩:用力按揉定喘穴(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合谷穴(手背,第1、2掌骨间),每次3-5分钟,以酸胀为度,可快速宣肺平喘;②耳尖放血:在耳尖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3-5滴,适用于痰热壅盛、喘息气促者,有泄热开窍作用;③中药含服:速效救心丸或复方丹参滴舌丸含服,适用于喘息伴胸闷、唇甲发绀者,可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结合西医综合治疗。
Q2:喘证缓解期如何通过中医调理预防复发?
A2:喘证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主,可通过以下方式调理:①中药调理:根据体质辨证用药,如肺气虚者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补益肺气,肾不纳气者用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每服6-9克,每日2-3次;②艾灸保健:每周艾灸肺俞、肾俞、足三里穴2-3次,每穴15-20分钟,温阳补虚,增强免疫力;③呼吸锻炼:练习“腹式呼吸”或“六字诀”(“嘘、呵、呼、呬、吹、嘻”),吹”字补肾纳气,“呬”字润肺养阴,每日练习30分钟,可改善肺肾功能,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