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的中医治疗原则有哪些核心内容与方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风病是中医常见的危急重症,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卒中,中医认为,中风病位在脑,与肝、肾、心、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上犯于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其治疗需遵循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分期、证型制定个体化方案,核心可概括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扶正祛邪”。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为核心,分证论治是关键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精髓,中风病需根据患者症状、舌脉等表现辨别证型,针对病因病机施治,临床常见证型及治法方药如下:

证型 主症 治法 代表方剂
肝阳上亢证 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 平肝潜阳,息风通络 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加减
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面色㿠白,气短乏力,舌质淡暗苔白,脉细涩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加减
痰热腑实证 神昏或神志恍惚,半身不遂,腹胀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化痰通腑,泄热醒神 星蒌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
风痰阻络证 眩晕,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 息风化痰,通络行血 半夏白术天麻汤、涤痰汤加减
阴虚风动证 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加减

分期论治,动态调整治疗策略

根据病程进展,中风病可分为急性期(发病1-2周)、恢复期(2周-6个月)、后遗症期(6个月以上),不同阶段治疗重点各异:

急性期:祛邪为先,开窍醒神

急性期以“标实”为主,风、火、痰、瘀闭阻脑窍,或气血逆致脱,治疗需快速控制病情,防止病情进展。

  • 闭证(阳闭、阴闭):阳闭(痰热内闭)以清热化痰、开窍醒神为法,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鼻饲;阴闭(痰湿蒙窍)以温阳化痰、开窍醒神为法,用苏合香丸鼻饲,同时配合针灸水沟、十宣放血开窍。
  • 脱证:正气虚脱,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为法,用参附汤、生脉饮煎汤鼻饲,配合艾灸关元、气海穴固护元气。
  • 腑实不通:痰热腑实证常见,以化痰通腑泄热为法,用星蒌承气汤通下痰热,使邪有出路,减轻脑水肿。

恢复期:扶正祛邪,调理气血

恢复期“本虚标实”并见,正气渐复但未复,邪气渐消而未除,治疗需扶正(益气、养阴、滋肾)与祛邪(活血、化痰、通络)并重。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原则

  • 气虚血瘀者,重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大补元气,配伍桃仁、红花、地龙活血通络;
  • 阴虚风动者,以大定风珠滋阴潜阳,配伍桑寄生、牛膝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 痰瘀阻络者,用化痰通络汤(半夏、陈皮、茯苓、丹参、川芎)化痰行瘀,改善肢体麻木。

后遗症期:固本培元,康复调治

后遗症期以“本虚”为主,多见气血亏虚、肝肾不足,遗留半身不遂、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后遗症,治疗以扶正固本为主,配合针灸、推拿、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

  • 益气健脾: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调理脾胃,助气血生化;
  • 滋补肝肾:用左归丸、六味地黄丸滋肾填精,强筋骨;
  • 针灸取穴:百会、风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疏通经络,调节气血。

标本兼治,权衡缓急

中风病“本虚标实”,治疗需分清标本主次,动态调整,急性期“标实”突出,以祛邪(息风、化痰、通腑)为主,防止邪气进一步损伤脑络;恢复期、后遗症期“本虚”显现,以扶正(益气、滋阴、补肾)为主,兼顾祛邪,防止复发,气虚血瘀证患者,若急性期兼有痰热腑实,需先通腑泄热,待标实缓解后再重用补气活血药,避免“闭门留寇”。

扶正祛邪,虚实兼顾

“正虚”是中风发病的根本,包括气虚、阴虚、血虚、阳虚等;“邪实”是发病的直接诱因,包括风、火、痰、瘀等,治疗需扶正与祛邪有机结合:

  • 扶正:通过补气(黄芪、党参)、滋阴(麦冬、生地)、温阳(附子、肉桂)等法,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 祛邪:通过息风(天麻、钩藤)、清热(黄芩、栀子)、化痰(半夏、陈皮)、活血(丹参、川芎)等法,消除致病因素。
    阴虚阳亢证患者,用镇肝熄风汤平肝潜阳的同时,配伍白芍、玄参滋养肝阴,标本兼顾。

整体观念,调和脏腑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中风病虽病位在脑,但与肝、肾、心、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原则

  • 肝主疏泄,若肝阳上亢,易生内风,需平肝潜阳;
  • 肾藏精主骨,肾精不足,脑髓失养,需滋补肝肾;
  • 脾主运化,脾虚生痰,痰浊上蒙清窍,需健脾化痰;
  • 心主血脉,心气不足,血行不畅,需益气养心。
    治疗时需兼顾相关脏腑,如肝阳上亢者,在平肝的同时滋养肾阴(用枸杞、山茱萸),防止“水不涵木”;脾虚生痰者,在化痰的同时健脾(用白术、茯苓),杜绝生痰之源。

内外同治,综合调理

除内服药物外,中医还常结合针灸、推拿、中药外敷、情志调理等综合疗法:

  • 针灸:急性期取水沟、百会、太冲开窍醒神;恢复期取足三里、阳陵泉、曲池疏通经络;后遗症期配合电针、穴位注射(如维生素B12)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推拿:对患肢进行穴位按摩(如合谷、太冲)和关节被动活动,改善肢体痉挛和关节僵硬。
  • 中药外敷:用当归、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研末,黄酒调敷患侧肢体,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 情志调理:中风患者常伴焦虑、抑郁,需疏肝解郁(用柴胡疏肝散),配合心理疏导,树立康复信心。

相关问答FAQs

Q1:中风急性期出现昏迷,中医如何紧急处理?
A:中风急性期昏迷需分闭证、脱论治,闭证中,阳闭(痰热内闭)用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鼻饲,每日1-2次)清热开窍,配合针灸水沟、十宣放血泄热;阴闭(痰湿蒙窍)用苏合香丸(每次1丸,鼻饲,每日1-2次)温通开窍,配合艾灸百会、关元穴回阳,脱证(正气虚脱)立即用参附汤(红参15g、附子10g,煎汤鼻饲)益气固脱,同时艾灸关元、气海穴,并尽快送医抢救,防止病情恶化。

Q2:中医治疗中风能完全康复吗?
A:中风康复程度与病情轻重、治疗时机、患者体质及康复训练密切相关,轻症患者(如腔隙性脑梗死)及时中医治疗(内服+针灸)可基本恢复生活自理能力;重症患者(如大面积脑梗死)虽可能遗留后遗症(如肢体麻木、言语障碍),但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益气活血、滋补肝肾等)结合针灸、推拿、功能锻炼(如肢体活动、言语训练),可显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风险,中医强调“早期介入、综合治疗”,越早开始康复干预,预后越好,但“完全康复”需个体化评估,部分患者可能需长期调理。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治疗掉头发有哪些经典有效方剂?
« 上一篇 08-27
冠心病中医治疗有哪些经典有效药方及应用方法?
下一篇 » 08-2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