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耳草中草药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苦耳草,又名苍耳草、野茼蒿、卷耳等,为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地上部分或全草,是我国传统中草药之一,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后世医籍如《本草纲目》《本草汇言》等均有记载,其味辛、苦,性温;归肺、肝经,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解毒杀虫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风寒头痛、鼻渊、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疮疡肿毒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耳草含挥发油、黄酮类、有机酸、倍半萜内酯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抗菌、免疫调节、抗过敏等作用,药用价值与开发潜力兼具。

苦耳草中草药

植物来源与形态特征

苦耳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高20-90cm,茎直立,粗糙或有纵沟,上部多分枝,叶互生,有长柄,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心形,长4-9cm,宽5-10cm,先端尖,基部近心形,边缘有3-5不规则浅裂,边缘有具芒刺的粗齿,两面被短毛,头状花序近球形,单叶腋生或顶生,总苞片1-2层,披针形,密被短毛,花杂性,雌花序具雌花,位于花序内层,雄花序具雄花,位于花序外层,瘦果倒卵形,包于总苞内,总苞黄褐色或黄绿色,表面具钩刺,形似“刺猬”,故有“苍耳子”(果实)之名,地上部分即为苦耳草,花期7-8月,果期9-10月,分布于全国各地,生于田边、路旁、荒地、山坡等处,资源丰富,易于采收。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根据中医理论,苦耳草性味辛、苦,温;归肺、肝经,其辛能散风,苦能燥湿,温能通络,故具“散风除湿、通窍止痛、解毒杀虫”之效。

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辛温发散,能祛风散寒,味苦燥湿,可通经络、止痹痛,适用于风寒感冒所致头痛、鼻塞、流涕,症见头痛连及项背、遇寒加重、鼻塞不通;亦用于风湿痹痛,关节酸痛、屈伸不利,尤其以上肢关节疼痛为著,因“肝主筋”“肺主皮毛”,其归肺肝经,能通利关节、舒筋活络。

通鼻窍,止鼻渊

善走肺经,能通鼻窍、散风邪,治疗鼻渊(鼻窦炎)所致鼻塞、流浊涕、头痛、嗅觉减退等症,现代临床常用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可改善鼻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解毒杀虫,止痒敛疮

苦能泄、能燥,能清热解毒,杀虫止痒,外用可治疗疥癣、湿疹、风疹瘙痒、皮肤顽癣,以及疮疡肿毒、虫蛇咬伤等症,内服亦可用于湿热下注之带下过多、阴痒等,常配伍清热燥湿药同用。

苦耳草中草药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分离技术从苦耳草中提取出多种化学成分,为其功效提供物质基础,主要成分包括:

挥发油

含苍耳苷(xanthinin)、苍耳醇(xanthanol)、异苍耳醇(isoxanthanol)等倍半萜类成分,以及辛醛、蒎烯、樟烯等单萜类,具有抗炎、镇痛、抗菌作用,是其散风止痛、解毒止痒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黄酮类

含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等黄酮苷元及其糖苷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过敏、免疫调节作用,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改善鼻黏膜高反应性,对过敏性鼻炎有显著疗效。

有机酸与酚酸

含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等酚酸类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辅助治疗疮疡肿毒、病毒感染性疾病。

其他成分

含倍半萜内酯(如苍耳内酯)、甾体、氨基酸、微量元素(锌、铁、钙等)等,其中倍半萜内酯具有抗炎、抗肿瘤活性,微量元素可参与机体代谢,增强修复功能。

苦耳草中草药

  • 抗炎镇痛: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能抑制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合成,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缓解风湿痹痛。
  • 抗菌抗病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亦有抑制作用。
  • 免疫调节:黄酮类成分能调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功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免疫功能紊乱。
  • 抗过敏: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组胺释放,缓解鼻痒、喷嚏、流涕等过敏症状。
  • 改善微循环:阿魏酸等成分能扩张血管,改善鼻黏膜和关节局部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和组织修复。

临床应用与配伍

苦耳草可内服可外用,根据病情不同,配伍各异,具体应用如下:

内服应用

  • 风寒头痛、鼻塞:配伍防风、白芷、羌活等,如苍耳子散(《济生方》)加减,增强散风通窍之效。
  • 风湿痹痛:配伍威灵仙、秦艽、独活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若关节冷痛,可配桂枝、附子温经散寒。
  • 鼻渊(鼻炎、鼻窦炎):配伍辛夷花、白芷、薄荷、黄芩,辛夷花、白芷通鼻窍,薄荷疏散风热,黄芩清肺热,共奏宣肺通窍、清热解毒之效。
  • 风疹瘙痒、湿疹:配伍地肤子、白鲜皮、蝉蜕,祛风止痒、燥湿止痒;若血虚风燥,配当归、生地养血祛风。
  • 疮疡肿毒:配伍蒲公英、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外用应用

  • 皮肤瘙痒、疥癣: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汤外洗,亦可研末用麻油调敷,如治疗疥疮,配伍硫磺、苦参;治疗湿疹,配伍黄柏、蛇床子。
  • 虫蛇咬伤:鲜品捣烂外敷患处,解毒消肿,可配伍半边莲、七叶一枝花。
  • 跌打损伤:配伍乳香、没药、三七,捣烂外敷,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煎洗或研末调敷,注意:苦耳草有小毒,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久服。

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苦耳草虽具良效,但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避免不良反应:

  1. 毒性反应:其果实(苍耳子)含毒蛋白(苍耳苷)、毒苷类成分,过量服用可引起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乏力,严重者可出现肝肾功能损害、休克,地上部分(苦耳草)毒性较低,但仍需控制剂量,成人每日不超过10g,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2. 体质禁忌:阴虚火旺者慎用,症见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因性温助火,可加重阴虚;表虚多汗者不宜用,因发汗力较强,易耗气伤阴。
  3. 配伍禁忌:不宜与滋补类中药(如阿胶、熟地、麦冬)同用,以免影响药效;不宜与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如石膏、龙骨、牡蛎)同煎,避免成分沉淀。
  4. 炮制方法:生品毒性较强,内服需用炒制苦耳草(取净苦耳草,清炒至微黄),可降低毒性;外用可生用。
  5. 现代禁忌: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对菊科植物过敏者禁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鱼腥食物,避免饮酒。

苦耳草快速信息表

项目
拉丁学名 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科属 菊科苍耳属
性味 辛、苦,温
归经 肺、肝经
主要功效 散风除湿、通窍止痛、解毒杀虫
临床应用 风寒头痛、鼻渊、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疮疡肿毒、虫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捣敷、煎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禁忌 孕妇、阴虚火旺者、表虚多汗者禁用;不宜与滋补药、含金属离子药物同用
现代药理 抗炎、镇痛、抗菌、抗过敏、免疫调节、改善微循环

相关问答FAQs

Q1:苦耳草和苍耳子是同一种药材吗?有什么区别?
A:苦耳草和苍耳子来源于同一种植物(菊科苍耳),但药用部位不同:苦耳草为地上部分(茎、叶、花),性味辛温,偏于散风除湿、解毒止痒,外用较多,内服毒性较低;苍耳子为干燥成熟果实,性味辛、苦,温,有小毒,偏于通鼻窍、祛风湿,内服为主,但需严格控制剂量(每日不超过3-10g),过量易中毒,两者功效相似,但苍耳子通鼻窍之力更强,苦耳草解毒止痒、外用更佳,临床需根据病情选择。

Q2:苦耳草有小毒,日常使用如何避免中毒?
A:避免苦耳草中毒需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控制剂量,内服每日不超过10g,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②炮制减毒,内服需用炒制苦耳草,避免生用;③避免长期服用,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7天,若症状未缓解需就医;④注意配伍禁忌,不宜与滋补药、含金属离子药物同用;⑤观察不良反应,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头晕等症状,立即停药并就医;⑥外用时避免大面积破损皮肤使用,减少吸收。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喘证中医治疗
« 上一篇 昨天
qianhu药材市场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