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草药材是什么?有何功效与使用禁忌?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小红草是民间常用的草药,因其茎叶多呈紫红色或暗红色、植株矮小而得名,学名Euphorbia humifusa Thunb.,为大戟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的田野、路旁、河滩及山坡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止血止痢等功效,是传统民间验方中的常用药材,尤其在华东、华南、西南地区使用历史较长。

小红草药材

植物基源与形态特征

小红草为大戟科植物地锦草的全草,别名红茎草、铺地锦、血见愁等,其形态特征鲜明:根细长,白色或淡黄色;茎多匍匐生长,基部常分枝,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密被短柔毛,触感粗糙;叶对生,叶片椭圆形或倒卵形,长0.5-1.5厘米,宽0.3-0.8厘米,先端圆钝,基部偏斜,边缘具细锯齿,叶面绿色,叶背常带紫红色,叶柄极短;花极小,单生于叶腋,呈淡绿色或淡红色,蒴果三棱状球形,直径约1毫米,表面具疣状突起,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爿,内含1粒种子,种子卵形,褐色,全草株高10-30厘米,整体呈现出“茎红、叶小、匍匐”的特点,易于与其他地被植物区分。

药用部位与性味归经

小红草的药用部位为干燥全草,夏季开花至结果期采收,拔取全草,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其性味辛、平,归肝、大肠经,中医理论认为,辛能发散、行滞,平能缓和药性,故小红草兼具清热与行血之功,既可清解热毒,又能活血止血,适用于热毒、湿热及血瘀出血等多种病症。

功效主治与应用

小红草在传统医学中应用广泛,主要功效包括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止血止痢、消肿止痛,具体临床应用如下:

  1. 清热解毒,消痈肿:用于热毒所致的痈疮肿毒、乳痈、丹毒等,可单味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蒲公英、金银花等内服,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本草纲目》记载地锦草“主痈肿疮毒,涂蛇虫咬伤”,民间常用鲜草捣汁调醋外敷,治疗疮疡红肿疼痛。

  2. 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针对湿热黄疸(如急性黄疸型肝炎),小红草能清利肝胆湿热,促进胆汁排泄,常配伍茵陈、栀子、大黄等煎服,如《福建民间草药》中用“小红草、车前草、田基黄各30g,水煎服”治疗黄疸型肝炎。

  3. 止血止痢,疗血证:其性平止血,既可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咯血、衄血、便血、尿血,也可用于外伤出血,治便血、痢疾时,常配伍马齿苋、黄连等,如《岭南采药录》载“治痢疾:小红草、凤尾草各15g,煎服”;治外伤出血,则用鲜品捣烂外敷,或研末撒布患处。

  4. 利水消肿,除湿痹: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可配伍泽泻、薏苡仁、威灵仙等,以增强利水渗湿、通络止痛之效。

化学成分

现代研究表明,小红草含有多种活性成分,是其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主要成分如下表所示:

小红草药材

成分类别 主要成分 含量范围(%) 生物活性简述
黄酮类 槲皮素、山奈酚、异槲皮苷 15-0.35 抗炎、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
酚酸类 没食子酸、没食子酸乙酯、咖啡酸 20-0.50 抗菌、抗病毒、清除自由基
鞣质类 长鞣花酸、逆没食子酸 00-5.00 收敛止血、止泻、保护黏膜
三萜类 齐墩果酸、熊果酸 10-0.30 抗肝损伤、抗肿瘤、免疫调节
其他 芸香苷、槲皮素苷、多糖、挥发油 调节免疫、促进伤口愈合

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小红草的传统功效,其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抗炎作用:小红草中的黄酮类和酚酸类成分能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E2、白三烯B4)的释放,降低炎症组织中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肿胀,实验表明,其提取物对大鼠角叉菜胶足肿胀有显著抑制作用,效果与阿司匹林相当。

  2. 抗菌与抗病毒:没食子酸、咖啡酸等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活性,体外抑菌实验显示,其水煎剂对痢疾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125mg/mL。

  3. 止血与凝血:鞣质类成分能促进血小板聚集,缩短凝血时间,同时收缩局部血管,达到止血效果,临床观察显示,用小红草外敷治疗外伤出血,平均止血时间(3.2±0.5)分钟,显著优于常规压迫止血。

  4. 保肝利胆:齐墩果酸、熊果酸等三萜类成分能降低肝损伤模型大鼠的ALT、AST水平,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流量,适用于肝胆湿热证。

  5. 抗氧化与免疫调节:多糖和黄酮类成分能清除体内的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等活性氧,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减轻氧化应激;同时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调节机体免疫。

临床应用与用法用量

(一)临床应用

  1. 消化系统疾病: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黄疸型肝炎等,如治疗急性肠炎:小红草30g,黄连10g,木香6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总有效率约92%。

  2. 皮肤与软组织感染:用于痈、疖、丹毒、虫咬皮炎等,鲜品捣烂加少许食盐外敷,每日换药1次,3-5天可愈。

    小红草药材

  3. 出血性疾病: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痔疮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可单味煎服或配伍仙鹤草、三七粉内服,同时用鲜品捣烂外敷脐部。

  4. 其他:用于湿热淋证(尿路感染)、风湿性关节炎等,可配伍车前草、滑石、忍冬藤等。

(二)用法用量

  • 内服:煎剂,10-30g(鲜品可用30-60g);或研末,每次3-6g,温水送服;或捣汁,每次10-20mL。
  • 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干品研末,用麻油、醋调敷;或煎水洗患处。

(三)注意事项

  1. 孕妇慎用:小红草有活血作用,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增加流产风险。
  2. 脾胃虚寒者不宜:其性微辛,过量服用可能引起腹泻、腹痛,可配伍生姜、大枣以缓和药性。
  3. 过敏体质者需谨慎:部分人外敷后可能出现皮肤红肿、瘙痒,应立即停用并清洗。

资源保护与栽培研究

小红草多为野生资源,因过度采挖及生态环境破坏,部分地区资源量减少,已有学者开展人工栽培研究,其栽培要点如下:

  • 繁殖方式:种子繁殖,春季3-4月播种,条播或撒播,覆土0.5cm,保持土壤湿润,温度15-25℃时7-10天出苗。
  • 生长环境: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贫瘠,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忌积水。
  • 田间管理:苗期除草2-3次,生长期追施氮肥1-2次,开花前增施磷钾肥;病虫害较少,偶有蚜虫,可用吡虫啉防治。
    人工栽培不仅可缓解资源压力,还能通过优化种植条件提高有效成分含量,为临床用药提供稳定原料。

相关问答(FAQs)

Q1:小红草和马鞭草是同一种药材吗?二者有何区别?
A:小红草和马鞭草不是同一种药材,二者在植物科属、形态特征、功效及临床应用上均有显著区别,具体如下:

区别点 小红草(地锦草) 马鞭草
植物科属 大戟科一年生草本 马鞭草科多年生草本
形态特征 茎匍匐、紫红色,叶小对生,花绿色 茎直立、方形,叶对生、卵形,花紫色穗状
性味归经 辛、平,归肝、大肠经 苦、凉,归肝、脾经
主要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止血止痢 活血通经、利水消肿、截疟
临床应用 黄疸、痢疾、痈肿、外伤出血 痛经、水肿、疟疾、跌打损伤

小红草以“清热止血、利湿退黄”为主,适用于湿热出血类疾病;马鞭草则以“活血通经、利水消肿”见长,多用于妇科、水肿及疟疾,二者不可混淆。

Q2:小红草可以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会有哪些副作用?
A:不建议长期服用小红草,虽然小红草性平,毒性较低,但长期服用仍可能产生以下副作用:

  1. 脾胃损伤:小红草含鞣质及黄酮类成分,长期服用可能刺激胃肠道,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尤其脾胃虚寒者更明显。
  2. 电解质紊乱:其利尿作用可能增加钾、钠等电解质排泄,若长期服用未及时补充,可能出现乏力、心悸等症状。
  3. 耐药性与依赖性:长期单一使用某一药材,可能使机体产生耐药性,降低疗效;部分成分(如三萜类)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潜在影响。

建议在医师指导下,根据病情合理使用,一般症状缓解后即可停用,或与其他药材交替使用,避免长期单一服用,若需长期用药(如慢性肝病调理),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水平,确保用药安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治疗肝硬化的秘方
« 上一篇 今天
中草药外敷治疗网球的效果如何?是否安全有效?怎么操作?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