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临床以关节疼痛、僵硬、肿大、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中老年人群高发,中医学中,本病归属于“痹证”“骨痹”“膝痹”等范畴,认为其发病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风寒湿邪侵袭、痰瘀互结为标,治疗注重整体调节,通过辨证论治内服药物、结合外治法及生活调护,可有效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中医对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本虚标实”的过程。本虚主要指肝肾功能亏虚: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骨骼失养,骨质脆弱;肝主筋,肝血不足则筋脉失柔,关节活动不利,中老年人肝肾渐衰,气血生化不足,是发病的根本基础。标实包括外邪侵袭和内生病理产物:风寒湿邪侵袭关节,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因久病入络,痰瘀互结,阻滞经络,关节僵硬变形,劳损过度、外伤、肥胖等因素也可加重关节负担,诱发或加重病情。
中医辨证论治内服中药
中医治疗骨性关节炎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舌脉等分为不同证型,个体化用药,常见证型及治疗如下:
肝肾亏虚证
症状: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代表方剂: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秦艽、茯苓、桂心、人参、当归、芍药、干地黄、川芎、甘草)或六味地黄丸加减,若偏肾阳虚,加肉桂、附子温补肾阳;偏肾阴虚,加枸杞子、女贞子滋养肾阴。
寒湿痹阻证
症状:关节冷痛、重着,遇寒加重,得热痛减,关节肿胀,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缓。
治法: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代表方剂:乌头汤(制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或蠲痹汤(羌活、独活、桂心、秦艽、当归、川芎、海风藤、桑枝、乳香、木香、甘草),若寒甚痛剧,加制附子、细辛温经散寒;湿盛肿胀,加苍术、薏苡仁健脾除湿。
瘀血阻滞证
症状: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夜间痛甚,关节畸形,唇甲紫暗,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代表方剂:身痛逐瘀汤(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或桃红四物汤加减,若瘀久化热,加忍冬藤、赤芍清热凉血;兼有痰湿,加半夏、白芥子化痰散结。
痰湿阻络证
症状:关节肿胀、酸痛,甚至关节周围结节,肢体沉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祛湿,通络止痛。
代表方剂: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合指迷茯苓丸(半夏、茯苓、枳壳、风化硝)加减,若痰瘀互结,加丹参、莪术活血化痰;湿郁化热,加黄柏、薏苡仁清热利湿。
中医特色外治法
外治法通过药物或物理刺激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可快速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常与内治法联合使用。
针灸疗法
取穴:以局部穴位(如膝眼、犊鼻、阳陵泉、阴陵泉)为主,配合循经取穴(如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及阿是穴。操作: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电针(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寒湿证可配合艾灸(温和灸或隔姜灸),每穴10-15分钟,以温通经络。
推拿疗法
手法:以滚法、按揉法、拿捏法放松周围肌肉,点按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再用弹拨法松解韧带粘连,最后做关节被动活动(如屈伸、旋转),改善关节活动度。注意:急性期肿胀明显者慎用重手法,以免加重损伤;骨质疏松患者避免暴力扳动。
中药外治
- 中药熏洗: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海桐皮、川芎、红花各30g,煎水先熏后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适用于寒湿瘀阻证,可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 中药外敷:用当归、川芎、乳香、没药、大黄、芒硝等研末,用黄酒或蜂蜜调成糊状,外敷于关节肿痛处,每日1次,每次6-8小时,适用于瘀血阻滞证,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 穴位贴敷:三伏贴、三九贴:以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等药物制成膏剂,贴敷于肾俞、足三里、膝眼等穴位,通过药物刺激和经络传导,调节脏腑功能,扶正祛邪,适用于缓解期患者。
不同证型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 | 辨证要点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加减) |
---|---|---|---|---|
肝肾亏虚证 | 关节隐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 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 独活寄生汤/六味地黄丸 | 杜仲、牛膝、枸杞子、肉桂 |
寒湿痹阻证 | 关节冷痛重着、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腻 | 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 乌头汤/蠲痹汤 | 制附子、细辛、苍术、薏苡仁 |
瘀血阻滞证 | 关节刺痛、夜间痛甚、舌紫暗有瘀斑 |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 身痛逐瘀汤/桃红四物汤 | 丹参、莪术、地龙、赤芍 |
痰湿阻络证 | 关节肿胀酸痛、肢体沉重、舌淡苔腻 | 化痰祛湿,通络止痛 | 二陈汤合指迷茯苓丸 | 半夏、白芥子、黄柏、薏苡仁 |
中医治疗的优势与日常调护
优势
- 整体调节:不仅缓解关节局部症状,还通过调理肝脾肾等脏腑功能,改善机体整体状态。
- 副作用小:内服中药注重配伍禁忌,外治法经皮肤吸收,避免长期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胃肠道、肝肾损伤。
- 个体化治疗:根据不同证型、体质辨证用药,贴合患者个体差异。
- 标本兼治:急性期以祛邪止痛为主,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主,延缓疾病进展。
日常调护
- 饮食调理:肝肾亏虚者多食核桃、黑芝麻、枸杞子等补肾益精食物;寒湿证者宜食生姜、羊肉等温性食物,忌生冷;瘀血证者可食山楂、玫瑰花等活血之品;肥胖者控制饮食,减轻关节负担。
- 功能锻炼: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爬山、深蹲等加重关节负荷的动作,增强肌肉力量,保护关节稳定性。
- 避邪护正:注意关节保暖,避免风寒湿邪侵袭;肥胖者减重,减少关节压力;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过度劳累。
注意事项
- 专业辨证:中医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套用方药,以免辨证不当加重病情。
- 中西医结合:急性期疼痛剧烈、关节积液较多时,可短期配合非甾体抗炎药或关节腔穿刺抽液,缓解症状后再以中医治疗为主。
- 长期坚持:骨性关节炎是慢性疾病,中医治疗需长期坚持,内服药物、外治法及调护相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疗效。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骨性关节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见效?
答:中医治疗骨性关节炎的见效时间因人而异,与病情轻重、证型、治疗依从性等因素相关,一般而言,急性期疼痛患者,通过针灸、中药外治等外治法,3-5次即可缓解症状;内服中药通常需1-2周起效,缓解期患者需坚持3-6个月以上以固本培元,建议患者定期复诊,医师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配合日常调护,以提高疗效。
问:骨性关节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中医调理方法?
答:中医调理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日常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饮食有节:根据证型选择食物,如肝肾亏虚者喝枸杞山药粥,寒湿证者喝生姜羊肉汤,避免肥甘厚味生痰湿;②起居有常:注意关节保暖,避免久坐久站,睡眠时可垫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③导引养生:练习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或太极拳“云手”等动作,调和气血、强筋健骨;④情志调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气郁结影响气血运行,有助于疾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