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九节莲,又名九节菖蒲、节根草、小菖蒲等,为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Anemone altaica Fisch. ex C. A. Mey.)的干燥根茎,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之一,应用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名称中“九节”源于根茎呈结节状,节间明显,形似竹节;“莲”则可能因其叶似莲叶或药效卓著如莲之珍贵,九节莲主产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生于海拔1000-2000米的高山草地、林缘或灌丛中,野生资源丰富,近年来亦有少量栽培,作为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的良药,九节莲在中医临床及民间应用中均具有重要地位,现代研究也逐步揭示了其多方面的药理活性与应用潜力。
来源与植物形态
九节莲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30厘米,根茎横生,细小呈圆柱形,直径1.5-4毫米,表面棕褐色或黄棕色,具明显的环节(6-12节),节间长约0.5-1.5厘米,顶端有残留的叶基或鳞片,下方着多数细长须根,基生叶1-2片,为三出复叶,叶柄长5-15厘米;小叶具短柄,叶片肾形或宽卵形,长1.5-3厘米,宽1.8-3.5厘米,基部宽心形,3深裂,裂片再2-3浅裂,边缘具疏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无毛或沿叶脉被疏柔毛,花葶1-2条,直立,光滑无毛;苞片3,轮生,叶状,与基生叶相似但较小;花两性,单生于花葶顶端,直径1.5-2.5厘米;萼片5-7,白色或带淡紫色,倒卵形或椭圆形,长6-10毫米,宽4-7毫米;雄蕊多数,花药黄色,椭圆形;心皮5-12,离生,被短柔毛,花柱短,微弯,瘦果卵球形,长约4毫米,密被白色长柔毛,花期6-8月,果期8-9月。
表:九节莲植物形态特征要点
| 部位 | 形态特征描述 |
|------------|------------------------------------------------------------------------------|
| 根茎 | 圆柱形,直径1.5-4mm,棕褐色,具6-12个明显环节,节间长0.5-1.5cm |
| 叶 | 基生,三出复叶;小叶肾形,3深裂,边缘疏锯齿,上面深绿,下面淡绿 |
| 花 | 单生花葶顶端,萼片5-7片白色或淡紫色,倒卵形;雄蕊多数,心皮5-12离生 |
| 果实 | 瘦果卵球形,长约4mm,密被白色长柔毛 |
性味归经与功效
九节莲药性辛、温,归心、肝、脾经,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其辛温行散,芳香开窍,兼具化湿开胃、安神益智、祛风除湿之效,为“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之佳品。《本草纲目》记载其“治中恶、卒死、客忤、耳鸣、耳聋、下痈、漏脓、杀诸虫毒”,《名医别录》亦言其“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具体功效可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 开窍豁痰,醒神益智:九节莲辛香走窜,善于通关开窍,醒神回苏,为治痰蒙心窍、神志昏乱之要药,若中风昏迷、癫痫发狂、健忘失眠等症,常配伍远志、郁金、朱砂等以增强开窍醒神之效;若热病神昏,则可与冰片、牛黄等清热开窍药同用。
- 化湿开胃,和中止呕:其气芳香化湿,味辛温行散,能醒脾和胃,化湿浊,开胃口,适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呕吐泄泻等症,如《本草汇言》载其“祛脾胃寒湿,开胃口,进饮食”,常配伍苍术、厚朴、陈皮等健脾燥湿药,增强化湿和胃之功。
-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九节辛温能散,入肝经,可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用于风寒湿痹、关节酸痛、屈伸不利等症,尤其适用于风湿痹痛兼有寒湿者,常配伍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等祛风除湿药,共奏通络止痛之效。
- 聪耳明目,解毒杀虫:传统认为其能通耳窍、利目睛,可用于耳鸣耳聋、目翳视昏等症,常配伍石菖蒲、磁石、枸杞子等以增强聪耳明目之效;其尚有解毒杀虫之功,可治痈疽疮毒、疥癣瘙痒等,外用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化学成分
现代研究表明,九节莲的药效物质基础丰富,主要含挥发油、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多糖及微量元素等成分,具体如下:
- 挥发油:为九节莲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已鉴定出数十种化合物,主要包括β-细辛醚(β-asarone)、细辛醚(asarone)、α-细辛醚(α-asarone)、榄香烯(elemene)、莰烯(camphene)等。-细辛醚含量较高,具有镇静、抗惊厥、改善记忆等作用,是其开窍益智的主要物质基础。
- 黄酮类:如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及其苷类,具有抗氧化、抗炎、保护神经等作用,可协同挥发油增强九节莲的神经保护功效。
- 皂苷类:如九节莲皂苷(altaicoside)、银莲花素(anemonin)等,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作用,是其祛风除湿功效的重要活性成分。
- 生物碱:如原阿片碱(protopine)、小檗碱(berberine)等,具有抗菌、抗心律失常、解痉等作用,可辅助其解毒及调节胃肠功能。
- 其他:含多糖(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微量元素(如铁、锌、硒等,参与机体代谢)及氨基酸等,共同构成九节莲的综合药理活性。
表:九节莲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成分类别 | 代表性化合物 | 主要药理作用 |
|------------|-----------------------------|---------------------------------------------|
| 挥发油 | β-细辛醚、细辛醚 | 镇静、抗惊厥、改善认知、抗炎 |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 | 抗氧化、抗神经损伤、抗炎 |
| 皂苷类 | 九节莲皂苷、银莲花素 | 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祛风湿 |
| 生物碱 | 原阿片碱、小檗碱 | 抗菌、解痉、抗心律失常 |
临床应用
九节莲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内服外用皆宜,常配伍其他药物治疗多种疾病,具体应用如下:
- 神志疾病:用于痰蒙心窍所致的癫痫、失眠、健忘、痴呆等症,如治癫痫,常与远志、天麻、半夏等配伍,如“九节莲散”;治心肾不交之失眠健忘,配伍合欢皮、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安神益智;阿尔茨海默病属痰浊阻窍者,可用九节莲配石菖蒲、郁金、川芎等,开窍化痰、活血通络。
- 消化系统疾病:用于湿浊中阻之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泄泻等症,如治湿困脾胃之纳差,配伍苍术、厚朴、陈皮(平胃散加减);治寒湿呕吐,配藿香、紫苏、生姜以温中化湿、和胃止呕;慢性胃炎属湿浊内蕴者,可用九节莲配黄连、吴茱萸(左金丸化裁)辛开苦降、和胃降逆。
- 风湿痹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酸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如治风寒湿痹,配独活、桑寄生、牛膝(独活寄生汤化裁)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治风湿热痹兼关节红肿,配忍冬藤、秦艽、防己以清热通络。
- 五官科疾病:用于耳鸣耳聋、目翳视昏等症,如治肾虚耳鸣,配磁石、熟地、山茱萸以滋肾聪耳;治肝火目赤,配菊花、决明子、夏枯草以清肝明目;中耳炎流脓,可用九节莲研末吹耳,或配黄连、冰片煎水外洗。
- 外科及皮肤科疾病:用于痈疽疮毒、疥癣瘙痒等症,如治痈疽初起,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以清热解毒消痈;治疥癣瘙痒,研末用麻油调涂,或配苦参、地肤子、蛇床子煎汤外洗。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g(鲜品加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煎水洗或吹耳,因九节莲辛温香窜,用量不宜过大,过量易致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使用禁忌:
- 阴虚阳亢、烦躁汗多、咳嗽咯血者禁用,因其性温助热,易加重阴虚火旺症状。
- 孕妇慎用,其辛散走窜之性可能伤胎动胎。
- 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以免产生毒性反应。
- 阴虚火旺之失眠、耳鸣者不宜单用,需配伍滋阴降火药如生地、麦冬等。
现代研究进展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九节莲具有多重生物活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挥发油中的β-细辛醚能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抗惊厥作用;可改善东莨菪碱所致的记忆障碍,增强胆碱能功能,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潜在保护作用。
- 消化系统作用:能促进胃肠蠕动,抑制胃肠平滑肌痉挛,调节胃肠激素分泌,改善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其挥发油对幽门螺杆菌、大肠杆菌等具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辅助治疗。
- 抗炎镇痛作用:皂苷类和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通过提高痛阈发挥镇痛作用,对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引起的关节疼痛有缓解作用。
- 抗菌抗病毒作用: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具有抑制作用;β-细辛醚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有抑制活性,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皮肤病毒感染的辅助治疗。
- 抗氧化与免疫调节:黄酮类成分能清除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多糖成分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NK细胞活性,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相关问答FAQs
Q1:九节莲和石菖蒲有何区别?
A:九节莲与石菖蒲(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均具开窍豁痰、醒神益智之效,但二者在来源、性效及临床应用上有所区别:①来源不同:九节莲为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石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②性味归经:九节莲辛温,归心、肝、脾经;石菖蒲辛、苦,温,归心、胃经;③功效侧重:九节莲偏于温散寒湿,开窍醒脑力较强,更适于寒湿闭窍、神志昏蒙及风湿痹痛;石菖蒲兼化湿和胃、宁心安神,更适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及心悸失眠,九节莲根茎细小,环节明显,气香浓郁;石菖蒲根茎粗壮,环节疏密不均,气微香。
Q2:九节莲可以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需要注意什么?
A:九节莲不宜长期服用,其性辛温,长期使用易耗气伤阴,导致口干、咽燥、便秘、头晕等不良反应,尤其对阴虚火旺者更甚,若需长期服用(如慢性病调理),应注意:①严格控制剂量,内煎汤剂量一般不超过3g/日;②配伍滋阴药如麦冬、沙参、玉竹等,以制约其温燥之性;③定期监测肝肾功能,避免药物蓄积损伤;④出现不适症状(如恶心、乏力、失眠加重等)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师,孕妇、儿童及体质虚弱者应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