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瘙痒、皮肤肥厚、苔藓样变等为特征,属于中医“湿疮”“浸淫疮”“顽癣”等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多与风、湿、热、血虚、血瘀等因素相关,病位在肌肤,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内服外治结合,注重整体调节与长期调护。
慢性皮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慢性皮炎的发病基础为“正虚邪恋”,急性期多由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浸淫肌肤而成;若病程日久,或反复发作,则易耗伤阴血,致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或脾虚湿困,痰瘀互结,肌肤甲错,其核心病机可概括为:急性期以“湿热”为主,慢性期以“血虚”“脾虚”“血瘀”为主,且常虚实夹杂、多邪并存。
慢性皮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皮炎的治疗需根据病程长短、皮损特点、伴随症状等辨证分型,采用清热利湿、养血润燥、健脾祛湿、疏肝活血等法,内服方药与外治法相结合,标本兼顾,以下为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要点:
(一)常见证型及治疗方案
证型 | 主要症状 | 治法 | 内服方药(参考) | 外治法(参考) |
---|---|---|---|---|
湿热蕴结证 | 皮损潮红、糜烂、渗出,瘙痒剧烈,伴口干、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清热利湿 | 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 | 马齿苋、黄柏、苦参各30g煎水冷湿敷,每日2次;渗出减少后用青黛膏外涂 |
血虚风燥证 | 病程日久,皮损干燥、肥厚、粗糙、脱屑,瘙痒夜间加重,伴头晕、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 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 当归饮子加减(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蒺藜、黄芪、甘草) | 当归、地黄、白芍各30g煎水外洗,每日1次;外用黄连膏或尿素软膏保湿 |
脾虚湿蕴证 | 皮损淡红或暗红,浸润肥厚,少量渗出或干燥脱屑,纳差、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 健脾祛湿 | 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桂枝、甘草、生姜、大枣) | 苍术、黄柏、薏苡仁各30g煎水熏洗,外用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 |
肝郁化火证 | 皮损多见于颈侧、肘窝、腘窝,色暗红,瘙痒因情绪波动加重,伴烦躁易怒、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 疏肝清热,活血化瘀 | 逍遥散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丹皮、栀子、甘草) | 丹参、鸡血藤、苦参各30g煎水外洗,外用黑豆馏油软膏抑制炎症 |
(二)中医特色疗法
- 针灸治疗:体针取穴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膈俞等,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耳穴取肺、神门、肾上腺、皮质下,王不留行籽贴压,每周2次,按压刺激以缓解瘙痒。
- 拔罐与走罐:在背部膀胱经、脾经循行部位走罐,以皮肤潮红出痧为度,每周1次,适用于脾虚湿蕴、血瘀证,可健脾祛湿、活血通络。
- 中药外治:根据证型选择不同剂型,如急性渗出多者用湿敷(如马齿苋水)、粉剂(如青黛散);慢性肥厚者用软膏(如黄连膏、黑豆馏油软膏)、酊剂(如土槿皮酊)等,直接作用于患处,增强疗效。
慢性皮炎的中医调护
慢性皮炎易反复发作,治疗期间需配合调护以巩固疗效:
- 饮食调护:忌食辛辣刺激(辣椒、酒)、海鲜发物(虾蟹、牛羊肉)、甜腻食物,以免助湿生热;多食健脾祛湿、养血润燥之品,如薏米、山药、红枣、百合、银耳、梨等。
- 皮肤护理:避免搔抓、热水烫洗,忌用碱性肥皂或沐浴露,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保湿剂(如医用尿素霜),保持皮肤湿润;穿着棉质宽松衣物,减少摩擦刺激。
- 情志调节:肝郁化火证患者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必要时配合疏肝解郁中药(如柴胡疏肝散)。
相关问答FAQs
Q1:慢性皮炎中医治疗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见效?
A:慢性皮炎病程较长,疗效因人而异,一般需2-4周可见瘙痒减轻、皮损改善,但需坚持治疗3-6个月以上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具体时间与证型、病程长短、患者体质及是否配合调护密切相关:急性湿热证起效较快,血虚风燥、脾虚湿蕴证需较长时间调理,且需避免诱因(如饮食不当、情绪波动)。
Q2:中医治疗慢性皮炎能根治吗?如何降低复发率?
A:慢性皮炎目前尚无绝对“根治”方法,但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可有效控制症状、延长缓解期、降低复发率,降低复发的关键在于:①规范治疗,坚持内服中药调理体质(如健脾、养血、疏肝),而非仅外用药缓解症状;②严格避免诱因,如忌口、避免皮肤刺激、保持规律作息;③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方药,如血虚风燥证需长期养血润燥,脾虚湿蕴证需健脾固本;④注意皮肤保湿,增强皮肤屏障功能,减少外界刺激,通过综合调理,多数患者可实现长期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