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苓药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4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去苓药材,即传统中医药中常用的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是临床利水渗湿药的代表性药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自古有“四时神药”之美誉,其药用历史悠久,应用广泛,既可利水渗湿,又能健脾宁心,且药性平和,利而不伤,补而不峻,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去苓药材

来源与产地

去苓药材(茯苓)的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松树、马尾松、云南松等松树的根部,主产于云南(云苓)、安徽(安苓)、湖北(鄂苓)、河南(豫苓)等地,其中云南所产茯苓质优,体重坚实、断面细腻,粉性足,被誉为“云苓”,道地特性显著,茯苓的采收多在7-9月,当松根周围形成菌核(即“茯苓个”)时挖取,挖出后需去除泥沙,置通风处“发汗”(堆放至表面出现细小裂纹),再摊开晾晒至表面干燥,反复“发汗”晾晒数次,直至内部水分散失、质地变硬,阴干即得,若需进一步炮制,可去皮取白色部分为“白茯苓”,内部淡红色部分为“赤茯苓”,抱有松根者则为“茯神”,净制去除杂质后的统称“去苓药材”。

性状鉴别

去苓药材的性状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有所差异,可通过外观、质地、断面等特征鉴别真伪优劣,以下为不同规格去苓药材的性状对比:

规格 性状特征
茯苓个 呈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层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皱缩纹理及裂纹;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茯神),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白茯苓 为茯苓个去皮后的白色部分,呈类圆形或不规则薄片、方块,直径1-3cm,厚0.3-0.7cm,表面白色、光滑,质细腻,脆易碎,断面呈颗粒状,类白色,气微,味淡。
赤茯苓 为茯苓个内部的淡红色部分,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块片,表面淡棕红色或棕褐色,质同白茯苓,断面淡红色,气微,味淡。

优质去苓药材应个大、体重、质坚实、断面细腻、色洁白(白茯苓)或淡红(赤茯苓),无泥沙、霉变及虫蛀;若体轻、断面粗糙、色灰暗或有霉味,则质次。

炮制方法

去苓药材的炮制以“净制”“切制”为主,旨在去除杂质、调整药性、便于制剂:

  1. 净制:采挖的茯苓个需洗净泥沙,除去棕褐色外皮(若制白茯苓)或不去皮(制赤茯苓),剥去黑色茯苓皮(即“茯苓皮”,具利水消肿之效,另入药)。
  2. 切制:净制后的茯苓润软或蒸软后,切制成厚片(茯苓片)、小块(茯苓块)或捣碎(茯苓丁),也有直接打粉制“茯苓粉”的。
  3. 炮制:为增强特定功效,可与其他药材炮制,如朱拌制“朱茯苓”(用于宁心安神)、麸炒制“麸茯苓”(健脾和胃)。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去苓药材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肾经,其“甘能补,淡能渗”,既可利水渗湿,又能健脾宁心,且药性平和,利而不伤正气,补而不助湿热,临床应用广泛。

去苓药材

功效主治:

  1. 利水渗湿:用于各种水肿(如风水、皮水、正水)、小便不利、淋浊、带下等症,茯苓通过促进水液代谢,排出体内湿浊,如治水肿常与猪苓、泽泻、白术配伍(五苓散);治淋浊常与车前子、滑石同用。
  2. 健脾宁心:用于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脾主运化,脾虚则湿盛,茯苓既能健脾助运,又能渗湿止泻,如治脾虚泄泻常与人参、白术、山药配伍(参苓白术散);治心脾两虚之失眠心悸常与酸枣仁、远志、当归同用(归脾汤)。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去苓药材的药效基础在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具有多重生物活性。

主要化学成分(表):

成分类型 代表性成分 含量/作用
三萜类化合物 茯苓酸、去氢茯苓酸、土牧酸、松苓酸等 占1%-2%,是利尿、抗炎、保肝的主要活性成分
多糖类 β-茯苓聚糖(茯苓糖)、茯苓多糖 占75%以上,是免疫增强、抗肿瘤的核心成分
麦角甾醇 麦角甾醇、麦角甾醇过氧化物 维生素D前体,参与钙磷代谢,具抗骨质疏松作用
其他成分 胆碱、卵磷脂、多种酶(茯苓聚糖酶等)、无机盐(钾、钙、镁) 胆碱和卵磷脂可健脑益智;钾离子有助于电解质平衡

药理作用(表):

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利尿作用 茯苓素可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促进钠、氯、钾排出,温和且持久,无电解素紊乱风险
增强免疫 β-茯苓聚糖激活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提高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抗肿瘤 茯苓多糖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肝癌、胃癌等肿瘤生长
保肝 茯苓酸降低肝损伤模型ALT、AST活性,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功能恢复
镇静催眠 茯苓提取物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改善失眠多梦
调节胃肠功能 促进胃肠蠕动,抑制胃酸分泌,缓解脾虚食少、腹胀泄泻

临床应用

去苓药材在临床各科均有应用,尤以内科、妇科、儿科常见:

  1. 水肿:慢性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肝硬化腹水等,常配伍猪苓、泽泻、白术(五苓散)、黄芪、防己(防己黄芪汤)等,增强利水消肿之效。
  2. 脾虚泄泻:慢性肠炎、小儿消化不良、脾虚久泻等,常配伍党参、白术、山药(参苓白术散)、莲子、薏苡仁等,健脾渗湿止泻。
  3. 失眠心悸: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心脾两虚之惊悸失眠等,常配伍酸枣仁、远志、当归(归脾汤)、龙眼肉、合欢皮等,养心安神。
  4. 痰饮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痰湿内停之咳嗽痰多等,常配伍半夏、陈皮、甘草(二陈汤)、白芥子、莱菔子等,化痰止咳。

鉴别方法

为确保去苓药材质量,需结合性状、显微、理化方法鉴别:

  1. 性状鉴别:如前所述,通过形状、颜色、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区分真伪优劣。
  2. 显微鉴别:粉末白色,无色或浅黄棕色,可见不规则颗粒状团块及分枝状团块(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丝无色,细长、稍弯曲;淀粉粒单粒类球形、卵形,直径3-32μm,脐点点状、裂缝状,复粒由2-10分粒组成(存在于薄壁细胞中)。
  3. 理化鉴别:取粉末0.5g,加5%氢氧化钠溶液5ml,煮沸30分钟,滤过,滤液加稀盐酸调至中性,加硫酸铜试液2滴,显灰紫色(检查蛋白质);或取粉末1g,加乙醇10ml,加热回流10分钟,滤过,滤液加碘化钾碘试液2滴,显深蓝色或蓝黑色(β-茯苓聚糖反应)。

使用注意

去苓药材虽药性平和,但仍需注意以下事项:

  1. 禁忌人群:虚寒精滑(遗精、尿频)、气虚下陷(脱肛、子宫脱垂)、津伤口干(口干舌燥、便秘)者慎用;对茯苓过敏者禁用。
  2. 配伍禁忌:不宜与米醋、浓茶同服,醋酸与成分反应可能降低药效,茶多酚影响吸收。
  3. 用量用法: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4. 长期使用: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因利尿作用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需监测血钾。

储存方法

去苓药材富含多糖、淀粉,易吸潮、虫蛀、霉变,需妥善储存:

去苓药材

  • 储存条件:置阴凉干燥处(温度≤25℃,相对湿度70%-75%),防潮、防虫蛀、防霉变。
  • 储存方法:可放入密封容器(如玻璃罐、铁桶),内置少量花椒、陈皮或生石灰(吸湿),定期检查(1-2次/月),发现霉变及时晾晒或更换;夏季高温多湿季节,可置于冰箱冷藏层(2-8℃)。

相关问答FAQs

问:去苓药材和普通茯苓有何区别?是否所有人都适合使用?
答:去苓药材通常指经过净制去除杂质、泥沙后的茯苓统货,可能包括白茯苓(去皮)、赤茯苓(内部淡红色)或茯苓个(带外皮),其特点是质地纯净,入药时煎出有效成分更充分;而普通茯苓若未特别说明,多指带外皮的“茯苓个”,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使用:实热体质(口干舌燥、便秘)、津伤口干者慎用(茯苓淡渗利湿,易伤阴液);虚寒精滑(遗精、尿频)、气虚下陷者禁用(加重病情);对茯苓过敏者禁用,服用后若出现皮疹、腹痛、腹泻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问:去苓药材在日常保健中如何食用?有哪些常见搭配?
答:去苓药材日常保健可制成药膳、代茶饮或糕点,方便且安全,常见搭配如下:

  1. 茯苓山药粥:取去苓药材15g(打粉)、山药20g(切丁)、粳米50g,煮粥加适量白糖,健脾渗湿,适合脾虚食少、便溏者,每周2-3次。
  2. 茯苓陈皮茶:去苓药材10g(切片)、陈皮5g,沸水冲泡,代茶饮用,理气健脾化痰,适合痰湿体质(腹胀、痰多)、肥胖者,每日1剂。
  3. 茯苓薏米水:去苓药材15g、薏米20g(炒黄),煮水加少量冰糖,利水渗湿,适合水肿、湿疮(湿疹)者,夏季可常饮。
  4. 茯苓糕:去苓药材粉200g、面粉300g、酵母5g,加温水揉成面团,发酵后蒸制,健脾养胃,适合老人、儿童作为点心。
    注意:保健用量不宜过大,一般每日10-20g;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慢性病患者使用前建议咨询医师,避免自行用药。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太阳木药材是什么?有何功效、用法及使用禁忌?
« 上一篇 今天
金钱风药材是什么?功效、来源及用法有哪些?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