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并非单一中草药的专属名称,但在传统中医药应用中,最常与“金银花”关联,因其花朵初开时为白色,后转为黄色,黄白相间如金银而得名,部分地区或民间也简称为“金花”,部分地区将其他带“金花”名称的草药(如金花草、金花茶等)统称为“金花类草药”,但主流中医药典籍中以“金银花”为核心,本文以金银花为核心,系统介绍其来源、功效、应用及相关知识,并简要提及其他“金花”类草药的区分。
金银花的来源与植物形态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其植物形态为多年生半常绿木质藤本,幼枝密生柔毛和腺毛;叶对生,卵形至长圆状卵形,全缘,叶背沿叶脉有毛;花成对腋生,苞片叶状,花萼筒状,花冠初开时白色,后变黄色,故有“金银花”“鸳鸯藤”等别称;果实为黑色浆果,球形,药用部位以花蕾为主,因含苞待放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质量最佳。
金银花的采收与加工
金银花的花期较长,通常从5月上旬持续至10月,适宜在花蕾上部由绿变白、下部仍为绿色时采收(即“二白期”),此时绿原酸、木犀草苷等有效成分含量达峰值,采收需在晴朗早晨露水干后进行,避免阳光直射导致花朵开放或变色,采后立即晒干或阴干,若遇阴雨可用低温烘干(不超过60℃),以免有效成分破坏,传统加工讲究“晒干不烘”,现代则采用硫熏或无硫干燥技术,其中无硫金银花色泽自然,药用价值更高。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金银花性甘,寒;归肺、心、胃经,其核心功效为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是中医“清热解毒”类药的代表性药材,具体应用如下:
- 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等热毒炽盛证,如《千金要方》中治疮肿的“内托千金散”,即以金银花配伍黄芪、当归等;现代常用于治疗扁桃体炎、乳腺炎、皮肤感染等,单用或配伍蒲公英、野菊花等。
- 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喉肿痛等,经典方如“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薄荷等),为治疗风热感冒的首选方剂。
- 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可单用炒炭研末服,或配黄连、白头翁等,如《惠直堂经验方》中的“金银花露”治热痢。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金银花的药理作用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主要成分如下表:
成分类别 | 主要代表物质 | 核心药理作用 |
---|---|---|
有机酸类 | 绿原酸、异绿原酸 | 抗菌、抗病毒、抗氧化、降血糖 |
黄酮类 | 木犀草苷、木犀草素 | 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保护心血管 |
挥发油类 | 芳樟醇、双花醇 | 抗炎、解热、抑制呼吸道病原体 |
三萜皂苷类 | 忍冬苷、常春藤皂苷 | 保肝利胆、抗肿瘤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有抑制活性;其提取物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调节免疫;还有抗氧化、降血脂、保护神经等作用。
临床应用与现代制剂
-
经典配伍应用
- 风热感冒: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银翘散);
- 痈肿疔疮: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五味消毒饮);
- 咽喉肿痛:金银花+桔梗+甘草+玄参(如“金嗓子喉片”成分)。
-
现代制剂
- 口服制剂:银黄颗粒(金银花、黄芩,清热解毒)、双黄连口服液(金银花、黄芩、连翘,抗菌抗病毒);
- 注射剂:双黄连粉针剂(用于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 外用制剂:金银花软膏(用于烧伤、疮疡溃烂)。
使用注意与禁忌
金银花性寒,脾胃虚寒者(如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慎用;气虚疮疡脓清者不宜单用;过量服用可能引起脾胃虚寒、腹泻等不良反应,现代研究显示,金银花含绿原酸,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建议中病即止,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7天,金银花与藜芦不宜配伍(“十八反”禁忌)。
其他“金花”类草药简介
除金银花外,部分地区将以下草药称为“金花”,需注意区分:
- 金花草:为凤尾蕨科植物凤尾草的全草,性凉,归肝、胃、大肠经,功效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用于痢疾、黄疸、血崩等,与金银花功效不同。
- 金花茶:为山茶科植物金花茶的叶,性微寒,功效清热解毒、止血降脂,用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更多作为保健茶饮。
相关问答(FAQs)
Q1:金银花和山银花有什么区别?如何正确选购?
A:金银花与山银花来源不同(金银花为忍冬,山银花为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等),主要区别在于:①外观:金银花花蕾较细长,表面绿白色或微黄,气清香;山银花花蕾较粗短,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气较淡。②成分:金银花木犀草苷含量不低于0.040%,山银花绿原酸含量较高但木犀草苷较低。③药典标准:2020年版《中国药典》将二者分列,金银花为正品,山银花为单独品种,选购时可优先选“密银花”(河南产)、“东银花”(山东产),看花蕾饱满度、颜色自然无硫熏,闻气味清香者为佳。
Q2:金银花可以长期泡水喝吗?哪些人不适合?
A:金银花泡水虽有清热解毒功效,但不宜长期饮用,性寒易伤脾胃,长期饮用可能导致脾胃虚寒、腹痛、腹泻等,尤其以下人群需慎用:①脾胃虚寒者(如平时怕冷、大便稀溏);②阴虚火旺者(如手足心热、盗汗)不宜单独用,可配枸杞、麦冬等;③经期女性、孕妇(需遵医嘱);④儿童体质较弱,建议短期少量饮用,一般建议每周饮用2-3次,每次3-5克,连续不超过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