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为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别名破故纸、胡韭子,是临床常用的温里药,具有补肾助阳、温脾止泻、纳气平喘的功效,其药材性状特征鲜明,在图片中可通过形态、颜色、表面纹理等细节进行鉴别,以下从来源、性状、产地、炮制等方面详细描述补骨脂药材的图片特征,帮助读者直观识别。
药材来源与植物形态
补骨脂药材为植物补骨脂的成熟果实,原植物为一年生草本,高60-150cm,全被白色柔毛,茎直立,枝坚硬,有纵棱,叶为羽状复叶,叶轴两侧有窄翅;小叶7-15片,叶片卵形或椭圆形,先端圆,基部圆形,边缘有粗锯齿,两面密被粗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花冠蝶形,淡紫色或黄色,荚果果膨胀,卵形或肾形,长3-5mm,宽2-3mm,表面黑色或黑褐色,有网状皱纹,内含1粒种子,药用部位即为此荚果,干燥后即为药材补骨脂。
药材性状特征(图片核心识别要点)
在补骨脂药材图片中,可通过以下关键特征鉴别真伪:
-
形状与大小:果实呈肾形或卵形,略扁,长3-5mm,宽2-3mm,形似小而饱满的豆粒,一侧略平,另一侧圆凸,整体呈“肾形”轮廓(图片中可清晰观察到其独特的肾形轮廓,与大豆、绿豆等圆形豆类果实明显不同)。
-
颜色与表面:表面呈黑色或黑褐色,具细密的网状皱纹,凹凸不平,放大镜下可见细小的油点(图片中若为高清特写,可见表面网纹交织,油点呈深褐色小点分布),果皮薄而脆,种皮坚硬,剥开后可见淡黄色种仁。
-
顶端与基部:顶端有微凸的花柱残基,基部有果柄痕(图片中顶端的小凸起和基部的浅色凹陷是重要鉴别点,部分果实因采收加工不同,果柄痕可能不明显)。
-
气味与味道:气香而特异,味辛、微苦(图片中无法体现气味,但描述可辅助鉴别,若图片中药材有霉味、油哈味等,可能为炮制或储存不当)。
产地与采收加工
补骨脂主产于河南、四川、安徽、陕西等地,其中河南产者质优,称为“怀补骨脂”,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割取果穗,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图片中的药材多为晒干后的原果,部分可能经过筛选,大小均匀,颜色一致,若为盐补骨脂(炮制加工品),图片中可见颜色加深,略带焦斑,表面有盐霜(白色结晶),与生品有明显区别。
炮制方法与性状变化
补骨脂生品和炮制品的图片特征不同,临床需区别使用:
- 生补骨脂:即晒干的原果,图片中呈黑褐色,表面网纹清晰,油点明显(如上文性状描述)。
- 盐补骨脂:取净补骨脂,用盐水拌匀,微炒至表面微鼓起,颜色加深,略带焦斑,图片中可见颜色呈黑褐色或深黑色,表面有盐霜(白色结晶),部分果实因炒制出现焦黑色斑点,气味更浓烈。
补骨脂药材性状鉴别表
为更直观对比,以下表格归纳补骨脂药材的性状特征:
鉴别项目 | 性状描述 | 图片特征提示 |
---|---|---|
形状 | 肾形或卵形,略扁,长3-5mm,宽2-3mm | 整体呈肾形,一侧平,一侧圆凸,与圆形豆类区别明显 |
颜色 | 黑色或黑褐色 | 表面深黑褐色,无杂色,若颜色浅棕或灰白,可能为未成熟或伪品 |
表面 | 具细密网状皱纹,散有油点 | 高清图片中可见网纹交织,油点呈深褐色小点分布 |
质地 | 果皮薄而脆,种皮坚硬 | 图片中果实易碎,断面种仁淡黄色,呈角质样 |
气味 | 气香特异,味辛、微苦 | 无法通过图片体现,但描述可辅助鉴别,若有异味则品质不佳 |
常见伪品鉴别(图片对比要点)
市场上补骨脂偶有伪品混淆,如豆类果实(如紫荆子、扁豆子),可通过图片特征区分:
- 紫荆子:为豆植物紫荆的种子,形状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棕褐色,无网状皱纹,油点不明显,图片中整体较圆,无肾形凹陷。
- 扁豆子:为扁豆的种子,呈扁椭圆形,表面灰白色或棕黄色,有光泽,无黑色网纹,图片中颜色浅,表面光滑,与补骨脂的黑色、网纹差异显著。
相关问答FAQs
Q1:补骨脂药材图片中如何区分生品和盐炙品?
A:生补骨脂图片中呈黑褐色,表面网纹清晰,油点明显,无焦斑或盐霜;盐炙补骨脂因盐水炒制,图片中颜色加深至深黑色或黑褐色,表面可见白色盐霜(结晶),部分果实因炒制温度较高出现焦黑色斑点,整体质地略脆,气味更浓烈,盐炙品因盐水渗透,部分果实表面可能略显湿润(干燥后为盐霜),而生品表面干燥无霜。
Q2:补骨脂药材图片中如何判断是否为优质品?
A:优质补骨脂图片中应具备以下特征:①形状饱满,呈肾形或卵形,大小均匀(长3-5mm,宽2-3mm);②颜色纯正,呈黑褐色或黑色,无灰褐色或浅黄色(未成熟或混入杂质);③表面网纹细密、清晰,油点分布均匀(放大镜下可见深褐色油点);④无霉变、虫蛀,无破碎颗粒(若图片中有大量碎屑或杂质,则品质较差);⑤气味香浓,无异味(若图片中药材颜色发暗或有油哈味,可能为储存过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