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蛇的中草药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青竹蛇,学名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stejnegeri),隶属于蝰科蝮亚科竹叶青蛇属,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毒蛇之一,因其常栖息于竹林、灌丛、溪流附近,体色青翠如竹,故得“青竹蛇”之名,在传统中医药体系中,青竹蛇作为动物类药材,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其全体、蛇毒、蛇胆等部位均可入药,以祛风通络、定惊止痉、解毒消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偏瘫、破伤风、疮疡肿毒等病症,本文将从形态特征、分布、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传统应用、现代药理研究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对青竹蛇的中草药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青竹蛇的中草药

形态特征与分布

青竹蛇体型中等,成蛇体长通常60-100厘米,最大可达150厘米,头呈三角形,明显宽于颈部,吻端窄而翘起,鼻孔与眼睛之间具颊窝(热感应器官),瞳孔呈椭圆形,垂直排列,体色多为鲜绿色或黄绿色,背部具红白色或黄白色的纵线纹,两侧亦有明显的白色或淡黄色纵带,腹面为浅绿色或黄白色,尾具缠绕能力,末端常呈焦红色,其分布范围广泛,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安徽、江苏等省区的山区、丘陵地带,多栖息于竹林、灌丛、溪流边、农田附近的草丛或树上,常以蛙、蜥蜴、小鸟、鼠类等为食。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根据《本草纲目拾遗》《中国药用动物志》等传统中医药典籍记载,青竹蛇全体性味甘、咸,温,有毒;归肝经,其核心功效为祛风通络、定惊止痉、解毒消肿,具体而言,“祛风通络”可缓解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等症;“定惊止痉”适用于中风后遗症、破伤风、小儿惊风、癫痫等肝风内动之证;“解毒消肿”则用于疮疡肿毒、皮肤湿疹、毒蛇咬伤(以毒攻毒)等病症,民间还常用其蛇胆清热解毒、明目退翳,蛇肉则被认为有滋补强壮、祛风除湿之效。

传统应用

在传统方剂中,青竹蛇的应用形式多样,内服方面,常将蛇体焙干研末,或用酒浸后煎服,以增强祛风通络之力,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导致的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可配伍威灵仙、秦艽、防风、独活等祛风除湿药,煎汤内服;治疗中风偏瘫、口眼歪斜,多配伍全蝎、蜈蚣、僵蚕等息风止痉药,以增强通络之效;对于破伤风引起的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可用青竹蛇与蝉蜕、天麻、南星等配伍,以祛风定痉,外用方面,取青竹蛇适量,焙干研末,用麻油或醋调敷患处,可治疗疮疡肿毒、未溃破的疖肿、皮肤湿疹等;若用于毒蛇咬伤,则以鲜蛇捣烂外敷伤口周围,配合内服解毒药物,以“以毒攻毒”,蛇胆的应用则更为直接,取新鲜蛇胆用开水冲服或研末吞服,每次1-2枚,可治疗目赤肿痛、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等症,民间亦有“蛇胆明目”之说。

青竹蛇的中草药

现代药理研究

随着现代药理学的发展,青竹蛇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逐渐被阐明,研究表明,青竹蛇蛇毒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磷脂酶A2(PLA2)、金属蛋白酶(SVMPs)、神经生长因子(NGF)、缓激肽增强肽(BPPs)等,磷脂酶A2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缓解关节炎等炎症反应;金属蛋白酶则具有抗血栓、抗肿瘤活性,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肿瘤细胞增殖;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损伤修复具有促进作用,可用于治疗周围神经病变,蛇胆的主要成分包括胆酸、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等胆汁酸类物质,现代研究发现其具有解热、抑菌、利胆、降血脂等作用,对细菌性感染、肝胆疾病有一定疗效,蛇肉则富含优质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如必需氨基酸)、脂肪酸及微量元素,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疲劳、滋补强壮的作用。

用法用量与配伍禁忌

青竹蛇作为有毒药材,其用法用量需严格控制,内服:煎汤,用量一般为3-6g(干品);研末吞服,每次1-2g,每日1-2次;酒浸制剂需遵医嘱,避免过量,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患处,配伍方面,青竹蛇常与祛风药(如威灵仙、防风)、止痉药(如全蝎、蜈蚣)、解毒药(如雄黄、冰片)配伍,以增强疗效,但需注意,血虚生风(如面色苍白、头晕眼花、手足抽搐)者慎用,因其性温走窜,易耗伤阴血;孕妇绝对禁用,以免引起流产;体质虚弱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应避免使用;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等中药同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青竹蛇的毒性是其应用中需重点关注的方面,必须使用炮制后的干品,严禁内服生品,生蛇体内含有未失活的毒素,易导致中毒,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视力模糊、呼吸困难、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休克而死亡,若发生中毒,需立即催吐、洗胃,并送往医院进行对症治疗,外用时应先取少量做皮肤过敏试验,若出现红肿、瘙痒、皮疹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停用,储存时应置于干燥、通风、阴凉处,防霉、防蛀、防鼠咬,避免与有毒物品混放,采集青竹蛇时需注意安全,避免被咬伤,建议由专业人员操作。

青竹蛇的中草药

青竹蛇中草药基本信息表

项目
别名 青竹标、竹叶青蛇、焦尾巴、绿牙蛇
来源 蝰科动物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stejnegeri)的干燥全体或蛇胆
性味归经 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主治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解毒消肿,主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中风偏瘫、破伤风、小儿惊风、疮疡肿毒、毒蛇咬伤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研末1-2g/次,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 有毒,需炮制后使用;生品禁止内服;血虚生风、孕妇禁用;外用需做过敏试验;过量可致中毒,需立即就医

相关问答FAQs

问:青竹蛇中草药与金钱蛇、蕲蛇等其他蛇类药材有何区别?
答:青竹蛇、金钱蛇(银环蛇)、蕲蛇(五步蛇)均为常用蛇类药材,但来源、功效及临床应用存在差异,从来源看,青竹竹叶青蛇(蝰科),金钱蛇为银环蛇(眼镜蛇科),蕲蛇为五步蛇(蝮科);从性味归经看,青竹蛇甘咸温,金钱蛇甘咸平,蕲蛇甘咸温、有毒;从功效侧重看,青竹蛇长于祛风通络、解毒消肿,常用于风湿痹痛、疮疡肿毒;金钱蛇偏于祛风止痉、通络止痛,多用于小儿惊风、破伤风、中风面瘫;蕲蛇则以祛风通络、定惊止痉见长,药力较强,适用于顽固性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蕲蛇毒性较青竹蛇更强,使用时需更加谨慎。

问:使用青竹蛇中草药时需要注意哪些禁忌和不良反应?
答:使用青竹蛇中草药需严格遵守以下禁忌:①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②血虚生风(如面色苍白、手足抽搐)者慎用;③肝肾功能不全者、体质虚弱者禁用;④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等中药同用,不良反应主要包括:①中毒反应:过量内服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致休克,需立即停药并就医;②过敏反应:外用可能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皮疹,需停用并抗过敏治疗;③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应减量使用,避免不良反应,使用前务必咨询专业医师,遵医嘱用药,确保安全有效。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批发店如何突破同质化竞争?
« 上一篇 今天
中草药石络藤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