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作为我国传统中草药中的“药食同源”典范,在《神农本草经》中便有记载,列为中品,其应用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它是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的干燥根,别名野葛、粉葛、干葛等,在我国南方各省如湖南、河南、广东、浙江等地广泛分布,兼具药用与食用双重价值,现代研究更揭示了其在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等方面的生物活性,本文将从形态特征、生长环境、药用价值、使用方法及图片识别要点等方面,结合中草药特性详细介绍葛根,并附相关问答以助理解。
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
葛根为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其形态特征是识别与采收的关键,根呈圆柱形或纺锤形,外皮灰黄色至黄褐色,有明显的纵皱纹及横向皮孔,质硬而重,断面呈黄白色或类白色,纤维性强,可见放射状纹理,习称“菊花心”;老根中心偶有朽烂状,茎枝被褐色长硬毛,茎基部木质化,上部多分枝,叶为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5-20cm,宽5-18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叶,上面被淡黄色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柔毛;侧生小叶斜卵形,较小,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花萼钟形,萼齿5,披针形,被黄褐色毛;花冠蝶形,紫红色,旗瓣倒卵形,基部有耳,翼瓣镰状,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雄蕊10二体(9+1),子线形,密被毛,荚果线状长圆形,扁平,密生黄褐色长硬毛,内含种子10-15粒,肾形,褐色。
葛根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宜在年平均温度14-18℃、年降水量1000-1500mm的环境中生长,多生于山坡、草丛、路旁及疏林下,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在酸性至中性土壤中均可生长良好,其地下根生长迅速,一般种植2-3年可采收,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或烘干即为药材。
药用价值与现代研究
传统中医功效
中医理论认为,葛根味甘、辛,性平,归脾、胃、肺经,具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之功,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
- 解肌退热: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强,尤其对阳明经头痛(前额痛、眉棱骨痛)效果显著,常配伍柴胡、黄芩等,如《伤寒论》葛根汤;
- 生津止渴:用于热病口渴、消渴(糖尿病)等,能鼓舞胃气上行而生津,常与天花粉、麦冬同用;
- 透疹:用于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可配升麻、赤芍以透疹解毒;
- 升阳止泻:用于脾虚泄泻、湿热泻痢,能升发清阳,如《脾胃论》中的葛根芩连汤。
现代药理作用
现代分离鉴定发现,葛根主要含异黄酮类(葛根素、大豆苷元、染料木素等)、三萜类、多糖类及氨基酸等成分,其药理作用广泛:
- 心血管保护:葛根素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对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有辅助治疗作用;
- 降血糖与调血脂:葛根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糖异生,用于2型糖尿病辅助治疗;其提取物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调节脂质代谢;
- 神经保护:葛根异黄酮可通过抗氧化、抗炎作用,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有潜在价值;
- 解酒护肝:葛根能加速酒精(乙醇)在体内的代谢,减轻乙醇对肝细胞的损伤,常用于酒后头痛、头晕及酒精性肝病的预防。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葛根的用法多样,可根据需求选择内服或外用:
- 内服:煎汤,常用量为10-15g;研末吞服,每次3-6g;或制成葛根粉(葛根经水磨、沉淀、干燥后所得),用温水冲服,口感细腻,适合日常保健;亦可泡茶(葛根片5-10g,沸水冲泡)或入药膳(如葛根粥、葛根炖排骨)。
- 外用:鲜品捣烂外敷,可治疮疡肿毒、跌打损伤。
注意事项:葛根性凉,脾胃虚寒者(表现为腹痛、腹泻、食欲不振)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低血压患者慎用,因其有降压作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用药需遵医嘱;不宜与乌头类药物(如附子、川乌)同用,以免降低药效或增加毒性。
图片识别要点(中草药鉴别)
葛根的图片识别需结合根、茎、叶、花等特征,避免与混淆品(如粉葛、山葛)混淆,以下为关键鉴别点(可通过表格对比清晰呈现):
部位 | 形态特征 | 图片关键识别点 |
---|---|---|
根 | 圆柱形或纺锤形,外皮灰黄至黄褐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断面黄白色,纤维性强,具“菊花心” | 老根表面有明显横裂纹,断面粗糙,可见放射状纹理,质硬而重;粉葛根较肥大,质脆,粉性强 |
茎 | 缠绕藤本,枝条被褐色长硬毛,基部木质化 | 茎节处有毛,幼茎绿色,老茎灰褐色 |
叶 | 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全叶,上面淡黄色毛,下面灰白色毛 | 叶片顶端渐尖,基部圆形,叶脉明显,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 |
花 | 总状花序腋生,花冠蝶形,紫红色,旗瓣倒卵形,基部有耳 | 花朵密集,花色紫红,花期7-8月 |
果实 | 荚果线状长圆形,扁平,密生黄褐色长硬毛 | 成熟荚果黄褐色,内含肾形褐色种子,果期9-10月 |
易混淆品鉴别:粉葛(Pueraria thomsonii)的根肥大,质脆,断面白色,粉性强,纤维少,多用于食用;野葛(药典收载品种)根较细长,纤维多,药用价值更优,图片中可通过根的质地(粉葛“粉”、野葛“硬”)和断面颜色(粉葛“雪白”、野葛“黄白”)区分。
相关问答FAQs
Q1:葛根和粉葛有什么区别?功效侧重有何不同?
A:葛根与粉葛均来源于豆科植物,但品种不同:葛根为野葛的根,纤维多,质硬,传统药用为主,擅长解肌退热、升阳止泻,对外感头痛、泄泻效果较好;粉葛为粉葛的根,质脆粉性强,多作食用,也入药,但功效偏重于生津止渴,常用于消渴、口干,现代研究中,野葛的异黄酮含量高于粉葛,心血管保护作用更显著。
Q2:长期服用葛根会有副作用吗?哪些人群不适合?
A:短期适量服用葛根安全性较高,但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引起副作用:① 脾胃虚寒者可能出现腹胀、腹泻,因葛根性凉,易伤脾胃;② 低血压患者可能因葛根的降压作用导致头晕、乏力;③ 过敏体质者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以下人群需慎用或禁用:孕妇(可能影响激素水平)、月经期女性(性凉易致月经不调)、肝肾功能不全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建议服用期间定期监测身体反应,出现不适立即停用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