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血是指血液从气道咳出,或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或夹泡沫,中医称为“咳血”“嗽血”,多因外感风热燥邪、情志不畅、久病体虚等导致肺络受损,血溢脉外,中医治疗咳血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中草药,以止血、清热、润肺、补虚等为基本原则,以下从常见证型、代表方剂、核心药物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介绍治咳血的中草药应用。
咳血常见证型与中草药应用
咳血在临床中可分为肺热壅盛、阴虚火旺、肝火犯肺、气虚不摄等主要证型,不同证型的症状特点、治法及用药各有侧重,需精准辨证才能取得良效。
(一)肺热壅盛证
症状特点:咳血色鲜红,或痰中带血,常伴咳嗽气促、痰黄稠黏、口干咽燥、身热、舌红苔黄、脉滑数,多因外感风热入里,或平素嗜食辛辣,热毒蕴肺,灼伤肺络所致。
治法:清肺泄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剂:清肺汤(《证治准绳》)合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核心中草药:
- 桑白皮:性甘寒,归肺经,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尤善清肺中郁热,为君药,常配地骨皮增强清肺热之力,用量6-12g。
- 黄芩:苦寒,归肺、胃、胆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肺火及上焦实热,常与桑白皮、栀子配伍,用量3-10g。
- 侧柏叶: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经,凉血止血、化痰止咳,既止血又止咳,对肺热咳血尤为适宜,可炒炭增强止血效果,用量9-15g。
- 白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凉血止血、清热利尿,能清肺胃之热而止血,可鲜用捣汁或干品煎服,用量15-30g。
- 地骨皮:甘寒,归肺、肾经,凉血除蒸、清肺降火,与桑白皮配伍,一泻一清,共清肺热,用量6-12g。
(二)阴虚火旺证
症状特点:咳血色鲜红,或痰中带血丝,反复发作,常伴干咳少痰、潮热盗汗、颧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多因久病伤阴,或劳欲过度,肺肾阴虚,虚火内生,灼伤肺络所致。
治法:滋阴降火,润肺止血。
代表方剂: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合茜根散(《太平圣惠方》)。
核心中草药:
-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滋阴凉血要药,常与熟地黄、麦冬配伍,增强滋阴之力,用量10-15g。
- 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能滋养肺胃之阴,缓解干咳少痰,用量6-12g。
- 百合:甘微寒,归肺、心经,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对阴虚咳血伴心烦失眠者尤宜,可蒸煮或煎服,用量9-15g。
- 白及: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其性黏涩,能止血生肌,对咳血日久、肺络受损者效佳,研末吞服或入煎剂,用量3-10g。
- 茜草根:苦寒,归肝经,凉血止血、祛瘀通经,既能止血又能化瘀,避免止血留瘀,常与侧柏叶、阿胶配伍,用量6-10g。
(三)肝火犯肺证
症状特点:咳血色鲜红,或咯血不止,常伴咳嗽阵作、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化火,上逆犯肺,损伤肺络所致。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剂:黛蛤散(《中国药典》)合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核心中草药:
- 青黛:咸寒,归肝、肺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泻火定惊,善清肝肺实火,为治肝火犯肺咳血之要药,可入散剂或煎剂,用量1.5-3g(包煎)。
- 蛤壳:咸平,归肺、胃经,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与青黛配伍(黛蛤散),清肝火、化痰热,用量9-15g(先煎)。
- 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能清泻三焦实火,尤善清肺胃之热,常与黄芩、龙胆草配伍,用量3-10g。
- 牡丹皮:辛苦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能清肝火、凉血止血,兼防血瘀,用量6-12g。
- 旋覆花:苦辛咸,归肺、胃、大肠经,降气化痰、降逆止呕,能疏肝理气、化痰止咳,对肝火犯肺伴气逆咳喘者宜用,包煎,3-10g。
(四)气虚不摄证
症状特点:咳血色淡红,或痰中带血丝,反复发作,常伴咳嗽声低、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自汗、舌淡苔白、脉弱,多因久病咳喘,劳倦过度,脾气亏虚,统摄无权,血溢脉外所致。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核心中草药:
-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为补气要药,能增强脾统血之力,常与党参、白术配伍,用量15-30g。
-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益肺,既补脾气又益肺气,对气虚咳血伴乏力短气者宜用,用量9-15g。
-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与黄芪、党参配伍,增强益气健脾之功,用量6-12g。
- 阿胶:甘平,归肺、肝、肾经,补血止血、滋阴润肺,善于止血养血,对气虚兼血虚者尤宜,烊化兑服,用量6-10g。
- 仙鹤草:苦涩平,归心、肝经,收敛止血、补虚杀虫,能补虚止血,对气虚不摄咳血效佳,用量10-15g。
治咳血中草药的配伍规律与使用特点
中草药治疗咳血并非简单堆砌止血药,而是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结合证型灵活配伍:
- 止血与治本结合:咳血以肺络受损为标,热、虚、瘀为本,故常以止血药(如白及、侧柏叶)治标,配清热(黄芩、栀子)、滋阴(生地、麦冬)、益气(黄芪、党参)等治本之品,标本兼顾。
- 止血与化瘀并用:止血药多性涩,易致留瘀,故常配少量化瘀药(如三七、茜草根),使止血而不留瘀,如“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
- 引经报使:根据病位选引经药,如病位在肺,可选桔梗、桑白皮;病位在肝,可选柴胡、郁金;病位在胃,可选白及、海螵蛸,引导药物直达病所。
治咳血中草药使用注意事项
- 辨证施治是核心:咳血病因复杂,需区分肺热、阴虚、肝火、气虚等证型,不可盲目使用凉血或温补之药,如风寒咳血(伴恶寒、痰白稀)忌用寒凉药,气虚咳血忌用苦寒泄热药。
- 煎服方法有讲究:部分止血药(如白及、阿胶)需烊化兑服;矿石类药(如蛤壳、代赭石)需先煎;挥发性成分药(如青黛)需包煎,以免影响药效。
- 饮食禁忌配合:治疗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戒烟酒,以免助热生痰,加重咳血;气虚者宜食健脾益气之品(如山药、红枣),阴虚者宜食滋阴润燥之品(如梨、百合)。
- 避免长期使用单方:咳血多为慢性疾病,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论治,长期单方用药易导致体质偏颇,如长期用寒凉药易伤脾胃,长期用温补药易助热动血。
治咳血中草药应用简表
证型 | 核心症状 | 治法 | 代表方剂 | 核心药物 |
---|---|---|---|---|
肺热壅盛 | 咳血鲜红,痰黄稠,身热口干 | 清肺泄热,凉血止血 | 清肺汤合泻白散 | 桑白皮、黄芩、侧柏叶、白茅根、地骨皮 |
阴虚火旺 | 咳血反复,干咳少痰,潮热盗汗 | 滋阴降火,润肺止血 | 百合固金汤合茜根散 | 生地黄、麦冬、百合、白及、茜草根 |
肝火犯肺 | 咳血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 黛蛤散合泻白散 | 青黛、蛤壳、栀子、牡丹皮、旋覆花 |
气虚不摄 | 咳血淡红,气短乏力,面色苍白 | 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 归脾汤 | 黄芪、党参、白术、阿胶、仙鹤草 |
相关问答FAQs
问:咳血可以用中草药自行调理吗?
答:不建议自行用药,咳血病因复杂,既可能是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肝硬化)的表现,中医辨证也需区分肺热、阴虚、肝火、气虚等不同证型,自行用药可能因辨证不当加重病情,如肺热咳血误用温补药会助热动血,气虚咳血误用寒凉药会伤及脾胃,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
问:使用中草药治疗咳血多久能见效?
答:见效时间因病情轻重、证型差异及个体体质而异,一般而言,轻症咳血(如偶发痰中带血,辨证准确)用药2-3天可见症状改善;重症咳血(如反复大量咯血)需综合治疗,可能1周左右控制出血,但后续需巩固调理以防止复发,若用药3天症状无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复诊调整方案,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