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竹根干为禾本科植物竹类(如淡竹、毛竹、刚竹等)的干燥根部,多在秋末冬初采挖,洗净泥土,切片晒干或烘干入药,其性味甘寒,归肺、胃、心经,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泻火、生津止渴药,传统多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哕、小便短赤等症,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其具有抗菌、抗病毒、调节免疫等多种活性,应用价值较高。
竹根干的性味归经与核心功效
竹根干性寒,味甘,入肺、胃、心经,其功效可概括为“清热、生津、利尿、安神”,具体应用需结合配伍与病情辨证。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竹根干甘寒质润,能清泄肺胃实热,生津以止渴,是治疗热病津伤的常用药,若外感热病高热、口大渴、汗多,常与石膏、知母、芦根等同用,增强清热生津之效,如《温病条辨》中“竹叶石膏汤”虽以竹叶为君,但竹根干可代竹叶增强清气分热之力;若胃热炽盛导致的消谷善饥、口臭便秘,可配黄连、生地黄,清胃泻火兼养阴。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其性寒入肺经,能清肺热、化痰涎,适用于肺热壅盛所致的咳嗽痰黄、气喘胸闷,如《本草汇言》载竹根“降逆气,清肺热,治咳嗽喘急”,临床常与桑白皮、枇杷叶、浙贝母配伍,加强清肺化痰之功;若兼见咽喉肿痛,可配射干、牛蒡子,以利咽消肿。
生津利尿,通淋止痛
竹根干甘寒能清热利尿,导湿热从小便而出,对热淋、石淋(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小便涩痛、尿短赤者有效,常与车前子、滑石、金钱草同用,增强利尿通淋之效;其生津之性还能治疗热病后期津伤口干、舌红少苔,与麦冬、沙参、天花粉配伍,滋养胃阴。
安神除烦,定惊悸
心火亢盛导致的烦躁不安、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可用竹根干清心火、安心神,常与朱砂、莲子心、连翘同用,如《本草便读》言其“能除烦热,安心神”,对热扰心神之证尤为适宜。
竹根干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竹根干的活性成分丰富,主要包括黄酮类(如荭草素、牡荆素)、多糖、氨基酸、生物碱(如竹沥粉)、微量元素(硅、钙、镁等),其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抗菌抗病毒:黄酮类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可用于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的治疗。
- 调节免疫:竹根多糖能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机体免疫力,适合体虚易感者调理。
- 降血糖:其含有的多糖成分可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糖代谢,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尤其对糖尿病口渴多饮、多尿症状有缓解作用。
- 利尿抗炎:竹根中的钾离子和黄酮类成分能增加尿量,促进代谢废物排泄,同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对尿路感染、关节炎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竹根干的用法用量与炮制
炮制方法
- 生用:取干燥竹根,洗净润透,切成厚片或段,晒干,生品长于清热泻火,多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
- 蜜炙:取炼蜜用开水稀释后,喷洒在竹根片上,拌匀,文火炒至不黏手,取出放凉,蜜炙后润肺止咳力增强,适用于肺虚久咳、燥咳痰少。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30克(鲜品可用30-60克);或入丸散,鲜竹根清热生津力更强,热病津伤者可优先选用。
- 外用:适量捣烂外敷,可治疗痈肿疮毒、水火烫伤(需配伍其他清热解毒药)。
使用禁忌
- 脾胃虚寒者慎用(症见畏寒肢冷、大便溏薄、食欲不振),因竹根干性寒,易伤脾胃阳气。
- 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寒凉之品影响胎儿或乳汁。
- 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等中药同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竹根干快速信息表
项目 | |
---|---|
来源 | 禾本科植物竹类(淡竹、毛竹等)的干燥根 |
性味 | 甘、寒 |
归经 | 肺、胃、心经 |
功效 |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清肺化痰、利尿通淋、安神除烦 |
主治 | 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哕、热淋涩痛、心火亢盛烦躁 |
用法用量 | 煎汤10-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 |
禁忌 | 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慎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
相关问答FAQs
Q1:竹根干和竹茹、竹沥都是竹类药材,功效有什么区别?
A:竹根干、竹茹、竹沥虽同源于竹,但药用部位不同,功效侧重各异,竹根干为根部,长于清热生津、利尿安神,主治热病烦渴、小便短赤、心神不宁;竹茹为竹的中间层刮去青皮后的干燥块状物,主归肺胃经,善清化痰热、除烦止呕,多用于痰热咳嗽、胃热呕吐;竹沥是新鲜竹杆经火烤后流出的液汁,性寒滑利,清热化痰力强,尤适用于中风痰壅、惊风癫痫等急症,三者需根据病情辨证选用,不可混同。
Q2:竹根干可以长期泡水喝吗?
A:不建议长期大量泡水饮用,竹根干性寒,长期单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可能导致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不适,若用于日常保健(如口干舌燥、心烦时),可短期少量饮用(每次5-10克,连用不超过1周),且最好搭配红枣、生姜等温和之品以制约寒性;若有慢性脾胃疾病或需长期调理,应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其他药物,避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