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为传统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因其根实而味苦,故名“桔梗”(“桔”有“坚实”之意),其应用历史逾两千年,既是治病良药,亦为食药同源之品,在《中国药典》及多部经典医籍中均有记载,本文将从基源与产地、性状鉴别、性味归经与功效、化学成分、现代研究与应用及使用注意等方面详细介绍桔梗药材。
桔梗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 (Jacq.) A. DC.)的干燥根,野生或栽培,主产于安徽、河南、湖北、辽宁、江苏等地,其中安徽桐城所产“桐桔梗”、辽宁阜新所产“北桔梗”因质地坚实、有效成分含量高,被奉为道地药材,栽培品通常于播种后2-3年秋季采挖,野生品则多在春、秋季采挖,采挖后去净苗叶,洗净,刮去外皮或不去皮,晒干或烘干。
桔梗药材性状鉴别特征如下表所示:
部位 | 描述 | 要点 |
---|---|---|
根茎(芦头) | 呈圆柱形,长0.5-3cm,直径0.5-1.5cm,表面有环状横纹,顶端留有数个半月形茎基 | 野生品芦头明显,栽培品芦头较短或已去除 |
表面 | 全体类白色或淡黄白色,上部有纵纹,下部有纵沟及支根痕;未去外皮者呈黄棕色至灰棕色 | 俗称“白桔梗”(去皮)和“黑桔梗”(未去皮),以色白、质坚实者为佳 |
质地 | 质硬脆,易折断 | 受潮后变软,断面常呈放射状裂隙 |
断面 | 不平坦,形成层环棕色,皮部类白色,有裂隙(俗称“菊花心”),木部淡黄白色 | 形成层明显,皮部与木部比例约1:1,味初微甜,后渐苦辛 |
性味归经与功效:桔梗性平,味苦、辛;归肺经,本品辛散苦泄,升浮为阳,为肺经之引经药,具“开提肺气、载药上行”之效,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宣、利、祛、排”:宣肺——宣通肺气,用于肺气不宣之咳嗽、胸闷;利咽——利咽喉,消肿毒,用于咽喉肿痛、失音;祛痰——稀释痰液,促进排痰,用于痰多黏稠、咯痰不爽;排脓——排脓泄浊,用于肺痈(肺脓肿)、疮疡痈肿、乳痈等,临床配伍灵活:治风寒咳嗽,配紫苏叶、杏仁(如杏苏散);治风热咳嗽,配桑叶、菊花、杏仁(如桑菊饮);治咽喉肿痛,配甘草、牛蒡子(如桔梗汤);治肺痈吐脓,配鱼腥草、冬瓜仁、薏苡仁(如苇茎汤);治疮疡脓出不畅,配黄芪、当归(托里透脓散)。
桔梗的主要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如下表所示:
主要化学成分 | 类别 | 代表性成分 | 生物活性 |
---|---|---|---|
三萜皂苷 | 皂苷类 | 桔梗皂苷D、桔梗皂苷A、B | 祛痰(刺激呼吸道黏膜分泌)、镇咳(抑制咳嗽中枢)、抗炎(抑制炎症因子) |
黄酮类 | 黄酮苷类 | 芦丁、槲皮素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炎、保护血管 |
多糖 | 多糖类 | 桔梗多糖 | 免疫增强(激活巨噬细胞)、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 |
挥发油 | 萜类化合物 | 桔烯、月桂烯 | 抑菌(抑制呼吸道病原菌)、促进胃肠蠕动 |
其他 | 甾体、无机盐 | β-谷甾醇、钙、铁等 | 辅助调节机体代谢 |
现代研究与应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桔梗的多种生物活性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桔梗皂苷可通过刺激咽喉及支气管黏膜,反射性增加呼吸道分泌,稀释痰液(祛痰作用);同时抑制咳嗽中枢,延长咳嗽潜伏期(镇咳作用);其抗炎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多糖成分可增强巨噬细胞活性,调节免疫功能,桔梗提取物还具有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抗溃疡(保护胃黏膜)、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作用,在临床应用中,除传统汤剂外,现代制剂如桔梗片(用于镇咳祛痰)、桔梗流浸膏(慢性支气管炎辅助治疗)广泛应用;在食品领域,桔梗根经腌制后成为“明太鱼”常用配菜及朝鲜族咸菜“道拉基”,其嫩叶亦可作蔬菜食用。
使用注意:桔梗药性升散,过量服用易致恶心、呕吐(因刺激胃黏膜),故脾胃虚弱、易呕吐者慎用;阴虚火旺之干咳无痰、咯血者不宜使用,以免耗伤阴液;传统中药“十八反”指出“桔梗反白及、龙眼、龙胆草”,故配伍时需避免同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应遵医嘱;桔梗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一般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FAQs
问题1:桔梗和南沙参都是润肺止咳药,二者功效有何区别?
解答:桔梗与南沙参均归肺经,能治咳嗽,但功效侧重不同,桔梗性升散,以“宣肺、利咽、祛痰”为主,适用于外感、痰壅所致的咳嗽痰多、咽喉肿痛,尤其擅长开提肺气、排脓(如肺痈);南沙参性微寒,质润,以“养阴、润肺、生津”为主,适用于阴虚肺燥所致的干咳少痰、咽干口渴,兼能益气(气阴两虚者宜用),简单说:桔梗“宣通”,偏实(痰多、脓肿);南沙参“滋润”,偏虚(阴虚、燥咳)。
问题2:日常用桔梗泡水喝有什么功效?需要注意什么?
解答:桔梗泡水少量饮用可辅助缓解咽喉不适(如慢性咽炎、声音嘶哑),其利咽、祛痰作用能减轻咽喉异物感、咳嗽痰多,但需注意:①用量不宜大,一般干品3-5g/次,过量易致恶心;②仅适用于症状较轻者,若咳嗽持续加重、痰中带血或发热,应及时就医;③脾胃虚寒、易腹泻者不宜长期饮用,因其性升散,可能加重不适;④避免与白及、龙胆草等中药同泡(十八反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