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红药材棕色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4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桔红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外层果皮,别名“芸红”“桔红皮”,是临床常用的理气化痰药,其药材性状中,“棕色”是重要的鉴别特征之一,既反映了原料的品种特性,也与炮制工艺、储存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与临床疗效。

桔红药材棕色

桔红药材的性状特征与“棕色”表现

桔红的“棕色”主要集中在外表面及部分炮制后的性状中,具体可通过不同部位的特征来体现,以下为详细描述(见表1)。

表1 桔红药材各部位性状特征与“棕色”表现
| 部位 | 性状描述 | “棕色”具体表现 |
|--------------|--------------------------------------------------------------------------|--------------------------------------------------------------------------------|
| 外表面 | 橙红色或棕红色,有油室点(不规则凹点),对光可见透明油室 | 多为“棕红色”,部分因品种或储存时间延长,颜色加深至深棕红,油室点棕褐色 |
| 内表面 | 黄白色或棕黄色,质稍硬,易折断 | 常见“棕黄色”,与外表面颜色形成对比,是判断果皮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
| 质地 | 质脆,易碎 | 断面颗粒性,可见棕褐色油室(分泌腔) |
| 气味 | 气香,味辛、苦 | 香气浓郁者多为佳品,味苦中带微辛,棕色较深者苦味可能更明显 |

外表面的“棕红色”是桔红的核心特征之一,区别于陈皮(成熟果皮,颜色偏棕褐)或青皮(幼果果皮,色青绿),这种颜色的形成与橘的品种有关,如“福橘”“朱橘”等栽培变种的外果皮色素含量较高,成熟后天然呈现棕红色;采收时间的影响显著——秋末冬初果实成熟时采摘的果皮,棕红色较深;若采收过早(未成熟),则颜色偏橙黄,棕色特征不明显。

“棕色”形成的化学基础与影响因素

桔红的“棕色”主要源于其含有的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挥发油、生物碱及色素类物质,这些成分的含量与转化直接影响颜色的深浅。

桔红药材棕色

化学成分与颜色的关联

  • 黄酮类:如橙皮苷、川陈皮素等,是桔红的主要有效成分,本身呈淡黄色,但在光照、氧化条件下,其酚羟基易发生聚合反应,生成棕褐色聚合物,导致药材颜色加深,储存时间较长的桔红,橙皮苷部分氧化后,外表面棕红色会更明显。
  • 挥发油:含柠檬烯、蒎烯等,挥发油中的醛、酮类物质在空气中易氧化,生成醌类化合物,呈现棕黄色,这也是内表面常呈棕黄色的原因之一。
  • 类胡萝卜素:橘皮中的β-胡萝卜素、叶黄素等脂溶性色素,成熟时含量较高,赋予橙红色至棕红色的基础色,若储存不当(如高温、光照),类胡萝卜素降解,颜色可能变浅或出现异常棕色(如霉变后的深棕)。

影响“棕色”的关键因素

除品种与采收时间外,炮制工艺和储存条件是导致“棕色”变化的直接因素(见表2)。

表2 影响“棕色”的主要因素及作用机制
| 因素 | 具体表现 | 作用机制 |
|--------------|--------------------------------------------------------------------------|------------------------------------------------------------------------------|
| 炮制方法 | 生品:外表面棕红色,内表面棕黄;蜜炙品:颜色加深,呈棕褐色 | 蜂蜜受热后产生羰基化合物,与桔红中的氨基酸、生物碱发生美拉德反应,生成棕褐色色素 |
| 储存时间 | 新货:棕红色鲜艳;陈货:颜色加深,呈深棕红 | 长期储存导致黄酮类氧化、挥发油转化,色素聚合加剧 |
| 储储条件 | 阴干:颜色自然;晒干或高温干燥:颜色偏深棕;受潮霉变:局部黑褐或深棕 | 高温加速成分氧化;霉变微生物代谢产生色素,导致异常颜色 |
| 产地加工 | 低温阴干:保留原色;发酵后干燥(如“陈皮”制法):颜色加深 | 发酵过程中酶促氧化使色素转化,颜色偏棕褐,区别于未发酵的桔红 |

“棕色”与桔红的质量评价

在传统中药质量评价中,“棕色”是桔红的外观性状指标之一,需结合完整度、油室点、气味等综合判断。

  • 优质桔红:外表面棕红色或橙红色,油室点大而清晰,对光半透明,内表面棕黄色,质脆易碎,香气浓郁,味辛而不苦,颜色过浅(橙黄)可能为未成熟果皮,有效成分不足;颜色过深(深棕褐)则可能因储存过久或炮制过度,导致挥发油散失、黄酮类氧化失效。
  • 劣质桔红:表面有霉斑(黑褐色或深绿毛)、油室点干瘪(挥发油挥发)、质地松软(受潮),或颜色不均匀(硫磺熏蒸后的异常亮黄),此类药材需警惕掺伪或质量问题。

现代药典评价中,“棕色”虽非定量指标,但可作为初步鉴别的依据,需结合橙皮苷含量测定(药典规定不得少于3.5%)等指标综合控制质量。

桔红药材棕色

桔红的临床应用与“棕色”的关联

桔红的性味辛、苦,温,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主治咳嗽痰多、食积气逆、呕恶痞闷等症。“棕色”本身不直接决定疗效,但颜色反映的成分状态与药效密切相关:

  • 颜色适中(棕红色):表明黄酮类、挥发油成分含量均衡,燥湿化痰力佳,适用于痰湿阻肺的咳嗽(痰白量多、胸闷)。
  • 颜色较深(深棕红):可能因陈化导致部分成分转化,燥性减弱,更适合脾胃虚弱、痰湿兼气虚者,但需注意挥发油含量降低,理气作用可能减弱。
  • 颜色异常(霉变深棕):含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不仅无效,还可能引发肝肾损伤,需禁用。

注意事项

  1. 区分品种:桔红与化橘红(化州柚外层果皮)性状相似,但化橘红外表面黄棕或棕褐色,内表面密布毛茸,味苦微辛,不可混用。
  2. 炮制选择:生品偏于燥湿化痰,蜜炙后增强润肺止咳之力,临床需根据病症选择,颜色差异可辅助判断炮制程度。
  3. 储存规范:应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霉、防虫,避免光照导致颜色异常及成分降解,建议储存期不超过2年。

相关问答FAQs

Q1:桔红颜色越深是否代表药效越好?
A:并非如此,桔红的颜色深浅受储存时间、炮制方法等多因素影响,适度陈化(1-2年)可使部分成分转化,燥性降低,但颜色过深(如深棕褐且无油室点)可能因储存过久导致挥发油散失、黄酮类氧化,反而降低化痰理气功效,优质桔红应以“棕红色、油室点清晰、香气浓郁”为标准,而非单纯追求颜色深浅。

Q2:为什么有的桔红外表面是棕红色,有的是橙黄色?
A:主要与采收时间和品种有关,若为秋末冬初果实成熟时采摘的“福橘”“朱橘”等品种,外果皮充分成熟,类胡萝卜素、黄酮类含量高,呈现棕红色;若采收过早(如秋季果实未成熟),或种植于光照不足、土壤贫瘠的地区,果皮发育不充分,色素积累少,则颜色偏橙黄,未经过适当阴干而直接晒干的桔红,也可能因快速脱水导致颜色偏浅。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如何辨识常见中草药的特性与应用?
« 上一篇 今天
突发性耳聋中医治疗有哪些有效方法?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