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白毛根,通常指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var. major)的干燥根茎,别名丝茅根、甜根等,因其根茎及花序具显著白色柔毛而得名,是临床常用的凉血止血、清热生津药,其图片识别需结合植物形态与药材性状特征,具体如下:
植物形态与图片特征
白茅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90cm,具白色横走匍匐根茎,根茎节上生鳞叶及细根,地下部分常被白色柔毛(“白毛”名称来源之一),地上茎直立,圆柱形,具细纵纹,节短,节上有短柔毛,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60cm,宽3-8m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主脉于叶背突出,两侧密生白色细柔毛(叶背白毛为重要识别特征)。
花序为圆锥花序,圆柱状,长5-20cm,分枝短缩密集,小穗基部有银白色丝状柔毛(长1-2cm),成熟后整体呈白色毛茸状,此为“白毛根”最典型的图片特征——花序如白色羽毛状,极易辨认,花两性,雄蕊3枚,柱头2裂。
药材性状与图片识别
干燥根茎呈细长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2-4m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光泽,具细纵皱纹及明显环节,节间长1.5-3cm,节上常有残留的鳞叶(膜质,棕褐色)及点状根痕,根茎顶端常有芽痕或短芽,外被黄白色毛茸,质脆,易折断,断面平整,皮部类白色,有多数小孔(维管束),中心有一黄色小孔(中柱),习称“通丝气”(图片中可见断面中空感与黄色小孔),无臭,味微甜。
若为鲜品,根茎呈黄白色,肉质,断面多汁,叶背白毛鲜亮,花序柔毛湿润柔软。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白毛根性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功效以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为主,主治:
- 血热出血:如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等,常配小蓟、侧柏叶等同用;
- 热病烦渴:热病伤津所致口干舌燥,可配麦冬、芦根等;
- 水肿尿少:湿热下注所致小便不利、水肿,常配车前子、泽泻等;
- 肺热咳嗽:肺热壅盛所致咳嗽痰黄,可配桑白皮、黄芩等。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9-30g;鲜品30-60g,捣汁饮效果更佳,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溲多者禁用。
白茅根图片识别要点
部位 | 特征描述 | 图片中可见细节 |
---|---|---|
植株全株 | 直立圆柱形茎,线形叶,圆柱状花序 | 整体丛生,茎叶紧凑,花序突出 |
根茎 | 细长圆柱形,黄白色,有节,质脆 | 纵皱纹、节间、根痕清晰,断面“通丝气” |
叶 | 线形/线状披针形,叶背密生白毛 | 叶片细长,叶面绿色,叶背灰白色绒毛 |
花序 | 圆锥状,银白色丝状柔毛密集 | 成熟后如白色羽毛,毛茸柔软蓬松 |
相关问答FAQs
Q1:白毛根和白头翁如何从图片上区分?
A1:两者名称虽含“白毛”,但科属与特征完全不同,白毛根(白茅根)为禾本科,根茎细长有节,叶背密白毛,花序为银白色丝状毛茸;白头翁为毛茛科,根茎粗短,全体密被白色长柔毛,根头部有褐色叶柄残基,无白色丝状花序,花钟形,蓝紫色,图片中可通过茎秆形态(禾本科草质茎vs毛茛科直立茎)、花序(毛茸状vs钟形花)区分。
Q2:白茅根鲜品和干品在图片特征上有何不同?
A2:鲜品白茅根根茎呈黄白色,肉质饱满,断面多汁且湿润,叶背白毛鲜亮有光泽,花序柔毛柔软贴伏;干品根茎颜色较浅(黄白色或淡黄色),质地干脆易断,断面干燥,叶常脱落或枯黄,花序柔毛干燥蓬松,根茎表面的纵皱纹和环节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