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上亢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指肝肾阴亏,水不涵木,导致肝阳亢逆上冲,或因情志失调、气郁化火,使肝阳升动太过,以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多见于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中风先兆、内耳眩晕症等疾病,其治疗需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核心,结合中药、针灸、推拿、情志调摄等多方面综合调理。
肝阳上亢的病因病机
肝阳上亢的发病与肝、肾、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阴不制阳”,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 情志失调:长期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耗伤肝阴,或气郁导致血行不畅,瘀血内停,阻碍肝阴生成,使肝阳相对亢盛。
- 肾阴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导致肾精亏虚,水不涵木,肝失所养,阴不制阳,肝阳上亢。
- 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郁而化火,引动肝阳;或过食寒凉,损伤脾阳,气血生化不足,肝失濡养。
- 劳逸失度:劳神过度,暗耗阴血,或房劳伤肾,肾精亏虚,不能滋养肝木;或长期缺乏运动,气血运行不畅,郁而化火。
肝阳上亢的辨证要点
肝阳上亢的辨证需结合主症、次症及舌脉综合判断,具体如下表:
辨证项目 | 表现 |
---|---|
主症 | 眩晕(头晕目眩,如坐舟船)、头胀痛或跳痛(以两侧太阳穴或头顶为甚)、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咽干 |
次症 | 心烦失眠、耳鸣如潮(或蝉鸣不休)、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行走不稳)、肢体震颤 |
舌脉 | 舌质红,苔黄或薄黄,脉弦数(脉象绷直如按琴弦,至数快)或弦细(弦而细弱) |
肝阳上亢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药辨证论治
中药治疗肝阳上亢需遵循“平肝潜阳、滋养肝肾”的基本原则,并根据兼夹证候灵活调整,常见证型及方药如下:
- 肝阳上亢证(本证)
-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 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 常用药物:天麻15g(平肝息风)、钩藤12g(后下,平肝潜阳)、石决明30g(先煎,重镇潜阳)、杜仲15g(补益肝肾)、牛膝15g(引血下行,滋补肝肾)、桑寄生15g(补肝肾、强筋骨)、栀子10g(清泻肝火)、黄芩10g(清热燥湿)、益母草15g(活血利水)、茯神15g(宁心安神)、夜交藤20g(养血安神)。
- 加减:若肝火亢盛(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加龙胆草10g、夏枯草15g;若肝肾阴虚明显(腰膝酸软、耳鸣如蝉)加枸杞子15g、女贞子15g、制首乌15g。
- 肝阳化风证(重症)
-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 代表方剂:镇肝熄风汤加减。
- 常用药物:怀牛膝30g(引血下行,滋补肝肾)、代赭石30g(先煎,重镇降逆)、生龙骨30g(先煎,平肝潜阳)、生牡蛎30g(先煎,软坚散结,潜阳安神)、生龟甲30g(先煎,滋阴潜阳)、生白芍15g(养血敛阴,柔肝平肝)、玄参15g(滋阴降火)、天冬15g(滋阴清热)、川楝子10g(疏肝理气)、生麦芽15g(疏肝和胃)、茵陈15g(清利湿热)、甘草6g(调和诸药)。
- 加减:若肝风内动明显(肢体震颤、抽搐)加羚羊角粉3g(冲服)、钩藤12g;若痰热内扰(痰多、苔黄腻)加胆南星10g、竹茹10g。
- 阴虚阳亢证(兼阴虚)
-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息风。
- 代表方剂:杞菊地黄丸加减。
- 常用药物:枸杞子15g(滋补肝肾)、菊花10g(疏风清热,平肝明目)、熟地黄20g(滋阴补肾)、山茱萸12g(补益肝肾,涩精固脱)、山药15g(健脾益气)、泽泻10g(利水渗湿)、牡丹皮10g(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茯苓15g(健脾渗湿)、石决明30g(先煎,平肝潜阳)、钩藤12g(后下,平肝息风)。
- 加减:若阴虚火旺(五心烦热、盗汗)加知母10g、黄柏10g;若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加酸枣仁15g、柏子仁15g。
- 肝火亢盛证(兼火)
- 治法:清肝泻火,平肝潜阳。
- 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 常用药物:龙胆草10g(清泻肝胆实火)、黄芩10g(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栀子10g(泻火除烦,清热利湿)、泽泻10g(利水渗湿)、木通6g(清热利水)、车前子15g(包煎,清热利水)、当归10g(补血活血)、生地黄15g(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柴胡10g(疏肝解郁)、甘草6g(调和诸药)、石决明30g(先煎,平肝潜阳)、夏枯草15g(清肝泻火,散结消肿)。
- 加减:若头痛剧烈(如劈裂)加川芎10g、蔓荆子10g;若目赤肿痛加密蒙花10g、青葙子10g。
(二)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腧穴,调节肝肾功能,平抑肝阳,常用穴位及操作如下:
- 主穴:百会(督脉,平肝潜阳)、风池(胆经,清头明目,平肝息风)、太冲(肝经,疏肝理气,平肝潜阳)、太溪(肾经,滋阴补肾)。
- 配穴:肝火亢盛配行间(肝经,清泻肝火)、侠溪(胆经,清泻肝胆之火);肝肾阴虚配肝俞(膀胱经,疏肝利胆)、肾俞(膀胱经,补肾益精);痰热内扰配丰隆(胃经,化痰和胃)、阴陵泉(脾经,健脾利湿)。
- 操作方法:百会平刺0.5-0.8寸,施捻转平补平泻法;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施捻转泻法;太冲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太溪直刺0.8-1寸,施捻转补法;肝俞、肾俞向脊柱斜刺0.5-0.8寸,施捻转补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三)推拿按摩
推拿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头晕、头痛等症状,常用手法如下:
- 按揉风池:用拇指按揉风池穴(项部枕骨下斜方肌上端凹陷处)1-2分钟,以酸胀为度。
- 推桥弓:用拇指推两侧桥弓(胸锁乳突肌肌腱,自耳后翳风穴至缺盆穴)各30-50次,力度以局部发热为度。
- 按揉太阳:用拇指按揉太阳穴(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横指凹陷处)1分钟,顺时针、逆时针各半。
- 按揉太冲:用拇指按揉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1-2分钟,施以重刺激。
- 拿五经:用五指拿头顶,从前发际至后发际,反复3-5次,力度均匀。
(四)情志调摄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阳上亢患者多因情志不畅诱发或加重,故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愤怒、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练书法、打太极拳、八段锦等方式舒缓情绪,家人应给予理解和支持,避免患者情绪波动。
(五)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滋阴潜阳,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芹菜、菊花脑、枸杞、梨、苹果、鸭肉、甲鱼、山药、莲子等;忌食辛辣刺激(辣椒、花椒、生姜)、肥甘厚味(肥肉、油炸食品)、温热助阳(羊肉、狗肉)之品,戒烟限酒。
- 食疗方:
①芹菜粥:芹菜100g(洗净切段),大米50g,煮粥食用,适用于肝阳上亢伴头痛者。
②菊花枸杞茶:菊花10g,枸杞子15g,泡水代茶饮,适用于阴虚阳亢者。
(六)起居调摄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23:00-3:00为肝胆经当令之时,熬夜易耗伤肝阴),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以不疲劳为度,避免剧烈运动(跑步、打球)以免耗气伤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注意事项
- 辨证用药:肝阳上亢需与气血亏虚、痰湿中阻等证型鉴别,不可自行用药,尤其是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持续升高,应结合西药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 专业操作:针灸、推拿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损伤经络或穴位。
- 定期监测: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压,观察症状变化(如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是否缓解),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关问答FAQs
肝阳上亢患者可以自行服用天麻吗?
答:天麻具有平肝息风、止痉的功效,是治疗肝阳上亢的常用药,但并非所有肝阳上亢患者都适宜,天麻性平,味甘,归肝经,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的眩晕、头痛,但若患者兼有气血亏虚(面色苍白、乏力、心悸)、阴虚血少(舌淡苔白、口干不欲饮)等表现,则不宜单独或长期服用天麻,以免耗伤气血,天麻需辨证使用,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其他药物(如钩藤、石决明、枸杞子等),以增强平肝潜阳、滋养肝肾之效,避免单味药使用不当。
肝阳上亢的针灸治疗多久见效?
答:针灸治疗肝阳上亢的见效时间因人而异,与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体质差异及治疗方案是否恰当有关,轻症患者(偶发头晕、头痛,血压轻度升高),经1-2次针灸治疗后,可感到头晕、头胀症状缓解;重症患者(频繁发作眩晕、头痛剧烈,血压明显升高),通常需要5-10次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才逐渐改善,部分患者可能需要2-3个疗程,针灸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情志调摄、饮食调理等综合疗法,可提高疗效,缩短见效时间,若经正规治疗2-4周后症状无改善,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