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药材市场整体呈现“供需两旺、价格分化”的运行态势,部分品种因气候减产、需求增长等因素价格明显上涨,而大宗品种则因库存充足、供应稳定价格趋稳,市场参与者以药企、饮片厂、经销商为主,终端消费者对道地药材和品质产品的关注度持续提升,推动市场向优质化、规范化发展。
从价格波动来看,不同品类药材表现差异显著,滋补类药材中,黄芪因甘肃主产区遭遇干旱,新货产量减少30%,近期价格从65元/公斤涨至85元/公斤,涨幅达30%;枸杞因宁夏产区前期雨水充足,丰收预期强烈,价格回落至45元/公斤,较上月下跌5%,清热解毒类药材需求旺盛,连翘因库存消化至低位,价格从95元/公斤涨至120元/公斤,涨幅26%;菊花因安徽产区洪涝导致减产,统货价格从48元/公斤涨至55元/公斤,根茎类药材价格相对稳定,党参因库存充足,价格维持在65元/公斤;当归虽受减产影响,但陈货库存补充市场,价格暂未出现大幅波动,保持在80元/公斤左右,下表为部分近期价格波动明显药材的详情:
药材名称 | 近期价格(元/公斤) | 涨跌幅 | 主要影响因素 |
---|---|---|---|
黄芪 | 85 | +30% | 甘肃主产区干旱减产 |
连翘 | 120 | +26% | 库存低位,清热解毒需求增长 |
菊花 | 55 | +15% | 安徽产区洪涝减产 |
枸杞 | 45 | -5% | 宁夏产区丰收预期 |
党参 | 65 | 持平 | 库存充足,需求平稳 |
供需关系是影响市场的核心因素,供应端,今年极端天气频发,南方洪涝、北方干旱导致部分主产区减产,如甘肃当归、安徽丹参等产量下降;而东北、内蒙古等产区气候适宜,人参、黄芪等品种产量有望增加,需求端,随着中医药在疫病防治、养生保健中的应用推广,中成药生产、饮片加工及终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治未病”理念带动下的预防用药需求上升,如金银花、板蓝根等清热类药材销量同比增长20%,出口市场逐步回暖,人参、枸杞等传统出口品种订单量增加,进一步拉动国内需求。
政策与市场行为也对价格产生影响,国家层面持续推进道地药材基地建设,规范中药材种植标准,优质药材溢价空间扩大;市场监管加强,打击囤积居奇、假冒伪劣行为,市场秩序逐步规范,部分小品种药材因资金炒作出现短期价格波动,如酸枣仁、柏子仁等,但随着监管介入,价格已趋于稳定。
综合来看,短期药材市场或延续“优质优价、劣质滞销”的分化格局,气候和政策仍是主要变量;长期看,随着种植规模化、标准化推进,价格波动有望趋缓,道地药材和绿色有机品种将成为市场主流。
相关问答FAQs
-
问:近期哪些中药材价格上涨明显?原因是什么?
答:近期黄芪、连翘、菊花等价格上涨明显,黄芪主因甘肃主产区干旱减产,供应收紧;连翘因库存消化至低位,叠加清热解毒需求增长;菊花则因安徽产区洪涝导致减产,市场供应趋紧。 -
问:普通消费者选购中药材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建议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关注道地产区标识(如宁夏枸杞、甘肃当归),优先挑选外观完整、无硫磺熏蒸的优质药材;避免盲目跟风炒作品种,按需购买不宜囤积;储存时注意防潮、防虫,保持阴凉干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