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天葵的功效、作用及适用人群与禁忌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天葵,又名紫背天葵、天葵子、夏无踪、老鼠草等,为毛茛科植物天葵的干燥块根,是我国传统中药中一味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其味甘、苦,性寒,归肝、胃、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疔疮肿毒、瘰疬、乳痈、咽喉肿痛、热淋、砂淋等病症,天葵的药用历史悠久,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药典籍中均有记载,其疗效确切,应用广泛,尤其在清热解毒、消散痈肿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中草药天葵功效

天葵的性味归经与核心功效

天葵性寒,味甘、苦,寒能清热,甘能补虚缓急,苦能泄降燥湿,其入肝经,能清肝火、解热毒;入胃经,能清胃热、消痈肿;入膀胱经,能清膀胱湿热、通利水道,基于其性味归经,天葵的核心功效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清热解毒,消散疮肿

天葵苦寒,清热解毒之力较强,尤其善于清解火热毒邪,为治疗疮疡肿毒之要药,无论是初起的疔疮、疖肿,还是红肿热痛的乳痈、肠痈,均可配伍使用,如《本草纲目》记载天葵“主痈疽疔肿,瘰疬,蛇虫咬伤”,对于疔疮初起、红肿热痛者,常与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药同用,以增强清热消肿之力;若疮疡脓成未溃,可配伍穿山甲、皂角刺等以透脓溃坚;若毒热炽盛、肿势蔓延,则需配伍黄连、黄芩、栀子等苦寒泻火药,以直折火毒,天葵还能解蛇虫毒,对于毒蛇咬伤、蜂蜇伤等,内服外用均可,常与半边莲、白花蛇舌草、蚤休等解毒消肿药配伍,以缓解肿痛、中毒症状。

消肿散结,软坚化痰

天葵不仅清热解毒,还能化痰软坚、散结消肿,对痰火互结所致的瘰疬、瘿瘤等有较好疗效,瘰疬(淋巴结核)多因肝郁化火、灼津为痰、痰火凝结所致,天葵能清肝火、化痰热、散结块,常与玄参、浙贝母、牡蛎等配伍,如《医学心悟》消瘰丸即以天葵配合玄参、贝母,治疗痰火凝结之瘰疬,可使其消散,对于乳腺增生、乳腺炎等属肝郁痰凝者,天葵可配柴胡、当归、瓜蒌等疏肝理气、化痰散结;若遇癌肿患者,现代临床也常在清热解毒方中加入天葵,配合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以辅助抑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

利尿通淋,清利湿热

天葵入膀胱经,能清利下焦湿热,通利水道,用于治疗热淋、砂淋、小便涩痛等淋证,淋证多由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症见小便频急、短赤涩痛、淋沥不畅等,天葵利尿通淋之力虽不及金钱草、海金沙等,但其清热解毒与利尿通淋兼具,对于湿热淋证,尤其是伴有尿路感染者,常与车前子、滑石、瞿麦等利尿通淋药同用,以增强清利湿热之效;若砂淋(尿路结石)兼见尿痛、尿血,可配伍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等化石通淋药,以促进结石排出、缓解疼痛,天葵还能治疗湿热黄疸,常与茵陈、栀子、黄柏等清热利湿退黄药配伍,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皮肤黄染、小便黄赤等症。

天葵的配伍应用与临床经验

天葵在临床应用中,常根据不同病症配伍其他药物,以增强疗效,以下为常见配伍及适应证归纳:

中草药天葵功效

适应证 配伍药材 功效协同
疔疮肿毒 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 清热解毒、消肿散力
瘰疬、痰核 玄参、浙贝母、牡蛎 化痰软坚、散结消瘰
乳痈、乳腺炎 柴胡、当归、瓜蒌、青皮 疏肝解郁、消肿通乳
热淋、小便涩痛 车前子、滑石、瞿麦、灯心草 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砂淋、尿路结石 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石韦 利尿排石、通淋止痛
蛇虫咬伤 半边莲、白花蛇舌草、蚤休、甘草 解毒消肿、缓急止痛
湿热黄疸 茵陈、栀子、黄柏、郁金 清热利湿、退黄疏肝

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天葵的药理作用与其传统功效高度契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抗菌抗炎作用

天葵含有的生物碱(如天葵碱)、内酯类、香豆素等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同时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抗炎效果,这为其治疗疮疡肿毒、咽喉肿痛、尿路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提供了药理学支持。

抗肿瘤作用

天葵中的多糖、生物碱等成分被证实具有抗肿瘤活性,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阻断肿瘤血管生成等多种途径发挥作用,天葵多糖对肝癌、胃癌、肺癌等细胞株均有抑制作用,且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目前已成为肿瘤辅助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

利尿作用

天葵含有的钾盐、有机酸等成分能增加尿量,促进钠、氯等电解质的排出,同时其清热解毒作用可减轻尿路黏膜的炎症水肿,从而改善小便涩痛症状,对热淋、砂淋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其他作用

天葵还具有抗氧化、保肝、降血糖等作用,其提取物能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部分成分可促进胰岛素分泌,辅助降低血糖,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草药天葵功效

使用注意事项

天葵虽为良药,但使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以确保用药安全:

  1. 辨证用药:天葵性寒,仅适用于实热、湿热证,脾胃虚寒者(如畏寒肢冷、大便溏薄、食欲不振)慎用,以免加重寒邪损伤脾胃阳气。
  2. 控制用量:内服常规用量为3-9g,过量易致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烂外敷即可。
  3. 配伍禁忌:传统中药理论认为天葵反乌头(十八反),故不宜与附子、川乌、草乌等乌头类药物同用,以免产生毒性反应。
  4. 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孕妇慎用以免引起流产;儿童用量需酌减。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天葵子和天葵是同一种药材吗?
解答:天葵子其实就是天葵的干燥块根,是同一味药材的不同名称,在古代本草中,“天葵子”一名更强调其药用部位为块根(“子”有“果实、根块”之意),而现代《中国药典》则统一命名为“天葵”,其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天葵的块根,性味、功效与应用完全一致,临床可混用。

问题2:天葵可以长期服用吗?需要注意什么?
解答:天葵性寒,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食欲不振、腹泻等不良反应,因此一般不建议长期连续服用,若需长期使用(如治疗慢性瘰疬、肿瘤辅助治疗等),应在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并配伍健脾和胃的药物(如白术、茯苓、陈皮等),以减轻寒凉之性,用药期间若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荜茇中草药有哪些药用功效?
« 上一篇 今天
最近药材市场行情怎样?价格波动有何新趋势?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