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骨中草药的应用是中医骨伤科的重要特色,主要通过内服调理脏腑、活血化瘀、续筋接骨,结合外用消肿止痛、舒筋活络,促进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中医认为“肾主骨”“肝主筋”,骨折愈合需兼顾气血、肝肾的调养,因此接骨中草药多具有活血化瘀、补肾壮骨、强筋续伤的功效,使用时需根据骨折早中晚期辨证施治。
内服接骨中草药
内服草药在骨折不同阶段侧重不同:早期(1-2周)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中期(2-4周)和血生新、接骨续筋,后期(4周后)补肝肾、强筋骨,促进功能恢复。
- 续断:味苦、辛,性微温,归肝、肾经,为“续筋接骨要药”,既能补肝肾、强筋骨,又能活血消肿,促进骨折断端愈合,内服常与骨碎补、自然铜配伍,如《伤科大成》中的“接骨紫金丹”。
- 骨碎补:味苦,性温,归肝、肾经,功擅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现代研究表明其含骨碎补总黄酮,可促进骨细胞增殖和钙沉积,加速骨折愈合,多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筋伤,可研末吞服或煎汤。
- 自然铜:味辛,性平,归肝经,为“接骨疗伤专药”,其主要成分是硫化铁,经煅制后可促进骨痂生长,增强骨折愈合强度,常与乳香、没药同用,如《世医得效方》中的“自然铜散”,需煅后醋淬入药。
- 杜仲:味甘,性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含杜仲胶、绿原酸等成分,可改善骨骼血液循环,增强骨密度,适用于骨折后期肝肾不足、腰膝酸软,常与牛膝、枸杞子配伍。
-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为“血家圣药”,既能补血活血,又能消肿止痛,改善骨折局部微循环,促进瘀血吸收,早期可配川芎、红花,后期配熟地、白芍。
外用接骨中草药
外用草药多通过直接作用于患处,快速消肿止痛、舒筋活络,适用于早期肿痛明显或中期关节僵硬者。
- 接骨木:味甘、苦,性平,归肝经,因“接骨续筋”功效得名,外用可捣烂敷患处,或煎水熏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肿痛,常用于各类骨折、扭挫伤。
- 透骨草:味辛,性温,归肝、肾经,舒筋活络、散瘀消肿,外用煎汤熏洗可改善关节活动度,配合伸筋草、红花可增强活血通络效果,适用于中期关节僵硬后期康复。
- 乳香与没药:二者均味辛、苦,性温,归心、肝、脾经,乳香活血行气、伸筋止痛,没药散瘀定痛、消肿生肌,外用常研末调敷,或配当归、红花煎汤熏洗,可促进瘀血消散和伤口愈合。
- 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外用可加酒调敷,或配合当归、乳香煎水热敷,改善局部瘀血肿痛,适用于骨折早期。
常用接骨中草药简表
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用法用量(参考) |
---|---|---|---|
续断 | 苦、辛,微温;肝、肾 | 补肝肾、强筋骨、续伤 | 煎汤6-15g;或入丸散 |
骨碎补 | 苦,温;肝、肾 | 续伤止痛、补肾强骨 | 煎汤10-20g;研末3-6g |
自然铜 | 辛,平;肝 | 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 煅醋淬,研末冲服0.3-0.6g |
接骨木 | 甘、苦,平;肝 | 接骨续筋、活血消肿 | 外用鲜品捣敷,或煎水熏洗 |
乳香 | 辛、苦,温;心、肝 | 活血行气、消肿生肌 | 外用研末,用黄酒或醋调敷 |
注意事项
- 辨证使用:骨折早期需慎用大补滋腻之品(如熟地、阿胶),以免瘀血滞留;后期不宜过用活血破瘀药(如三棱、莪术),以免耗伤气血。
- 炮制方法:部分草药需特殊炮制,如自然铜需煅后醋淬以增强疗效,乳香、没药需去油减毒。
- 过敏与禁忌:外用草药需注意皮肤过敏,出现红肿瘙痒应立即停用;孕妇慎用活血化瘀药(如红花、当归),儿童用量需酌减。
相关问答FAQs
Q1:接骨中草药可以自行服用吗?
A1:不建议自行服用,接骨中草药需根据骨折分期(早、中、晚期)、体质(虚实寒热)辨证配伍,如早期需活血化瘀,后期需补肝肾,盲目使用可能延误病情或产生不良反应(如自然铜过量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结合影像学检查制定个体化方案。
Q2:外用接骨草药出现皮肤红肿瘙痒怎么办?
A2:立即停止使用,并用清水清洗患处,避免抓挠防止皮肤破损,若症状较轻,可涂抹炉甘石洗剂缓解;若出现水疱、渗液等过敏反应,需及时就医,可能口服抗组胺药或外用激素药膏,使用外用草药前,可先在耳后皮肤做小面积过敏测试,尤其对植物过敏者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