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药材是临床常用的温里药,以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入药,习称“公丁香”,其果实(母丁香)亦供药用,但花蕾 efficacy 更佳,药材“码”作为中药材流通与质量控制的标识,涉及基源鉴定、规格分级、炮制标准及编码规范,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依据,以下从基源、性效、规格、炮制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详细阐述丁香花药材的相关信息。
基源与植物形态
丁香原产于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我国广东、海南、云南等地有栽培,其干燥花蕾略呈研棒状,长1.5~2cm,直径0.3~0.5cm,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下部有明显的萼筒,萼片4,三角状,肥厚;上部近圆形,4瓣,将花冠筒盖住,花瓣复瓦状排列,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以个大、饱满、颜色深红、油足、香气浓郁者为佳,母丁香则系干燥果实,呈椭圆形,长1.5~3cm,直径0.5~1cm,表面红棕色,皱缩,果皮与种仁分离,气较淡,味辛辣。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丁香性辛,温;归脾、胃、肺、肾经,具有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之效,临床主要用于:
- 胃寒呕吐、呃逆:丁香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常与生姜、半夏配伍,治虚寒呕吐;若治呃逆不止,可配柿蒂、竹茹,增强降逆之力。
- 脘腹冷痛:其性温散寒,能行气止痛,治胃寒脘腹冷痛,可配高良姜、砂仁(如良附丸加减);若治寒疝腹痛,与小茴香、川楝子同用。
- 肾阳不足:丁香温肾助阳,治肾阳虚之腰膝冷痛、阳痿遗精,常与附子、肉桂、巴戟天配伍,外用可治癣疥,以油调涂擦。
药材规格与“码”的关系
中药材“码”通常指商品规格等级编码及质量标准编码,是区分药材优劣、规范市场的核心,丁香的药材“码”主要依据基源、产地、性状及加工等级划分,具体如下表:
规格等级 | 基源要求 | 性状特征 | 质量评价 | 常见编码参考 |
---|---|---|---|---|
公丁香(花蕾) | 桃金娘科丁香花蕾 | 饱满、长圆锥形,表面棕红,油性足,香气浓 | 无花柄、杂质,挥发油含量≥11%(药典标准) | GB/T 16762-1997(等级码) |
母丁香(果实) | 桃金娘科丁香果实 | 椭圆形,表面皱缩,气较淡,味辛辣 | 果皮完整,种仁饱满,杂质≤2% | 地方药材码(如云丁-01) |
进口丁香 | 印尼、马来西亚等 | 花蕾大,颜色深红,香气浓郁 | 挥发油含量≥15%,水分≤12% | 进口药材编码(IN-DC-001) |
注:药材“码”还涉及炮制编码,如生丁香(码:DC-S)、丁香炭(码:DC-T),不同炮制方法影响功效侧重,如丁香炭偏于止血。
炮制方法与质量标准
丁香生用或研粉用,炮制时拣净杂质,筛去灰屑;若制丁香炭,取净丁香,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褐黄色,喷淋清水,灭火星,取出晒干,炮制后需符合《中国药典》标准:水分≤12%,总灰分≤6%,挥发油含量(按干燥品计)≥11.0%,丁香酚(C10H12O2)含量不得≥11.0%,药材“码”需标注炮制规格,如“生公丁香(DC-S-01)”或“丁香炭(DC-T-01)”,确保临床用药准确。
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现代研究表明,丁香主要含挥发油(丁香酚、乙酰丁香酚等)、鞣质、脂肪油等成分,药理作用包括:
- 抗菌抗病毒:丁香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 抗炎镇痛: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缓解胃黏膜损伤及疼痛;
- 促消化:增加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不良;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
临床除传统应用外,现代制剂如丁香含片(治口腔溃疡)、丁香精油(外用抗菌)等,拓展了其应用范围。
注意事项
丁香辛温助热,热证、阴虚火旺者忌用(如口干舌燥、五心烦热);不宜与郁金同用(“十九畏”记载);用量过大易致头晕、恶心,一般煎服1~3g,外用适量,孕妇慎用,以免动胎。
相关问答FAQs
Q1:丁香与母丁香的功效有何区别?
A:丁香(公丁香)为花蕾,药力较猛,以温中降逆、散寒止痛为主,善治胃寒呕吐、呃逆;母丁香为果实,药力较缓,温肾助阳作用突出,多用于肾阳虚之腰膝冷痛、阳痿遗精,同时也可温中止痛,但效力弱于公丁香,临床需根据病情选择,急重症多用公丁香,慢性虚寒证可选母丁香。
Q2:日常用丁香泡水喝有哪些注意事项?
A:丁香泡水适用于虚寒体质者,如胃寒腹痛、食欲不振,每次用量1~2g即可,不宜过量(避免口干、便秘);热性体质(易上火、舌红苔黄)及孕妇禁用;不宜长期连续饮用,一般连用不超过1周,症状缓解后停用;若正在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需谨慎使用,丁香酚可能增强抗凝作用,增加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