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牙皂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officinalis Lam.的干燥不育果实,别名小牙皂、眉皂、猪牙角等,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开窍豁痰、散结消肿之功效,临床用于中风闭证、癫痫痰盛、痈肿未溃等症,因其外形弯曲如新月,顶端有鸟喙状花柱残基,似猪牙状,故名“猪牙皂”。
来源与产地
猪牙皂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不育果实,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四川、山西等地,其中河南伏牛山、太行山一带所产质量最佳,习称“怀皂角”,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将正常发育的果实(皂荚)与不育果实分开,取不育果实晒干,除去杂质,即为生猪牙皂,传统认为以个小、饱满、色紫黑、有光泽、质坚硬、断面黄绿色者为佳。
性状鉴别
猪牙皂呈圆柱形,略扁而弯曲,形如新月,有时对折呈角状,长4-11cm,宽0.5-1.2cm,表面紫棕色或紫黑色,光滑有光泽,有细密的纵向纹理及少数突起的油点,顶端有鸟喙状花柱残基,基部有果柄残痕,两侧有明显的纵棱线一条,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或淡黄色,中间有淡绿色或淡棕色的果仁(胚),偶有隔膜,气特异,有强烈的刺激性,味先甜后辣,嚼之粘牙。
为便于鉴别,现将猪牙皂与正品皂荚(发育果实)的主要性状区别列表如下:
项目 | 猪牙皂(不育果实) | 皂荚(发育果实) |
---|---|---|
形状 | 圆柱形,略扁弯曲,似新月 | 扁长条形,略弯曲,呈镰刀状 |
大小 | 长4-11cm,宽0.5-1.2cm | 长14-35cm,宽2-5cm |
表面 | 紫黑色,光滑,有细密纵纹及油点 | 红棕色或紫棕色,被灰白色蜡质 |
顶端 | 鸟喙状花柱残基 | 花柱残基不明显 |
断面 | 黄色,中间有淡绿色果仁,偶有隔膜 | 黄白色,无果仁,充满子房室 |
气味 | 气特异,味先甜后辣,嚼之粘牙 | 气微,味甜而辛,略有涩感 |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
猪牙皂性辛、咸,温;有小毒,归肺、肝、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
- 开窍豁痰:用于痰蒙心窍所致的中风闭证、癫痫痰盛、喉痹痰阻等症,治中风昏迷、牙关紧闭,常与麝香、冰片、细辛等配伍,如《急救经验良方》通关散;治癫痫痰盛,常与半夏、天南星、白矾等同用,以加强豁痰开窍之效。
- 散结消肿:用于痈肿疮毒、乳痈、疔疮未溃等症,外用可研末醋调敷患处,或与雄黄、白矾等研末吹喉,治喉痹肿痛;内服可配伍穿山甲、天花粉等,治乳痈初起。
- 通关开窍:用于中暑、痰厥所致的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可研末吹鼻取嚏,通过嚏气促使苏醒,如《急救简便方》用猪牙皂吹鼻治中暑昏厥。
化学成分
现代研究表明,猪牙皂主要含以下化学成分:
- 三萜皂苷类:为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皂荚苷A、皂荚苷B、皂荚苷C等,其中皂荚苷A含量较高,具有祛痰、抗菌作用。
- 黄酮类:如槲皮素、山奈酚等,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
- 其他成分:含鞣质、蜡醇、廿九烷、豆甾醇、挥发油等,其中鞣质有收敛作用,挥发油具刺激性气味。
炮制方法
生品猪牙皂有小毒,刺激性较强,临床多炮制后使用,常用炮制方法如下:
炮制方法 | 操作过程 | 作用与目的 |
---|---|---|
生猪牙皂 |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 保留原始药性,外用或入丸散 |
麸炒猪牙皂 | 取净猪牙皂,用麸皮炒至表面深黄色,取出筛去麸皮(麸皮用量10%-15%) | 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减轻刺激性 |
蜜麸炒猪牙皂 | 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喷入麸皮中拌匀,闷润至吸尽,再用麸皮同炒 | 增强润肺止咳作用,多用于痰多咳嗽 |
砂烫猪牙皂 | 取净砂子炒热,投入猪牙皂,炒至鼓起,表面呈焦黄色,筛去砂子 | 破坏部分皂苷,降低毒性,增强消痰散结功效 |
炮制后猪牙皂的毒性成分(如皂苷)部分被破坏,刺激性减轻,临床应用更安全。
临床应用
内服应用
- 治中风闭证:猪牙皂30g(炮制)、细辛15g,共研细末,每次取少许吹鼻取嚏,用于中风昏迷、不省人事(《中医外治法汇编》)。
- 治癫痫持续状态:猪牙皂(蜜麸炒)9g,白矾6g,郁金12g,研末为丸,每次3g,每日2次,开水送服,适用于痰痫证(《实用中医内科学》)。
- 治顽痰咳喘:猪牙皂(砂烫)15g,半夏12g,陈皮9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痰浊阻肺之咳喘痰多(《中药临床应用》)。
外用应用
- 治痈肿未溃:猪牙皂、雄黄、白矾各等份,研末,醋调敷患处,每日1次,适用于疔疮、痈肿初起(《中医外科外治法》)。
- 治乳痈初起:猪牙皂30g,研末,用白酒调敷患处,每日换药2次,可促进乳痈消散(《民间草药验方》)。
- 治急性咽炎:猪牙皂6g,冰片1g,研末吹喉,每次少许,每日3-5次,用于咽喉肿痛、声音嘶哑(《五官科外治法》)。
使用注意
- 毒性控制:猪牙皂有小毒,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一般煎汤用量为1-3g,入丸散每次0.5-1g,过量可致呕吐、腹泻、腹痛等中毒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溶血。
- 禁忌人群:孕妇、体弱者及有出血倾向者忌服;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慎用,以免刺激胃肠黏膜。
-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等中药同用,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 中毒解救:若不慎中毒,立即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内服活性炭吸附毒素,并静脉补液;出现溶血时,给予地塞米松或输血治疗。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 祛痰作用:猪牙皂皂苷能刺激胃黏膜,反射性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稀释痰液,使痰液易于咳出,其祛痰强度约为氯化铵的3倍。
- 抗菌作用:体外实验表明,猪牙皂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皮肤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 抗炎作用:皂苷成分能抑制炎症渗出,减轻组织水肿,对急性炎症(如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
- 抗肿瘤作用:研究发现,猪牙皂皂苷可诱导肝癌HepG2细胞、肺癌A549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调控Bax/Bcl-2蛋白表达有关。
临床新用
近年来,猪牙皂在临床应用中拓展了新领域,如:
- 治疗高脂血症:猪牙皂皂苷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用于高脂血症的辅助治疗。
- 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猪牙皂灌肠可促进肠道内毒素排泄,改善肾功能,延缓肾衰竭进展。
猪牙皂作为传统中药,以其开窍豁痰、散结消肿的功效,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现代研究证实其具有祛痰、抗菌、抗炎、抗肿瘤等多药理作用,应用前景广阔,但需注意其毒性,严格炮制和规范用量,确保用药安全,未来可进一步深入挖掘其活性成分,开发新型制剂,为临床提供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关问答FAQs
Q1:猪牙皂和皂荚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临床更常用猪牙皂?
A1:猪牙皂与皂荚同科同属,但来源部位不同:猪牙皂为皂荚的不育果实,皂荚为发育果实,性状上,猪牙皂个小、弯曲如新月,表面紫黑色,断面有果仁;皂荚个大、扁平如镰刀,表面红棕色,断面无果仁,功效上,猪牙皂以开窍豁痰、散结消肿为主,毒性较小,多用于痰闭窍窍、痈肿疮毒;皂荚长于祛痰通便、杀虫,但毒性较强,多用于便秘、疥癣,临床更常用猪牙皂,因其药性较缓,毒性较低,更适合内服及外用治疗。
Q2:猪牙皂中毒后有哪些症状?如何解救?
A2:猪牙皂中毒后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吐物及粪便可带血)、头晕、头痛、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心率加快,严重者可出现溶血(面色苍白、黄疸、血红蛋白尿)、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解救措施:①立即停止服用猪牙皂;②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温生理盐水洗胃,内服活性炭30-50g吸附毒素;③静脉补液(5%葡萄糖盐水)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④出现溶血时,给予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注,必要时输新鲜血;⑤对症治疗:腹痛者用阿托品0.5mg肌注,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中毒症状严重者需立即送医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