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是传统常用中药,又名“干归、秦归、西当归”,主产于甘肃岷县、云南、四川等地,以“岷归”品质最佳,其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等功效,常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等症,西归的识别需结合植物形态与药材性状,以下从多维度详细说明,并附图片识别要点。
植物形态特征(图片识别关键)
西归原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高0.4-1米,根圆柱形,分叉,表皮黄棕色,茎直立,带紫色,有纵直槽纹,叶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叶鞘膨大;最终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缺刻状锯齿,表面深绿色,背面浅绿色,叶脉明显,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伞辐9-13;小总苞片2-4,线形;花瓣5,白色或淡绿色,先端内折呈微凹头;双悬果椭圆形,背棱翅状,侧棱有窄翅,果棱间有油管,图片中可重点关注:根的分叉形态、茎的紫色纵纹、复叶的羽状分裂结构及白色复伞形花序。
药材性状特征(图片识别核心)
干燥的西归根略呈圆柱形,长15-25厘米,直径1.5-4厘米,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可见根头部(归头)直径1.5-4厘米,具环纹,上端圆钝,有紫色或黄绿色的茎及叶鞘残基;主根(归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归尾)直径0.3-1厘米,上粗下细,多扭曲,有少数须根痕,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形成层环黄棕色,皮部有多数棕色油点(油室),中心色较浅,有裂隙(俗称“菊花心”),气清香浓郁,味甘辛、微苦,图片识别时需注意:根头的环纹与茎残基、表面的纵皱纹与横长皮孔、断面的“菊花心”及油点分布。
西归快速鉴别要点(表格归纳)
鉴别项目 | 具体描述 | 图片识别要点 |
---|---|---|
根的形状 | 圆柱形,分“归头”(根头)、“归身”(主根)、“归尾”(支根)三部分 | 归头膨大,有环纹;归身略粗;归尾细长、多扭曲 |
表面特征 | 黄棕色或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可见须根痕 | 注意纵皱纹的深浅、皮孔的椭圆形形态,避免与表面光滑的伪品混淆 |
断面特征 | 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形成层环黄棕色,皮部有棕色油点,中心有“菊花心”裂隙 | 断面形成层呈明显的环状,油点散在,裂隙呈放射状,是优质西归的重要标志 |
气味 | 气清香浓郁,味甘辛、微苦 | 新货香气更明显,味后微苦,无异味或霉味 |
质地 | 质柔韧,断面纤维性 | 手折时感觉有韧性,不易折断,断面呈纤维状 |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西归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藁本内酯、丁烯基酞内酯等)、有机酸(阿魏酸、丁二酸)、多糖、维生素E及微量元素(铁、锌等),藁本内酯和阿魏酸是其活血补血的主要活性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西归具有促进造血功能(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白细胞数量)、抗血栓(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抗炎镇痛(抑制炎症介质释放)、调节子宫平滑肌(双向调节,缓解痉挛或促进收缩)及保肝等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用法用量与使用禁忌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常用量3-10g;或入丸、散、膏剂,酒制当归(酒当归)可增强活血通经作用,用于经闭痛经;当归炭则偏于止血,用于崩漏下血。使用禁忌:湿盛中满、大便溏泄者慎用(因性温润,助湿滑肠);孕妇慎用(尤其归尾有活血作用,可能引起流产);不宜与藜芦同用(中药“十八反”禁忌)。
常见混淆品种鉴别
市场上西归的伪品主要有欧当归(Ligusticum officinale)和东当归(Angelica acutiloba),欧当归根呈圆锥形,表面灰棕色,纵皱纹少,断面无“菊花心”,气味微弱;东当归根较短,直径0.5-1.5cm,断面形成层环不明显,味微甜,无当归的浓郁香气,购买时可结合上述性状特征及图片细节区分,必要时送检以确证。
相关问答FAQs
Q1:西归和当归是同一种药材吗?
A1:是的,“西归”是当归在部分地区(如甘肃、四川)的别称,二者基源均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完全一致,只是名称和产地习惯不同,临床应用中无需区分,可视为同一药材。
Q2:如何通过图片区分西归(当归)和欧当归?
A2:可通过以下图片细节区分:①根的形状:西归呈圆柱形,分“归头、归身、归尾”;欧当归多呈圆锥形,无明显分叉。②表面特征:西归表面有纵皱纹和横长皮孔样突起;欧当归表面灰棕色,纵皱纹少,皮孔不明显。③断面特征:西归断面有“菊花心”和棕色油点;欧当归断面类白色,无“菊花心”,油点稀少或无。④气味:西归香气浓郁;欧当归气味微弱或带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