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不适如何科学用中草药养胃?功效与用法全解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胃寒是中医临床常见的脾胃证候,多因饮食生冷、过食寒凉、或素体阳虚导致脾胃阳气受损,寒气凝滞于胃脘,表现为胃脘部冷痛、得温痛减、遇寒加重,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溏薄等症状,长期胃寒会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气血生化不足,需及时调理,中草药调理胃寒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为基本原则,以下详细介绍常用养胃寒的中草药及其应用。

养胃寒的中草药

温中散寒药是养胃寒的核心,主要针对胃寒凝滞、脘腹冷痛,干姜为姜科植物干姜的干燥根茎,性辛热,归脾、胃、心、肺经,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其温中之力较强,善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常与高良姜配伍(如二姜丸),增强散寒止痛之效,用量一般3-10g,煎服;若用于回阳救逆,需用炮姜炭,注意阴虚有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性辛热,归脾、胃经,功效温中散寒、止痛,其温中散寒作用类似干姜,但长于散寒止痛,尤适于胃寒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常与香附配伍(良附丸),行气止痛,用量3-6g,煎服,实热证及阴虚火旺者忌用。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性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其性热燥烈,既能温中散寒,又能疏肝暖肾,常用于胃寒呕吐、脘腹冷痛,或肝寒犯胃之头痛、呕吐涎沫,内服常用量2-5g,宜汤剂煎服;外用可研末敷脐,注意本品有小毒,不宜过量久服,阴虚火旺者忌用。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性辛、甘,大热,归心、肝、脾、肾经,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其温中散寒之力较强,又能补火助阳,善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食少便溏,常与附子、干姜配伍(如附子理中丸),用量2-5g,宜后下或焗服;若用于温经通脉,可适当增加用量,注意孕妇及有出血倾向者忌用,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性辛,温,归脾、胃、肺、肾经,功效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其温中降逆作用显著,善治胃寒呕吐、呃逆,脘腹冷痛,常与柿蒂、生姜配伍(如丁香柿蒂汤),用量1-3g,宜后下或研末冲服,注意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用,畏郁金。

健脾益气药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兼胃寒者,兼顾健脾以助运化,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性甘、苦,温,归脾、胃经,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其能健脾以助运化,温中而不燥,善治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脘腹胀满,常与党参、茯苓配伍(如四君子汤),用量6-12g,炒用可增强健脾止泻之效,注意阴虚内热、津液亏耗者慎用。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其性平和,能健脾渗湿,助脾运化水湿,常与白术、党参配伍,增强健脾益气之效,用量10-15g,可打碎先煎,注意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用。

养胃寒的中草药

党参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性甘,平,归脾、肺经,功效健脾益肺、养血生津,其能补中益气,生津养血,为脾胃气虚之要药,常与白术、茯苓、炙甘草配伍(如四君子汤),治疗脾胃虚寒之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用量9-30g,煎服,实热证者忌用。

行气和胃药主要用于胃寒兼气滞者,行气以助散寒,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的干燥成熟果实,性辛,温,归脾、胃、肾经,功效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其温中行气作用显著,能醒脾和胃,善治脾胃虚寒之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常与木香、陈皮配伍,用量3-6g,宜后下,注意阴虚有热者忌用。

白豆蔻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性辛,温,归肺、脾、胃经,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其温中行气之力较缓,偏于中上焦,善治胃寒湿滞之脘腹胀满、呕吐,常与藿香、紫苏配伍,用量3-6g,宜后下,注意阴虚血燥者忌用。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性辛、苦,温,归脾、肺经,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其能行气健脾,温燥而不峻烈,善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常与生姜、半夏配伍,用量3-10g,陈久者效佳,注意气虚、阴虚燥咳者慎用。

生姜为姜科植物的新鲜根茎,性辛,温,归肺、脾、胃经,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其温中止呕作用显著,能温胃散寒,常用于胃寒呕吐,可单独煎服或配伍半夏(如小半夏汤),用量3-10g,捣汁服可增至10-30ml,注意阴虚内热、实热证者忌用。

大枣为鼠李科植物枣的干燥成熟果实,性甘,温,归脾、胃经,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其能补脾和胃,缓和药性,常与生姜、甘草配伍(如生姜大枣汤),调和脾胃,减轻温燥药物对胃肠的刺激,用量6-15g,劈开煎服,湿盛脘腹胀满、食积者忌用。

炙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和根茎经蜜炙而成,性甘,温,归心、肺、脾、胃经,功效补脾和胃、益气复脉、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其能补脾益气,调和药性,常作为养胃方剂的佐使药,如理中汤中配伍干姜、白术,共奏温中健脾之效,用量2-10g,宜煎服,注意实证、湿盛中满者忌用。

养胃寒的中草药

为方便查阅,以下常用养胃寒中草药简表归纳如下:

药名 性味归经 核心功效 常用配伍 注意事项
干姜 辛热,归脾、胃经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高良姜(散寒止痛) 阴虚有热者忌用
高良姜 辛热,归脾、胃经 温中散寒、止痛 香附(行气止痛) 实热证忌用
吴茱萸 辛苦热,有小毒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 生姜(温胃止呕) 不宜过量久服,阴虚火旺忌用
肉桂 辛甘大热,归脾、肾经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附子、干姜(温阳散寒) 孕妇忌用,畏赤石脂
丁香 辛温,归脾、胃经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 柿蒂、生姜(降逆止呕) 热证忌用,畏郁金
白术 甘苦温,归脾、胃经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党参、茯苓(健脾益气) 阴虚内热慎用
砂仁 辛温,归脾、胃经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 木香、陈皮(行气健脾) 阴虚有热忌用
陈皮 辛苦温,归脾、肺经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生姜、半夏(和胃止呕) 气虚、阴虚燥咳慎用

在使用中草药养胃寒时,需注意辨证论治,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轻重选择药物,避免盲目用药,若症状严重或长期不缓解,应及时就医,配合中医师进行系统调理,饮食上应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生冷瓜果等,宜食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生姜粥、羊肉汤等,以辅助调理。

相关问答FAQs:

问:胃寒的人日常饮食要注意什么?
答:胃寒者日常饮食应以温热、易消化为原则,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如冷饮、冰淇淋、生冷蔬菜水果等),少食辛辣刺激、油腻难消化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可适当食用温中散寒的食物,如生姜、羊肉、桂圆、红枣等,煮粥时可加几片生姜或少量花椒,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饭前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加重脾胃负担,饭后可适当散步,促进脾胃运化,避免久坐不动。

问:养胃寒的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养胃寒的中草药是否可以长期服用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而定,若为脾胃虚寒较轻,通过短期调理(如1-2周)症状缓解后,可停药或改为食疗调理;若为慢性脾胃虚寒(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可能需要长期服用温中健脾类药物(如附子理中丸、香砂六君丸等),但需定期复诊,根据症状变化调整用药方案和剂量,注意部分药物不宜长期服用,如吴茱萸有小毒,过量或久服可能损伤肝肾功能;肉桂、干姜等温燥之药,长期服用易耗伤阴液,导致口干、便秘等,需配伍养阴药(如麦冬、石斛)以制约其温燥之性,长期服用中草药养胃寒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反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安徽中药材批发市场在哪里?选购优质药材要注意哪些事项?
« 上一篇 今天
春季护肝中草药怎么选?专家推荐这几款实用搭配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