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是中医临床常见的脾胃证候,多因饮食生冷、过食寒凉、或素体阳虚导致脾胃阳气受损,寒气凝滞于胃脘,表现为胃脘部冷痛、得温痛减、遇寒加重,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溏薄等症状,长期胃寒会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气血生化不足,需及时调理,中草药调理胃寒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为基本原则,以下详细介绍常用养胃寒的中草药及其应用。
温中散寒药是养胃寒的核心,主要针对胃寒凝滞、脘腹冷痛,干姜为姜科植物干姜的干燥根茎,性辛热,归脾、胃、心、肺经,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其温中之力较强,善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常与高良姜配伍(如二姜丸),增强散寒止痛之效,用量一般3-10g,煎服;若用于回阳救逆,需用炮姜炭,注意阴虚有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性辛热,归脾、胃经,功效温中散寒、止痛,其温中散寒作用类似干姜,但长于散寒止痛,尤适于胃寒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常与香附配伍(良附丸),行气止痛,用量3-6g,煎服,实热证及阴虚火旺者忌用。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性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其性热燥烈,既能温中散寒,又能疏肝暖肾,常用于胃寒呕吐、脘腹冷痛,或肝寒犯胃之头痛、呕吐涎沫,内服常用量2-5g,宜汤剂煎服;外用可研末敷脐,注意本品有小毒,不宜过量久服,阴虚火旺者忌用。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性辛、甘,大热,归心、肝、脾、肾经,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其温中散寒之力较强,又能补火助阳,善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食少便溏,常与附子、干姜配伍(如附子理中丸),用量2-5g,宜后下或焗服;若用于温经通脉,可适当增加用量,注意孕妇及有出血倾向者忌用,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性辛,温,归脾、胃、肺、肾经,功效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其温中降逆作用显著,善治胃寒呕吐、呃逆,脘腹冷痛,常与柿蒂、生姜配伍(如丁香柿蒂汤),用量1-3g,宜后下或研末冲服,注意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用,畏郁金。
健脾益气药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兼胃寒者,兼顾健脾以助运化,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性甘、苦,温,归脾、胃经,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其能健脾以助运化,温中而不燥,善治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脘腹胀满,常与党参、茯苓配伍(如四君子汤),用量6-12g,炒用可增强健脾止泻之效,注意阴虚内热、津液亏耗者慎用。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其性平和,能健脾渗湿,助脾运化水湿,常与白术、党参配伍,增强健脾益气之效,用量10-15g,可打碎先煎,注意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用。
党参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性甘,平,归脾、肺经,功效健脾益肺、养血生津,其能补中益气,生津养血,为脾胃气虚之要药,常与白术、茯苓、炙甘草配伍(如四君子汤),治疗脾胃虚寒之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用量9-30g,煎服,实热证者忌用。
行气和胃药主要用于胃寒兼气滞者,行气以助散寒,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的干燥成熟果实,性辛,温,归脾、胃、肾经,功效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其温中行气作用显著,能醒脾和胃,善治脾胃虚寒之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常与木香、陈皮配伍,用量3-6g,宜后下,注意阴虚有热者忌用。
白豆蔻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性辛,温,归肺、脾、胃经,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其温中行气之力较缓,偏于中上焦,善治胃寒湿滞之脘腹胀满、呕吐,常与藿香、紫苏配伍,用量3-6g,宜后下,注意阴虚血燥者忌用。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性辛、苦,温,归脾、肺经,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其能行气健脾,温燥而不峻烈,善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常与生姜、半夏配伍,用量3-10g,陈久者效佳,注意气虚、阴虚燥咳者慎用。
生姜为姜科植物的新鲜根茎,性辛,温,归肺、脾、胃经,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其温中止呕作用显著,能温胃散寒,常用于胃寒呕吐,可单独煎服或配伍半夏(如小半夏汤),用量3-10g,捣汁服可增至10-30ml,注意阴虚内热、实热证者忌用。
大枣为鼠李科植物枣的干燥成熟果实,性甘,温,归脾、胃经,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其能补脾和胃,缓和药性,常与生姜、甘草配伍(如生姜大枣汤),调和脾胃,减轻温燥药物对胃肠的刺激,用量6-15g,劈开煎服,湿盛脘腹胀满、食积者忌用。
炙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和根茎经蜜炙而成,性甘,温,归心、肺、脾、胃经,功效补脾和胃、益气复脉、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其能补脾益气,调和药性,常作为养胃方剂的佐使药,如理中汤中配伍干姜、白术,共奏温中健脾之效,用量2-10g,宜煎服,注意实证、湿盛中满者忌用。
为方便查阅,以下常用养胃寒中草药简表归纳如下:
药名 | 性味归经 | 核心功效 | 常用配伍 | 注意事项 |
---|---|---|---|---|
干姜 | 辛热,归脾、胃经 |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 高良姜(散寒止痛) | 阴虚有热者忌用 |
高良姜 | 辛热,归脾、胃经 | 温中散寒、止痛 | 香附(行气止痛) | 实热证忌用 |
吴茱萸 | 辛苦热,有小毒 |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 | 生姜(温胃止呕) | 不宜过量久服,阴虚火旺忌用 |
肉桂 | 辛甘大热,归脾、肾经 |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 附子、干姜(温阳散寒) | 孕妇忌用,畏赤石脂 |
丁香 | 辛温,归脾、胃经 |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 | 柿蒂、生姜(降逆止呕) | 热证忌用,畏郁金 |
白术 | 甘苦温,归脾、胃经 |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 党参、茯苓(健脾益气) | 阴虚内热慎用 |
砂仁 | 辛温,归脾、胃经 |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 | 木香、陈皮(行气健脾) | 阴虚有热忌用 |
陈皮 | 辛苦温,归脾、肺经 |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 生姜、半夏(和胃止呕) | 气虚、阴虚燥咳慎用 |
在使用中草药养胃寒时,需注意辨证论治,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轻重选择药物,避免盲目用药,若症状严重或长期不缓解,应及时就医,配合中医师进行系统调理,饮食上应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生冷瓜果等,宜食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生姜粥、羊肉汤等,以辅助调理。
相关问答FAQs:
问:胃寒的人日常饮食要注意什么?
答:胃寒者日常饮食应以温热、易消化为原则,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如冷饮、冰淇淋、生冷蔬菜水果等),少食辛辣刺激、油腻难消化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可适当食用温中散寒的食物,如生姜、羊肉、桂圆、红枣等,煮粥时可加几片生姜或少量花椒,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饭前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加重脾胃负担,饭后可适当散步,促进脾胃运化,避免久坐不动。
问:养胃寒的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养胃寒的中草药是否可以长期服用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而定,若为脾胃虚寒较轻,通过短期调理(如1-2周)症状缓解后,可停药或改为食疗调理;若为慢性脾胃虚寒(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可能需要长期服用温中健脾类药物(如附子理中丸、香砂六君丸等),但需定期复诊,根据症状变化调整用药方案和剂量,注意部分药物不宜长期服用,如吴茱萸有小毒,过量或久服可能损伤肝肾功能;肉桂、干姜等温燥之药,长期服用易耗伤阴液,导致口干、便秘等,需配伍养阴药(如麦冬、石斛)以制约其温燥之性,长期服用中草药养胃寒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