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脚刺是民间对多种带刺植物的俗称,在传统中医药中,最常指代冬青科枸骨属植物枸骨(Ilex cornuta),其根、叶、果实均可入药,因叶片边缘有硬刺,形似狗爪而得名,别名还有猫儿刺、鸟不宿、老虎刺等,了解狗脚刺的中草药图片,需结合其植物学形态特征与药用部位特征,以便准确识别与区分。
枸骨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3-5米,树皮灰白色或灰褐色,枝条开展,幼枝有棱,密生短柔毛,叶片革质,呈矩圆形、卵状矩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2-3.5厘米,先端具3枚坚硬刺齿,中间刺齿常反曲,基部两侧各具1-2枚刺齿,或叶全缘(无刺齿),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淡绿色,有疏毛或近无毛,花黄绿色,簇生于叶腋,花期4-5月;核果球形,直径8-10毫米,成熟时鲜红色,果梗短,果期9-11月,这些特征是其图片识别的核心:叶片的硬刺齿(尤其是中间反曲的刺)和成熟时鲜红的果实是标志性特点。
药用价值方面,枸骨味苦、涩,性微寒,归肝、肾经,具有清热养阴、补肝肾、祛风湿的功效,临床常用于肺痨咯血、骨蒸潮热、头晕耳鸣、腰膝酸痛、风湿痹痛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叶含咖啡碱、皂苷、黄酮类成分,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抗菌等作用,药用部位以叶片为主,秋季采收,晒干或烘干;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备用。
为便于通过图片识别狗脚刺,以下是其关键形态特征的对比说明:
部位 | 特征描述 | 图片识别要点 |
---|---|---|
叶片 | 革质,矩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3硬刺齿(中间反曲),基部1-2刺齿,全缘或具刺齿 | 表面深绿有光泽,背面淡绿,刺齿尖锐,中间刺常向外弯曲,是区别于其他相似种的关键 |
枝条 | 幼枝有棱,密生短柔毛;老枝灰褐色,皮孔明显 | 幼枝灰绿色带毛,老枝粗糙,枝刺短小 |
花 | 黄绿色,簇生于叶腋,花瓣5枚,雄蕊与花瓣互生 | 花小而密集,生于叶下,不易发现,花期需注意叶腋中的小花簇 |
果实 | 核果球形,直径8-10mm,成熟时鲜红色,果梗短,宿存花柱明显 | 鲜红色球形果实成簇生长,果梗短,果顶有残留花柱,秋季特征显著 |
注意事项:枸骨性微寒,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及月经期女性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过量长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采集时需注意保护资源,野生资源禁止过度采挖,建议优先使用人工栽培品。
相关问答FAQs
Q1: 狗脚刺和哪些植物容易混淆?如何区分?
A1: 狗脚刺(枸骨)易与同属植物“大叶冬青”(Ilex latifolia)混淆,两者叶片均具刺齿,但大叶冬青叶片更大(长10-15厘米),刺齿较钝,果实成熟时为深红色或紫黑色;而枸骨叶片较小(4-10厘米),中间刺齿反曲,果实鲜红色。“豪猪刺”(Ilex pernyi)叶片刺齿更尖锐,叶背常被白粉,可通过叶片大小、刺齿形态及果实颜色区分。
Q2: 狗脚刺的药用部位有哪些?分别有什么功效?
A2: 狗脚刺的药用部位包括根、叶、果实,根:祛风除湿,补肝肾,常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叶:清热养阴,止咳止血,多用于肺结核咯血、肺热咳嗽;果实:固涩止泻,用于久泻久痢、遗精,传统以叶片为主要药用部位,《中国药典》收载的“功劳叶”即为枸骨或阔叶十大功劳的干燥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