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老伤,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一种中草药,其名称多源于生长环境或功效特点,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及西南地区的山地、林缘、路旁等处,尤以土壤肥沃、阳光充足的向阳坡地居多,其原植物为菊科植物毛大丁草,学名Gerbera piloselloides,别名还叫“毛枪药”、“白牛胆”等,是传统医学中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的常用药材,地老伤的药用部位为其干燥全草,夏秋季采收后,洗净晒干或鲜用,其性味辛、温,归肝、脾经,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等功效,在民间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
从植物形态特征来看,地老伤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20-60cm,根茎短粗,密被黄褐色绒毛,须根多数,基生叶莲座状,叶片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5-15cm,宽2-5cm,边缘有不规则锯齿,叶面深绿色,疏被白色绒毛,叶背密被灰白色绒毛,叶柄长2-8cm,具翅;茎生叶少数,较小,无柄或基部下延成翅,花茎直立,单一或数分枝,头状花序单生于花茎顶端,总苞片2-3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顶端尖,背面被绒毛;花冠管状,白色或淡紫色,顶端5裂,雄蕊5枚,聚药雄蕊,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长圆形,长约5mm,有冠毛,白色,全株密被绒毛是其显著特征,也是其“毛大丁草”别名的由来。
在性味归经方面,地老伤性温,味辛、苦,温能通行,辛能行散,苦能燥湿,入肝经血分,脾经湿土,肝主筋,脾主肌肉,故其功效主要作用于筋骨肌肉系统,中医理论认为,跌打损伤致瘀血内停,经络不通,则肿痛麻木;风湿痹证由风寒湿邪侵袭,气血凝滞,筋脉失养所致,地老伤以其活血化瘀之力,能消散瘀肿,通利经络;以其祛风除湿之效,能温通筋骨,缓解痹痛,故常用于治疗各类外伤瘀肿、风湿关节痛、腰腿痛等症。
现代药理学研究也为地老伤的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黄酮类、倍半萜内酯、酚酸类等,挥发油中的桉油精、樟脑等成分具有抗炎、镇痛作用;黄酮类成分如槲皮素、山奈酚等能清除自由基,改善微循环,促进瘀血吸收;倍半萜内酯类成分则具有显著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地老伤提取物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有抑制作用,能降低炎症介质前列腺素E2的水平,提高痛阈,从而发挥抗炎镇痛效果;其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加速创伤愈合。
在临床应用中,地老伤的用法多样,内服、外用皆可,内服多煎汤,常用量为9-15g,或浸酒服用,如地老伤酒,取地老伤100g,加白酒500ml,浸泡7天后,每次服用10-20ml,每日2次,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后遗症,外用则可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取新鲜地老伤适量,洗净捣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急性跌打损伤、局部瘀肿疼痛;或研末用黄酒、麻油调敷,增强活血化瘀之效,地老伤还可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如治疗风湿痹痛,常配伍威灵仙、独活、桑寄生等,以增强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之功;治疗跌打损伤,常配伍当归、红花、乳香、没药等,加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效。
为更直观地了解地老伤的功效与应用,可参考下表:
功效分类 | 具体表现 | 常见配伍与用法 |
---|---|---|
活血化瘀 | 消散跌打损伤瘀肿,缓解疼痛,促进瘀血吸收 | 配伍当归、红花、乳香,煎服或外敷;单用浸酒服,用于损伤后遗症 |
祛风除湿 | 缓解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关节屈伸不利 | 配伍威灵仙、独活、桑寄生,煎服;或外用熏洗,取地老伤50g,煎水熏洗患处 |
舒筋活络 | 改善筋脉拘挛,缓解腰腿酸痛,活动受限 | 配伍牛膝、木瓜、杜仲,煎服;或研末冲服,每次3-5g,每日2次 |
尽管地老伤具有良好疗效,但使用时也需注意禁忌与不良反应,孕妇应禁用,因其活血化瘀之力较强,可能引起流产;阴虚火旺者慎用,表现为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等,地老伤性温,易助火伤阴;外用时需注意皮肤过敏反应,若出现红肿、瘙痒、丘疹等,应立即停用,用药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影响药效,现代临床报道,地老伤常规剂量使用安全性较高,但过量服用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反应,需严格遵医嘱控制用量。
相关问答FAQs
Q1:地老伤可以长期服用吗?
A:不建议长期服用,地老伤性温,长期使用可能耗伤阴液,导致口干、便秘等不良反应,一般用药疗程不超过2周,如需延长,应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并定期监测身体状况。
Q2:地老伤与三七在治疗跌打损伤时有何区别?
A:地老伤与三七均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但地老伤性温,偏于祛风除湿,常用于风湿痹痛兼瘀血者;三七性温,偏于止血定痛,尤适用于各种出血证及瘀血肿痛而无风湿者,两者功效侧重不同,需根据病情辨证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