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治疗干疮效果如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治疗干疮(多指因皮肤干燥、津液不足、血虚风燥导致的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皲裂等症,类似现代医学的干燥性湿疹、鱼鳞病、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中医认为“燥胜则干”,干疮的发生多与外感燥邪、内伤情志、饮食不节、久病耗伤阴血等因素相关,导致肌肤失养、血虚风燥、脾虚湿困,治疗以滋阴润燥、养血祛风、健脾益气为基本原则,以下从病因病机、常用中草药及方剂、外治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中草药治干疮

干疮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将干疮归属于“燥证”“风瘙痒”“肌肤甲错”等范畴,核心病机为津液亏虚、肌肤失养:外感秋燥之邪,或长期处于干燥环境,燥邪伤津,致皮肤干燥;内因方面,情志不畅、肝郁化火,灼伤阴血;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或久病、年老体弱,肝肾亏虚,精血不能上荣于肌肤,均可导致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甚则皲裂,临床常见证型包括血虚风燥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湿阻型等,需辨证论治。

常用中草药及内治方剂

滋阴润燥类草药

此类草药能补充体内津液,改善皮肤干燥,适用于阴虚内热、津液不足型干疮。

  • 沙参:甘、微寒,归肺、胃经,可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常配麦冬、玉竹增强滋阴效果。
  • 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与沙参、百合同用可缓解皮肤干裂、口干咽燥。
  • 玉竹:甘、微寒,归肺、胃经,滋阴润肺、养胃生津,适用于皮肤干燥、脱屑伴有阴虚咳嗽者。
  • 百合:甘、微寒,归肺、心经,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对血虚风燥伴心烦失眠者尤为适用。

养血祛风类草药

血虚则肌肤失养,风邪乘虚而入,致瘙痒、脱屑,此类草药能补血活血、祛风止痒。

中草药治干疮

  •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为“补血圣药”,可补血活血、润燥滑肠,配白芍、生地增强养血效果。
  • 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调经、柔肝止痛,与当归、川芎组成“四物汤”基础,改善血虚皮肤干燥。
  • 何首乌:苦、甘、涩,微温,归肝、心、肾经,补益精血、润肠通便,制首乌常用于血虚须发早白、皮肤瘙痒。
  • 鸡血藤:苦、甘,温,归肝、肾经,补血活血、舒筋活络,适用于血虚兼血瘀的皮肤干燥、色素沉着。

健脾益气类草药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不足,肌肤失养,此类草药能健脾益气、助运化生津。

  •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健脾渗湿、宁心安神,配白术、山药增强健脾效果,改善脾虚湿阻型皮肤干燥。
  • 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益气健脾、燥湿利水,与茯苓、党参同用,治疗脾虚致气血不足、皮肤干燥脱屑。
  • 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益气养阴、补脾肺肾,既补脾之气,又养脾之阴,适用于脾虚阴亏的皮肤干燥。

经典方剂举例

  •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组成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甘草、扁豆、天花粉,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适用于燥伤肺胃阴分,咽干口渴,皮肤干燥。
  • 当归饮子(《外科正宗》):组成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甘草,功效养血祛风、润燥止痒,适用于血虚风燥,皮肤干燥、瘙痒、脱屑。
  •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适用于脾虚湿盛,气血不足致皮肤干燥、疲乏食少。

外治方法

干疮除内服药物外,结合外治可直接作用于患处,缓解干燥、瘙痒、皲裂。

中药油剂

  • 紫草油:紫草、当归、地榆、麻油浸泡后煎煮,滤去药渣,冷却后外涂,紫草凉血解毒,当归养血活血,麻油润燥,适用于皮肤干燥、皲裂、轻度瘙痒。
  • 当归膏:当归、黄蜡、麻油熬制,取膏外涂,功效养血润燥,适用于血虚风燥型皮肤干燥、脱屑。

中药药浴

  • 苦参汤:苦参、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徐长卿煎汤,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次,苦参清热燥湿,白鲜皮祛风止痒,适用于干疮伴有轻微湿热、瘙痒明显者。
  • 当归桂枝汤:当归、桂枝、白芍、细辛、甘草煎汤熏洗,功效养血通络、温经散寒,适用于冬季皮肤干燥皲裂、遇冷加重者。

中药粉剂

  • 青黛散:青黛、黄柏、石膏、滑石研末,麻油调敷,适用于干疮合并轻度感染、红肿者,清热燥湿敛疮。

常用治疗干疮的中草药及功效表

草药名称 性味归经 功效 用量参考(内服,g)
沙参 甘、微寒,肺胃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10-15
麦冬 甘、微苦,微寒,心肺胃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10-15
当归 甘、辛,温,肝心脾 补血活血,润燥滑肠 6-12
白芍 苦、酸,微寒,肝脾 养血调经,柔肝止痛 10-15
茯苓 甘、淡,平,心脾肾 健脾渗湿,宁心安神 10-15
何首乌 苦、甘、涩,微温,肝心肾 补益精血,润肠通便 10-15(制首乌)

注意事项

  1. 辨证论治:干疮证型复杂,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血虚风燥型以养血祛风为主,阴虚内热型以滋阴清热为主,脾虚湿阻型以健脾化湿为主,不可盲目套用方剂。
  2. 外用药物需做过敏测试:中药外用制剂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首次使用前可少量涂抹于耳后或前臂内侧,观察24小时无红肿瘙痒再正式使用。
  3. 饮食调理:治疗期间避免辛辣刺激(辣椒、酒)、油炸食物,多食滋阴润燥食物(梨、银耳、百合、黑芝麻),保持大便通畅。
  4. 皮肤护理:洗澡水温不宜过高(32-37℃),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洗后及时涂抹保湿剂(如凡士林、医用保湿乳),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感染。
  5. 中西医结合:严重干疮(如合并感染、皲裂出血)需及时就医,必要时结合西医治疗(如抗组胺药、抗生素、维生素E乳等),中草药可作为辅助调理手段。

相关问答FAQs

Q1:中草药治疗干疮多久能见效?
A1:见效时间因人而异,与干疮严重程度、证型、用药依从性及日常护理相关,轻度干疮(仅皮肤干燥、脱屑)通过内服滋阴润燥中药(如沙参麦冬汤)及外用保湿剂,通常1-2周可见皮肤湿润度改善;中度干疮(伴瘙痒、轻微皲裂)需2-4周,配合药浴、外用油剂效果更佳;重度干疮(长期皲裂、苔藓样变)需1-2个月系统调理,同时需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过度清洁、环境干燥),若用药2周无改善或加重,应及时复诊调整方案。

中草药治干疮

Q2:干疮患者可以长期使用同一种中草药外用药吗?
A2:不建议长期使用同一种外用中草药制剂,皮肤可能对药物产生耐受性,导致效果下降;部分外用中药(如苦参、蛇床子)长期使用可能刺激皮肤,引起干燥、脱屑加重或接触性皮炎,建议在医师指导下,根据皮肤恢复情况调整外用药物,如急性期以清热止痒为主(苦参汤),缓解期以润燥保湿为主(紫草油),同时注意不同药物间交替使用,并观察皮肤反应,出现红肿、瘙痒加剧时立即停用并就医。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广西药材收购价格表
« 上一篇 09-19
中草药擦洗龟头有何功效与使用禁忌?
下一篇 » 09-19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