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适合用哪些中草药?常见有效种类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胃炎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胃脘痛”“痞满”“呕吐”等范畴,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多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素体虚弱等导致胃气郁滞、失于和降,或胃体失养、络脉受损,治疗胃炎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中草药,以下从常见证型、代表药物、配伍思路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说明。

胃炎用那种中草药

常见证型及对应中草药

脾胃虚寒型

核心病机:中焦虚寒,胃失温煦,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食少便溏为主要表现。
代表药物

  • 温中健脾: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为脾胃虚寒之要药)、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与干姜配伍增强温中之力)、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兼能疏肝,适用于虚寒兼肝郁者)。
  • 益气健脾: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能补脾胃之气,改善食少乏力)、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性平不燥,为脾胃虚弱常用)、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与党参、黄芪配伍增强补脾效果)。
  • 调和诸药:炙甘草(补脾和胃,调和药性,缓解药物峻烈之性)。
    配伍思路:以干姜、高良姜温中散寒为核心,配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佐以炙甘草调和,代表方如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胃阴不足型

核心病机:胃阴亏虚,胃失濡养,以胃脘隐隐灼痛、口干咽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结为主要表现。
代表药物

  • 养阴生津: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性偏凉润,适用于胃阴不足兼干咳)、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能滋胃阴、清胃热)、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兼能养肾明目,为养胃阴佳品)、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性质平和,久服不伤脾胃)。
  • 缓急止痛:白芍(养血调经,柔肝止痛,与甘草配伍(芍药甘草汤)缓解胃脘挛急疼痛)、乌梅(生津止渴,安蛔止痛,酸甘化阴,促进胃阴恢复)。
  • 健脾助运: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既养胃阴又健脾气,避免滋腻碍胃)、白扁豆(健脾化湿,和中消暑,兼顾脾虚湿滞)。
    配伍思路:以沙参、麦冬、石斛养阴生津为主,佐白芍、乌梅缓急止痛,配山药、白扁豆健脾助运,代表方如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天花粉)、益胃汤(沙参、麦冬、冰糖、细生地、玉竹)。

肝胃不和型

核心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郁滞,以胃脘胀痛、嗳气频繁、每因情志不畅加重为主要表现。
代表药物

胃炎用那种中草药

  • 疏肝解郁: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为疏肝要药,用量宜轻,避免耗气)、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行气解郁被称为“气病之总司”)、佛手(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性温而不燥,兼能化痰)。
  • 理气和胃: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行气不峻,温和不燥)、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长于行气除胀)、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与枳壳配伍增强理气效果)。
  • 柔肝缓急: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与柴胡配伍(柴胡白芍散)调和肝胃)、川楝子(疏肝行气,止痛,兼清肝热,但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
    配伍思路:以柴胡、香附疏肝解郁为核心,配陈皮、枳壳理气和胃,佐白芍柔肝缓急,代表方如柴胡疏肝散(柴胡、陈皮、白芍、甘草、川芎、香附、枳壳)、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脾胃湿热型

核心病机:湿热蕴结脾胃,气机阻滞,以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黏、恶心欲呕、舌苔黄腻为主要表现。
代表药物

  • 清热燥湿: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中焦湿热,为治湿热泻痢、胃脘灼痛之要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长于清上中焦湿热,与黄连配伍(黄连解毒汤)增强清热之力)。
  • 化湿和胃:薏苡仁(健脾渗湿,舒筋除痹,生用偏利湿,炒用偏健脾)、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既能渗湿又不伤正气)、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与黄连配伍(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调和寒热)。
  • 清热解毒: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现代研究证实其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能清解胃经热毒)。
    配伍思路:以黄连、黄芩清热燥湿为核心,配薏苡仁、茯苓化湿和胃,佐半夏降逆止呕,蒲公英、连翘清热解毒,代表方如连朴饮(厚朴、黄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子)、三仁汤(杏仁、白豆蔻、薏苡仁、滑石、通草、竹叶)。

瘀血阻络型

核心病机:久病入络,瘀血内停,胃络瘀阻,以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或有黑便为主要表现,多见于慢性胃炎伴糜烂、溃疡者。
代表药物

  • 活血化瘀:丹参(活血祛瘀,养血安神,调经止痛,为“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能活血不伤正)、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血,适用于胃络瘀血兼出血者)、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止痛效果显著)。
  • 理气通络: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血中气药”,与丹参配伍增强活血效果)、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兼疏肝利胆)。
  • 制酸护膜:海螵蛸(收敛止血,制酸止痛,固精止带,能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浙贝母(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与海螵蛸配伍(乌贝散)制酸止痛,促进溃疡愈合)。
    配伍思路:以丹参、三七活血化瘀为核心,配川芎、郁金理气通络,佐海螵蛸、浙贝母制酸护膜,代表方如失笑散(五灵脂、蒲黄)、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

通用调理药物与注意事项

通用调理药物

  • 保护胃黏膜: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能促进胃黏膜修复,改善糜烂)、黄芪(通过补气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
  • 健脾消食: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尤善消肉食积滞)、神曲(消食和胃,兼能解表,适用于食积兼外感者)、麦芽(消食健胃,回乳消胀,善消米面薯芋之积)。

注意事项

  • 辨证论治是核心:胃炎证型复杂,常兼夹出现(如脾虚兼湿热、肝郁兼阴虚),需在中医师指导下通过望闻问切辨证用药,不可自行套用方药。
  • 避免峻烈伤正:如黄连、黄芩苦寒易伤脾胃阳气,脾胃虚寒者需配伍干姜、党参等;理气药(如枳壳、香附)辛燥易耗伤胃阴,胃阴不足者需配伍沙参、麦冬等。
  • 饮食与情志调护:治疗期间需规律饮食,忌生冷、辛辣、油腻、过甜食物,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肝胃不和者尤其需调畅情志。

常见胃炎证型中草药应用简表

证型 核心病机 代表药物 主要功效 常用方剂
脾胃虚寒型 中焦虚寒,胃失温煦 干姜、高良姜、黄芪、党参、白术 温中健脾,益气和胃 黄芪建中汤、理中汤
胃阴不足型 胃阴亏虚,胃失濡养 沙参、麦冬、石斛、白芍、乌梅 滋阴养胃,和中止痛 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肝胃不和型 肝气犯胃,胃气郁滞 柴胡、香附、陈皮、枳壳、白芍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
脾胃湿热型 湿热蕴结,气机阻滞 黄连、黄芩、薏苡仁、茯苓、蒲公英 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连朴饮、三仁汤
瘀血阻络型 瘀血内停,胃络瘀阻 丹参、三七、延胡索、海螵蛸、川芎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失笑散、丹参饮

相关问答FAQs

Q1:胃炎可以自己买中草药吃吗?
A1:不建议自行购买中草药治疗胃炎,胃炎证型复杂,如脾胃虚寒者若误用黄连、黄芩等苦寒药物,会加重虚寒症状;胃阴不足者若误用干姜、高良姜等温燥药物,会耗伤胃阴,不同证型需选用不同药物及配伍,且中草药剂量、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等均影响疗效,建议先到正规医院中医科就诊,通过辨证后由医师开具处方,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胃炎用那种中草药

Q2:慢性胃炎调理期间饮食要注意什么?
A2:慢性胃炎调理需遵循“规律饮食、清淡易消食”原则,具体注意:①规律三餐,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细嚼慢咽减轻胃负担;②忌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精、咖啡、浓茶、过酸(如柠檬、山楂)或过甜(如蛋糕、奶茶)食物,以免刺激胃黏膜;③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如冰饮、生鱼片),脾胃虚寒者尤其需注意;④适当食用健脾养胃食物,如小米粥、山药、南瓜、猴头菇等,胃阴不足者可吃梨、百合、银耳等滋阴食物;⑤饮食温度适中,过烫或过冷食物均损伤胃黏膜,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助于胃功能恢复。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白僵蚕有哪些功效?其药用价值与应用范围是什么?
« 上一篇 09-19
四川中药材天地网提供的全面中药材行业信息服务有哪些?
下一篇 » 09-19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