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乌贼骨,俗称海螵蛵、墨鱼骨,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内壳,其性味咸、微温,归肝、肾经,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止血、制酸、敛疮药,应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医籍多有记载,沿用至今。
乌贼骨的形态特征为扁平椭圆形,背面有洁白硬壳,腹面有石灰质硬层,质硬而脆,断面呈层状,主产于中国沿海地区,如浙江、福建、山东等地,全年均可捕获,捕后取出内壳,洗净干燥即可入药,其性味咸涩微温,既能收敛止血,又能制酸止痛,同时具有固精止带、收湿敛疮之效,临床应用广泛,尤其对出血、胃痛、湿疮等症疗效显著。
从化学成分分析,乌贼骨主要含碳酸钙(约80%-85%)、磷酸钙、氯化钠及少量镁、铁、锌等微量元素,还含有甲壳质、壳角质、蛋白质等成分,其中碳酸钙是其发挥制酸、止血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可通过中和胃酸、降低胃内酸度,缓解胃溃疡引起的疼痛;钙离子能促进凝血过程,缩短凝血时间,用于多种出血症,甲壳质则具有促进伤口愈合、调节免疫等生物活性,为其外用敛疮提供了科学依据。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贼骨具有多重药理作用:一是止血作用,其含有的碳酸钙能中和血液中的酸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而止血;对胃出血、子宫出血等内脏出血效果显著,二是抗溃疡作用,可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保护胃黏膜屏障,促进溃疡面修复,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三是促进伤口愈合,外用时能吸收创面渗出液,保持局部干燥,抑制细菌生长,加速肉芽组织生长,四是调节骨代谢,丰富的钙元素可补充人体钙质,改善骨质疏松,促进骨折愈合,乌贼骨还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止泻等作用,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在传统中医临床中,乌贼骨的应用形式多样,常配伍其他药物增强疗效,治胃痛泛酸,常与浙贝母、白及同用,如乌贝散(乌贼骨、浙贝母),制酸止痛,修复胃黏膜;治崩漏下血,可配伍茜草、三七、棕榈炭,收敛止血,化瘀止痛;治遗精带下,常与芡实、金樱子、牡蛎同用,固精止带;治湿疮流水、溃疡不敛,可研末外撒或调敷,收湿敛疮,以下为乌贼骨常见配伍方剂及应用简表:
方剂名称 | 主要组成 | 功效 | 主治病症 |
---|---|---|---|
乌贝散 | 乌贼骨、浙贝母 | 制酸止痛,收敛止血 |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 |
乌茜汤 | 乌贼骨、茜草、益母草、当归 | 化瘀止血,调经 | 崩漏、月经过多、产后恶露不尽 |
固精丸 | 乌贼骨、芡实、沙苑子、龙骨 | 固精止带 | 遗精滑精、带下不止 |
海螵蛵散 | 乌贼骨、冰片、枯矾、黄柏 | 收湿敛疮,祛腐生肌 | 湿疹、溃疡、疮疡溃烂不敛 |
乌贼骨的用法用量需根据病情和剂型调整,内服时,煎汤一般用3-9g,打碎先煎;研末吞服,每次1.5-3g,每日3次,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患处,使用时需注意,阴虚多热者慎用,因性温易助热;胃酸分泌过少者不宜长期大量使用,以免影响消化;孕妇慎用,其固涩作用可能影响胎气,乌贼骨质地坚硬,入药需打碎或煅制(煅后增强收敛止血作用),煎煮时应先煎30分钟以上,有效成分才能充分溶出。
现代临床中,乌贼骨不仅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妇科疾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宫颈糜烂),还常用于治疗小儿软骨病(补钙)、皮肤湿疹(外用)等,随着对其成分研究的深入,乌贼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拓展,显示出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关问答FAQs
Q1:乌贼骨与海螵蛵是同一种药吗?两者有区别吗?
A1:乌贼骨与海螵蛵实为同一种药材,只是名称不同,乌贼骨因其来源于乌贼的内壳而得名,而“海螵蛵”是乌贼骨的古代别称,首见于《本草纲目》,二者在性味、归经、功效及临床应用上完全一致,无需区分,需注意的是,市场上偶有将其他贝壳类(如瓦楞子)混淆为乌贼骨的情况,可通过性状鉴别:乌贼骨呈扁长椭圆形,背面有白色硬壳,腹面石灰质层明显,质硬而脆,断面具层纹;瓦楞子则呈扇形或类三角形,表面有瓦楞状纹理,断面为层状,两者功效有别,不可混用。
Q2:乌贼骨作为补钙剂长期服用安全吗?有哪些注意事项?
A2:乌贼骨含钙量高(碳酸钙约80%-85%),确实可用于补钙,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小儿佝偻病等需钙人群,但长期服用需注意安全性:①剂量控制:成人每日补钙元素量不宜超过2000mg,乌贼骨每日用量按常规剂量(3-9g)计算,钙元素摄入约240-760mg,若同时服用其他钙剂,需避免过量,以防高钙血症、肾结石等风险;②人群禁忌:肾结石、高钙血症患者慎用,因碳酸钙可能增加结石形成风险;③服用时间:建议餐后服用,减少胃部刺激;④药物相互作用:不宜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左甲状腺素钠等药物同服,因钙离子会减少其吸收,间隔2小时以上为宜,长期服用前建议咨询医生,定期监测血钙、尿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