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如何有效缓解皮肤瘙痒?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医认为,“痒”是皮肤病常见的自觉症状,其病因病机多与“风、湿、热、虚、瘀”相关,如《黄帝内经》所言“诸痛疮痒,皆属于心”,心火内扰可致痒;“风胜则痒”,风性善行数变,瘙痒游走不定;“湿胜则痒”,湿性黏滞,瘙痒缠绵渗液;“热胜则痒”,热邪灼肤,红肿热痛;“血虚生风”,阴血不足,肌肤失养,干燥瘙痒反复,治痒需辨证施治,外用药物直达病所,内服药物调和脏腑气血,中草药在治痒领域应用广泛,以下从外用、内服两方面详细介绍,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及注意事项展开。

治庠的中草药

外用治痒中草药

外用中草药通过直接作用于患处,发挥清热燥湿、祛风杀虫、收敛止痒等作用,适用于急性、局部性皮肤瘙痒,如湿疹、荨麻疹、阴痒、疥癣等,常见药物如下:

名称 性味归经 功效 主治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
苦参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湿疹、阴痒、疥癣、皮肤瘙痒 煎汤外洗15-30g;研末调敷适量 脾胃虚寒者不宜内服;外用避免大面积破损皮肤
地肤子 辛、苦,寒;归肾、膀胱经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皮肤瘙痒、荨麻疹、湿疹、阴囊湿痒 煎汤外洗15-30g;入丸散3-10g 脾虚便溏者慎用
蛇床子 辛、苦,温;有小毒;归肾经 温肾壮阳,燥湿杀虫,祛风止痒 阴囊湿疹、滴虫性阴道炎、疥癣、湿疮 煎汤外洗15-30g;研末调敷适量 阴虚火旺者不宜;外用避免接触眼部
白鲜皮 苦,寒;归脾、胃、膀胱、大肠经 清热燥湿,祛风止毒 湿热疮疹、皮肤瘙痒、黄水疮、疥癣 煎汤内服6-10g;外用适量煎洗 脾胃虚寒者慎用
炉甘石 甘,平;归肝、脾经 收湿止痒,敛疮生肌 急性湿疹、渗出较多、皮肤瘙痒、溃疡不敛 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 炉甘石含氧化锌,避免内服;无渗出者不宜

应用举例:苦参配蛇床子、白鲜皮,煎水外洗,治疗湿热下注型阴囊湿疹,可增强清热燥湿止痒之力;地肤子配白茅根、苦参,煎汤外洗,适用于夏季湿热引起的皮肤瘙痒,能利湿散热、祛风止痒;炉甘石配冰片(少量),研细末外扑,用于急性湿疹渗出期,可收湿止痒、促进皮损干燥。

内服治痒中草药

内服中草药通过调节脏腑功能、祛除病根,适用于慢性、泛发性或反复发作的瘙痒,如慢性荨麻疹、老年性瘙痒症、血虚风燥型湿疹等,需根据辨证分型选药,常见类型及药物如下:

治庠的中草药

祛风止痒类(适用于风邪束表、风热客表)

  •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止痒,配防风、蝉蜕,治疗风热感冒引起的荨麻疹,瘙痒游走不定,煎服3-10g,不宜久煎。
  •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止痒,配荆芥、牛蒡子,治疗小儿风疹、皮肤瘙痒,能祛风透疹、缓解瘙痒,煎服3-6g。
  •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祛风散寒、燥湿止痒,配荆芥、防风,治疗风寒束表之皮肤瘙痒,可散寒除湿、缓解痒感,煎服3-10g。

清热燥湿止痒类(适用于湿热内蕴、下注肌肤)

  •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经,清肝胆湿热、泻火解毒,配黄芩、栀子,治疗肝经湿热下注之阴囊湿痒、带下黄臭,煎服3-6g,脾胃虚寒者忌用。
  • 黄连:苦寒,归心脾胃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配黄柏、苦参,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皮肤红肿渗液、瘙痒剧烈,煎服2-5g,过量易致腹泻。
  • 黄芩:苦寒,归肺胃胆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配黄连、栀子,治疗湿热并重之皮肤瘙痒,能清泻三焦湿热,煎服3-10g。

养血祛风止痒类(适用于血虚风燥、肌肤失养)

  •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止痒,配生地、赤芍,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老年瘙痒症,能养血以祛风、润燥以止痒,煎服6-12g,湿盛中满者忌用。
  •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配当归、白芍,治疗血虚有热之皮肤瘙痒,能滋阴养血、凉血除热,煎服10-15g,脾虚便溏者慎用。
  • 何首乌: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补益精血、祛风止痒,配当归、荆芥,治疗肝肾不足之瘙痒,能养血祛风、润肤止痒,制首乌煎服6-12g,生首乌润肠通便。

活血化瘀止痒类(适用于瘀血阻滞、久病入络)

  • 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祛瘀、养血安神,配赤芍、川芎,治疗瘀血阻络之慢性瘙痒,如结节性痒疹,能改善微循环、缓解痒感,煎服10-15g。
  •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配丹参、当归,治疗血热瘀滞之皮肤瘙痒,能凉血活血、祛瘀止痒,煎服6-12g。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草药治痒的作用机制多与抗炎、抗过敏、抑制免疫、调节微循环等相关:

  • 苦参: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能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如组胺、5-羟色胺),减轻皮肤充血、渗出,同时有抗真菌、抗滴虫作用,适用于湿疹、阴痒等。
  • 地肤子:含地肤子皂苷,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组胺释放,缓解瘙痒;此外有利尿、抗炎作用,适用于湿热型皮肤瘙痒。
  • 蛇床子:含蛇床子素,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同时抗炎、止痒,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适用于疥癣、阴囊湿疹。
  • 当归:含阿魏酸、挥发油,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皮肤修复;其多糖成分可调节免疫,减轻过敏反应,适用于血虚型瘙痒。

注意事项

  1. 辨证用药:痒有虚实寒热之分,风热者宜辛凉解表(如荆芥、蝉蜕),风寒者宜辛温散寒(如白芷、紫苏),湿热者宜清热燥湿(如苦参、黄连),血虚者宜养血祛风(如当归、生地),不可一概而论。
  2. 外用禁忌:皮肤破损、糜烂处慎用刺激性药物(如蛇床子、苦参),避免加重损伤;面部、黏膜部位用药需温和,忌用有毒之品(如斑蝥、雄黄)。
  3. 内服禁忌:苦寒药(如黄连、龙胆草)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慎用或配健脾药(如白术、茯苓);活血药(如丹参、赤芍)孕妇慎用,以免动胎。
  4. 饮食调理:服药期间忌辛辣、鱼腥、发物(如辣椒、海鲜、牛羊肉),避免饮酒,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瘙痒。

相关问答FAQs

Q1:治痒的中草药可以长期外用吗?
A1:不建议长期外用,部分中草药(如苦参、蛇床子)性偏寒燥,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皮肤干燥、脱屑,甚至引发接触性皮炎;含重金属或刺激性成分的外用制剂(如含雄黄、斑蝥的药物),长期使用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引起全身性毒性,一般急性瘙痒症状缓解后,应停用或改用温和的保湿剂,慢性瘙痒需结合内服调理,避免依赖外用药。

Q2:为什么有些中草药治痒时需要配伍使用?
A2:配伍是中医用药的核心原则,治痒时配伍可增强疗效、减轻毒性、兼顾病机,苦参配黄柏,两者均清热燥湿,苦偏杀虫,黄偏泻火,协同增强治疗湿热湿疹的效果;荆芥配防风,同为祛风药,荆芥偏透疹,防风偏胜湿,配伍后祛风止痒力更强,且无温燥之性;当归配生地,当归补血活血,生地滋阴凉血,治疗血虚风燥型瘙痒时,既养血以祛风,又凉血以防热,标本兼顾,合理的配伍可减少单味药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整体疗效。

治庠的中草药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药材诚实通如何保障中药价格真实可信?
« 上一篇 09-20
消肿排脓中草药有哪些?各自功效与适用症状是什么?
下一篇 » 09-2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