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麻痹中医治疗,辨证施治如何显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震颤麻痹在中医学中属于“颤证”“振掉”“痉证”等范畴,其病位主要在肝、肾、脾,与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年老体衰、肝肾阴虚,或情志失调、肝阳上亢,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导致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或痰热动风、瘀血阻络,而致筋脉拘急、肢体震颤,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结合针灸、推拿、中药外治等多种方法,旨在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缓解震颤症状,同时注重整体调理与生活调护,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震颤麻痹的中医治疗

中医对震颤麻痹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震颤麻痹的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肝主筋,藏血,其体阴而用阳,若肝血不足、肝阴亏虚,则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若肝阳上亢、阳化风动,则筋脉拘急,发为震颤,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筋脉失养;或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热互结,壅阻经络,引动肝风;久病入络,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也可加重震颤,常见病机包括:

  1. 肝肾阴虚:年老肾精亏虚,或久病耗伤肝肾之阴,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虚风内动,致肢体震颤、肌肉强直。
  2. 气血两虚: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或失血过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症见震颤日久、神疲乏力、面色苍白。
  3. 痰热动风: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郁而化热,痰热互结,引动肝风,致震颤剧烈、胸脘痞满、口苦口黏。
  4. 瘀血阻络:久病入络,或外伤致瘀,瘀血内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症见震颤日久、肢体僵硬、舌质紫暗。

中医辨证论治

震颤麻痹的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采用相应治法与方药,以下是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归纳:

证型 主要症状 治法 代表方药 常用药物
肝肾阴虚型 肢体震颤幅度较大,肌肉强直,动作迟缓,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滋补肝肾,育阴熄风 大定风珠(加减)或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白芍、生地、熟地、龟甲、鳖甲、山茱萸、枸杞子、杜仲
气血两虚型 震颤日久,幅度较小,神疲乏力,面色㿠白,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益气养血,熄风止颤 八珍汤(加减)或 归脾汤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天麻、钩藤、鸡血藤
痰热动风型 震颤剧烈,肌肉强直,胸脘痞满,口苦口黏,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清热化痰,熄风止颤 导痰汤(加减)或 黄连温胆汤 黄连、竹茹、半夏、陈皮、茯苓、枳实、天麻、钩藤、全蝎、地龙、石菖蒲
瘀血阻络型 震颤日久,肢体僵硬,疼痛固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活血化瘀,通络止颤 通窍活血汤(加减)或 身痛逐瘀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或人工)、地龙、全蝎、僵蚕、丹参、鸡血藤

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肝肾功能、疏通经络气血,可有效缓解震颤与强直,常用穴位及操作方法:

震颤麻痹的中医治疗

  • 体针:主穴取百会、风池、肝俞、肾俞、合谷、太冲;配穴:肝肾阴虚加太溪、三阴交,气血两虚加足三里、血海,痰热加丰隆、阴陵泉,瘀血加膈俞、血海,操作:百会平补平泻,风池、合谷、太冲用泻法,肝俞、肾俞、足三里用补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 头针:取顶颞前斜线(运动区)、顶旁1线(感觉区),沿头皮斜刺,快速捻转2-3分钟,留针30分钟,隔日1次。
  • 耳针:取肝、肾、脾、皮质下、神门、交感,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3-5天更换1次。

推拿按摩

推拿可舒筋活络、放松肌肉,改善肢体僵硬与震颤,常用手法:

  • 头部操作: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施于百会、风池、太阳穴,每次5-10分钟;五指拿法从前发际梳至后发际,反复3-5遍。
  • 肢体操作:按揉肩井、曲池、手三里、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每穴1-2分钟;用㨰法、拿法放松四肢肌肉,重点处理震颤部位,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中药外治

  • 穴位贴敷:取天麻、钩藤、全蝎、僵蚕等份研末,用蜂蜜调制成膏,贴敷于肝俞、肾俞、足三里等穴,每次4-6小时,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
  • 中药熏洗:用桑寄生、牛膝、伸筋草、透骨草、红花各30g,煎水熏洗患肢,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肢体僵硬、活动不便者。

生活调摄与情志护理

  1. 饮食调理:以健脾益肾、养血熄风为原则,多食枸杞、山药、黑芝麻、核桃、桑葚等滋阴补肾之品;气血两虚者可食红枣、桂圆、鸡肉、瘦肉等益气养血;痰热者宜食薏米、赤小豆、冬瓜等化痰利湿之品,忌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2. 运动指导:选择太极、八段锦、散步等舒缓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震颤加重;可练习“手指操”“握拳-伸指”等动作,改善肢体灵活性。
  3. 情志调护:震颤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需家人多关心疏导,鼓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恼怒、抑郁,必要时配合心理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

中医治疗震颤麻痹可改善症状、延缓进展、减少西药副作用(如长期服用左旋多巴导致的“剂末现象”或“异动症”),但需注意:

  • 急性期或症状严重者,可在西药(如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控制症状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治疗;
  • 稳定期以中医调理为主,逐步减少西药剂量,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擅自停药。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震颤麻痹能根治吗?
A1:目前震颤麻痹(帕金森病)尚无根治方法,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均以控制症状、延缓进展、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中医治疗通过辨证论治,可改善震颤、强直、运动迟缓等症状,减少西药依赖,延缓疾病进展,但需长期坚持治疗,并配合生活调护。

震颤麻痹的中医治疗

Q2:中医治疗震颤麻痹需要多长时间见效?
A2:中医治疗见效时间因人而异,与病情轻重、证型、病程长短及患者体质相关,一般轻症患者治疗2-4周后可自觉症状改善(如震颤减轻、肢体僵硬缓解),重症患者需3-6个月以上才能明显见效,建议患者坚持治疗1-3个疗程(每个疗程10-15天),同时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作香料的有多少种?常见中草药香料种类知多少?
« 上一篇 08-28
逐水的中草药有哪些?
下一篇 » 08-28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