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药材市场价格整体呈现“先扬后抑、分化明显”的走势,受新冠疫情、气候异常、种植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品种价格波动剧烈,市场供需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从年初疫情暴发期的恐慌性抢购,到年中后期的理性回归,中药材价格在震荡中逐步趋稳,不同品类、不同品质的药材价格差异进一步拉大。
疫情初期,抗疫相关中药材需求激增,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甘草等品种价格快速上涨,以连翘为例,2020年2月,市场统货价格从2019年底的80-90元/公斤飙升至150-180元/公斤,涨幅超80%,主要因疫情防治配方中“连翘翘心”用量大增,加上当时正值产新末期,库存偏紧,商家惜售推高价格,金银花同样受需求拉动,山东产区统货价格从120元/公斤涨至170元/公斤,优质货突破200元/公斤,但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3月起相关药材价格逐步回落,连翘至年底稳定在100-120元/公斤,较年初高点回落约30%。
常规大宗药材中,受气候减产影响,部分品种价格持续高位,2020年夏季,甘肃、云南等主产区遭遇干旱,当归减产约20%,市场当归头价格从60元/公斤涨至90元/公斤,涨幅50%;党参受同样影响,价格从50元/公斤升至75元/公斤,而白术因2019年价格较高,农户扩种积极性高,2020年产量增加,统货价格从50元/公斤跌至30元/公斤,跌幅达40%,呈现“价高量增、价跌量缩”的典型市场规律。
野生资源类药材因采挖受限,价格普遍上涨,重楼、野生三七、石斛等品种,因生长周期长、过度采挖导致资源枯竭,2020年重楼统货价格从800元/公斤升至1200元/公斤,野生三七120头货从1500元/公斤涨至2200元/公斤,稀缺性成为价格核心支撑,进口药材则受国际物流、汇率影响,如东南亚进口的龙血竭、檀香等,因海运成本增加,价格同比上涨15%-20%。
从全年来看,中药材价格分化明显:抗疫类、野生类、气候减产类品种价格先涨后稳或持续高位,而常规大宗、扩种类品种价格回落,市场对药材质量的要求也显著提升,“优质优价”特征凸显,无硫熏、农残达标的有机药材价格较普通药材高30%-50%。
以下是2020年部分中草药材价格变化对比表:
药材名称 | 2019年均价(元/公斤) | 2020年均价(元/公斤) | 涨跌幅(%) | 主要影响因素 |
---|---|---|---|---|
连翘 | 85 | 115 | +35.3 | 疫情需求激增、库存偏紧 |
金银花 | 135 | 165 | +22.2 | 抗疫配方需求、优质货紧俏 |
当归 | 70 | 95 | +35.7 | 主产区干旱减产 |
白术 | 50 | 30 | -40.0 | 农户扩种、供过于求 |
重楼 | 900 | 1300 | +44.4 | 野生资源枯竭、采挖受限 |
野生三七 | 1800 | 2500 | +38.9 | 资源稀缺、需求刚性 |
相关问答FAQs
Q1:2020年中药材价格大幅波动对市场有哪些影响?
A:2020年价格波动对市场影响显著:部分品种价格暴涨导致药农短期收益增加,如当归、党参种植户收入增长30%-50%,刺激了后续扩种积极性;价格剧烈波动增加了药企采购成本,部分中小药企因原料价格上涨利润压缩10%-20%,市场投机行为增多,如连翘、金银花等品种出现囤货炒作,加剧了价格震荡,后期随着监管加强,市场逐步回归理性,供需关系成为主导因素。
Q2:2020年后中药材价格走势如何?
A:2021年以来,中药材价格整体进入“结构调整期”:一是疫情相关品种需求回归常态,如连翘、板蓝根等价格较2020年高点回落20%-30%,维持稳定;二是大宗药材受种植面积调整影响,如白术因2020年价格低迷,2021年种植面积减少,价格回升至40元/公斤左右;三是野生资源类品种因保护政策趋严,价格仍有上涨空间,如重楼、石斛等预计年涨幅10%-15%;四是质量标准提升推动优质药材价格持续走高,道地药材、有机药材将成为市场主流,价格较普通药材保持30%以上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