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中药材作为中医药的物质基础,其产业涵盖种植、加工、研发、流通、文旅等多个领域,兼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下,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药材产业则是连接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从健康中国建设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健康意识提升,中药饮片、中成药、养生保健等产品需求持续增长,2023年全国中药工业营收已突破万亿元,中药材作为上游原料,其稳定供应与质量保障直接关系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从乡村振兴战略看,中药材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合在山区、丘陵等地区发展,能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甘肃定西、云南文山、安徽亳州等中药材主产区,通过发展道地药材种植,培育“一县一业”,带动数十万农户参与,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从生态保护看,中药材种植多为林下种植、轮作套种,既能利用闲置土地,又能改善土壤质量,如林下种植黄精、白芨等,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实现了“不砍树能致富”。

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中药材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7000万亩,产量达480万吨,占全球中药材贸易量的80%以上;形成亳州、安国、玉林、磐石等17个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超1500亿元;产业链不断延伸,中药配方颗粒、中药化妆品、中药饲料添加剂等新产品层出不穷,产业附加值显著提升。

但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质量参差不齐,散户种植占比约60%,标准化程度低,部分产区存在农残超标、硫熏加工等问题,影响药材品质;二是产业链条短,以初级农产品销售为主,精深加工占比不足30%,如黄芪、当归等药材多以原料形式外销,加工转化率低;三是品牌影响力弱,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出口以原料为主,均价仅为日本、韩国的1/5;四是科技支撑不足,优质品种培育滞后,智能化种植技术推广缓慢,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超30万人。

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强化科技赋能,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

育种创新是核心,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建设国家级中药材育种中心,聚焦道地药材(如人参、三七、枸杞等)开展提纯复壮与新品种研发,推广“企业+科研院所+基地”育种模式,培育高产、抗病、有效成分含量高的优良品种,云南白药集团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培育的“文山三七1号”,有效皂苷含量提升15%,产量提高20%。

智慧种植是关键,推广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建设“数字药园”,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温湿度、光照、病虫害,实现精准施肥、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AI病虫害识别等技术可减少人工成本30%以上,甘肃陇西试点“中药材种植大数据平台”,整合气象、土壤、市场数据,为农户提供种植决策支持,亩均增收800元。

质量追溯是保障,建立“从田间到药房”的全链条追溯体系,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种植、加工、流通各环节数据,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药材产地、农残检测报告、加工流程等信息,国家药监局已推动200余种中药材纳入追溯管理,市场抽检合格率从2018年的91%提升至2023年的98%。

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二)完善标准体系,推动产业标准化发展

构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三级标准体系,推动《中国药典》标准与国际接轨,重点制定道地药材种植规范(GAP)、加工炮制规范(GMP),浙江制定“浙八味”地方标准,明确浙贝母、白术等药材的种植环境、农残限量、检测方法,提升道地药材品质一致性。

推广标准化种植基地,鼓励企业通过GAP认证,对散户实行“统一品种、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的“四统一”管理模式,截至2023年,全国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基地达1200个,标准化种植面积占比提升至45%,带动药材质量显著提升。

(三)推动三产融合,拓展产业价值空间

“中药材+文旅”融合发展,依托中药材资源,打造药文化博物馆、康养基地、中药材观光园,开发“采药、制药、养生”体验项目,安徽亳州举办“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亿元;四川成都打造“中医药文化小镇”,结合中药材种植、中医理疗、药膳食疗,形成“医养游”一体化产业链。

“中药材+电商”拓宽销售渠道,培育中药材直播带货基地,推动“产地直供”模式,减少中间环节,2023年全国中药材网络零售额达350亿元,同比增长45%,云南普洱、四川阿坝等偏远地区的药农通过电商将药材销往全国,亩均增收1200元。

“中药材+健康食品”延伸产业链,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如枸杞原浆、山药粉、茯苓饼等,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宁夏枸杞深加工产品占比达40%,产值突破100亿元;河南焦作四大怀药(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加工产品涵盖保健品、饮料、化妆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

(四)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

培育区域公共品牌,整合道地药材资源,打造“陇药”“云药”“浙药”等省级品牌,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甘肃整合当归、黄芪、党参等道地药材,打造“陇药”品牌,通过国际展会推广,出口额从2018年的5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12亿美元。

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支持龙头企业打造自主品牌,鼓励企业通过国际认证(如美国FDA、欧盟EDQM),提升国际话语权,天津天士力集团“复方丹参滴丸”成为首个完成美国FDAⅢ期临床的中成药,年出口额超2亿美元;广东一方制药通过欧盟GMP认证,中药配方颗粒出口欧洲30余个国家。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解决中药材种植中散户多、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
A:可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标准化生产:一是企业自建或订单式合作基地,统一提供优质种苗、有机肥,制定标准化种植手册,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二是合作社整合散户土地,实行集中连片种植,统一采购农资、统一病虫害防治,降低生产成本;三是政府给予政策补贴,对通过GAP认证的基地每亩奖励500-1000元,对标准化种植户提供农业保险支持,降低种植风险,湖北宜昌夷陵区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对独活等药材实行标准化种植,带动3000余户农户参与,药材合格率从70%提升至95%,户均增收1.5万元。

Q2:中药材产业发展如何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
A:推广生态种植模式是关键:一是林下种植,在山区、林区种植黄精、白芨、重楼等耐阴药材,既利用林下空间,又减少水土流失,如湖南怀化林下种植黄精面积达50万亩,亩产效益达3000元以上;二是轮作套种,如玉米与丹参套种、水稻与泽泻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三是生态修复,在矿区、退化土地上种植固土能力强的中药材(如黄芪、沙棘),改善土壤质量,内蒙古赤峰市在沙地种植甘草,既防风固沙,又实现亩均收入2000元,形成“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亳州药通网药材价格表包含哪些药材最新行情?
« 上一篇 09-20
破伤风中草药治疗有效吗?效果与安全性如何?
下一篇 » 09-2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