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逆血虚是中医临床中常见的证候组合,指机体气机升降失常,逆而上冲,同时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二者常相互影响,气逆可耗伤气血,血虚则气无所依附,进而加重气机紊乱,其治疗需标本兼顾,以平降逆气为标,补益气血为本,调和气机与血运的关系,恢复脏腑功能正常。
病因病机
气逆血虚的形成多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久病体虚等因素相关,情志不畅(如长期愤怒、焦虑)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灼伤阴血,同时肝气上逆,引发气逆血虚;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成不足,加之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可致中焦气逆兼血虚;久病或失血过多(如月经过多、外伤出血)直接耗伤气血,气虚则无力统摄血液,血虚则脉络失养,气机失于固摄而上逆;过度劳累耗伤脾气,气血生化乏源,或安逸少动致气机郁滞,日久气逆血虚。
病机核心为“气机逆乱”与“血虚失养”并存,涉及肝、脾、肺、肾等脏腑,其中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气司呼吸,肾藏精生血,四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逆血虚。
临床表现
气逆血虚的症状兼具气逆与血虚的特征,且因病变脏腑不同而有所差异:
- 气逆表现:咳嗽气喘(肺气上逆)、呃逆嗳气(胃气上逆)、头痛眩晕(肝阳上逆)、胸胁胀痛(肝气郁逆)、烦躁易怒(气火上冲),严重者可见昏厥。
- 血虚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弱或弦细。
- 兼夹症状:气短乏力(气虚)、口干咽燥(血虚虚热)、胁肋隐痛(肝血不足)、纳差便溏(脾虚气血生化不足)等。
辨证分型与治疗
根据气逆与血虚的主次、病位差异,临床常分为以下证型,治疗需结合平逆与养血,兼顾脏腑功能:
证型 | 主要症状 | 舌脉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 |
---|---|---|---|---|---|
肝郁气逆兼血虚 | 头痛眩晕,烦躁易怒,胸胁胀痛,呃逆频作,面色萎黄,月经量少 | 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 疏肝解郁,平逆养血 | 逍遥散加减 |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旋覆花、代赭石、酸枣仁、甘草 |
脾胃气逆兼血虚 | 呃逆嗳气,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气短乏力,面色苍白,头晕心悸 | 舌淡苔白,脉弱 | 健脾和胃,降逆养血 |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 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生姜、大枣、当归、阿胶 |
肺气上逆兼血虚 | 咳嗽气喘,痰少而黏,胸闷气短,声音低弱,手足心热,口干咽燥 | 舌淡红少苔,脉细数 | 宣肺降逆,滋阴养血 | 百合固金汤加减 | 百合、生地、熟地、玄参、贝母、桔梗、麦冬、阿胶、白芍、甘草 |
气虚血脱兼气逆 | 大出血后(如崩漏、产后),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头晕目眩 | 舌淡苔白,脉微欲绝 | 益气固脱,摄血平逆 | 独参汤合参附汤加减 | 人参、附子、干姜、黄芪、阿胶、三七、代赭石、甘草 |
治疗方法
(一)中药治疗
以辨证分型为基础,灵活配伍平逆药与养血药,平逆药需根据病位选择:肝逆用旋覆花、代赭石、川楝子;胃逆用半夏、生姜、丁香;肺逆用桑白皮、枇杷叶、前胡,养血药以当归、白芍、熟地、阿胶、龙眼肉为主,兼气虚者配黄芪、党参,兼阴虚者加麦冬、五味子。
(二)针灸治疗
- 体针:主穴选百会(平肝潜阳)、气海(补气摄血)、血海(养血调经)、足三里(健脾益气),配穴:肝逆加太冲、行间;胃逆加内关、中脘;肺逆加尺泽、列缺;血虚加三阴交、膈俞,针刺手法:实证(如肝郁气逆)用泻法,虚证(如血虚)用补法,气虚血脱用艾灸。
- 耳穴:取肝、脾、心、肾、皮质下、交感,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调节气机,养血安神。
(三)推拿与导引
- 推拿:按揉中脘、气海、关元穴各2分钟,摩腹5分钟(顺时针为补),点按太冲、足三里各1分钟,以健脾和胃、平肝降逆。
- 导引:练习“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或“太极拳”中的“云手”,通过肢体舒展调节气机,促进气血运行。
(四)食疗调理
- 山药红枣粥:山药30g、红枣15g、粳米100g、莲子10g,煮粥食用,健脾益气养血,适用于脾胃气逆兼血虚。
-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5g、生姜20g、羊肉200g,炖煮后加少许盐,温中散寒、养血和血,适用于血虚寒凝兼气逆。
- 桂圆枸杞茶:桂圆10g、枸杞15g、红枣5枚,泡水代茶,养血安神,适用于血虚心悸、气逆烦躁。
调护要点
- 情志调畅:避免愤怒、焦虑,保持心情舒畅,防止肝气郁结加重气逆。
- 饮食有节:忌生冷、辛辣、油腻之品,少食多餐,保护脾胃气血生化之源。
- 起居有常: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气血恢复。
- 适度运动:选择散步、太极等温和运动,促进气血运行,避免剧烈运动耗气伤血。
相关问答FAQs
Q1:气逆血虚与单纯气逆或单纯血虚有何区别?
A:单纯气逆以气机上冲症状为主(如呃逆、咳嗽、头痛),无明显血虚表现;单纯血虚以血虚症状为主(面色萎黄、心悸失眠),气机紊乱不显著,而气逆血虚是两者并存,既有气逆的“实象”(如烦躁、胀痛),又有血虚的“虚象”(如乏力、头晕),治疗需兼顾平逆与养血,不可单纯攻伐或纯补,否则加重病情。
Q2:气逆血虚患者可以服用阿胶吗?有哪些注意事项?
A:阿胶是养血佳品,适用于血虚明显者,但需注意:① 若兼有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应配伍健脾药(如白术、茯苓)或减量,以免滋腻碍胃;② 若气逆兼有痰湿(如痰多苔腻),需先化痰湿,再养血,否则加重气滞;③ 急性出血期(如大咯血、崩漏)需配合止血药(如三七、仙鹤草),单用阿胶力量不足;④ 阴虚火旺者可配伍麦冬、生地,增强滋阴效果;脾胃虚寒者宜用阿胶珠(蛤粉炒制),减少滋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