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药材种植领域,部分品种因盲目跟风种植、市场供需失衡、成本攀升与价格倒挂、需求萎缩等多重因素叠加,长期处于“投入高、产出低、滞销风险大”的效益困境,成为种植户眼中的“负担药材”,这些药材的效益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农户收入,也反映出中药材产业盲目扩张、缺乏科学规划的结构性矛盾。
盲目种植引发供过于求,价格“断崖式”下跌
中药材市场具有明显的“价格—面积”滞后效应:某一品种价格高涨时,种植户蜂拥而上,导致产能快速扩张;而产能释放后,市场供过于求,价格随即暴跌,形成“价涨—扩种—价跌—弃种”的恶性循环,以白术为例,2018年因市场库存薄弱,价格一度飙升至40元/公斤,吸引山东、河北等地农户大规模扩种,2019年全国种植面积同比激增50%,2020年新货集中上市,市场库存饱和,价格断崖式跌至15元/公斤,部分种植户每亩亏损近千元,甚至出现挖毁药田改种其他作物的现象,类似情况在丹参、板蓝根等大宗药材中反复上演:2020年疫情期间,板蓝根因“抗病毒”概念被炒作,价格从8元/公斤涨至30元/公斤,2021年种植面积扩大3倍,最终价格跌至6元/公斤,种植户亩均亏损超1500元,这种缺乏市场预见的盲目种植,是导致药材效益差的首要原因。
种植成本攀升与价格倒挂,亩效益“入不敷出”
近年来,中药材种植的人工、土地、农资成本持续上涨,而部分药材价格却因供过于求长期低迷,形成“成本高企、价格低迷”的倒挂局面,以黄芪为例,其种植需精细整地、施肥、除草及采收,人工成本占比高达60%,2023年,黄芪种植总成本约1800元/亩(含种苗费300元/亩、肥料400元/亩、人工800元/亩、土地租金300元/亩),亩产鲜品400-500公斤(折干品约120-150公斤),若市场价格仅4元/公斤,亩产值不足600元,扣除成本后每亩亏损1200元以上,再如半夏,作为喜阴药材,需搭建遮阳网,人工除草和采挖耗时费力,2023年种植成本达2500元/亩,亩产干品仅150公斤左右,若市场价格跌至10元/公斤,亩产值仅1500元,亏损超千元,成本与价格的严重倒挂,使这类药材沦为“种得越多,亏得越多”的“赔钱货”。
市场需求萎缩与替代品冲击,药材“滞销积压”
部分传统药材因临床用药减少、替代品出现或消费习惯改变,市场需求持续萎缩,导致即使产量稳定,也面临“有价无市”或“低价滞销”的困境,以柴胡为例,作为常用解表药,过去年需求量约1.5万吨,但因药效温和、起效较慢,在感冒药配方中逐渐被连翘、金银花等高效替代品取代,2023年市场需求量降至不足8000吨,供过于求下,柴胡价格从2018年的65元/公斤跌至2023年的35元/公斤,且收购商压价现象普遍,种植户不得不低价抛售,滞销率高达30%,部分药材因加工工艺落后或品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现代中药企业对“绿色、有机、标准化”的要求,导致收购门槛提高,如当归,传统种植中为防虫害使用硫磺熏蒸,虽能延长保质期,但农残超标不符合《中国药典》2020版标准,2023年合格品价格约30元/公斤,不合格品仅能以8元/公斤的价格流向食品加工市场,种植户为回笼资金被迫低价出售,效益大打折扣。
政策与气候双重影响,种植“风险难控”
中药材种植受政策调控和自然气候影响显著,部分品种因政策限制或气候异常,种植风险陡增,效益稳定性极差,环保政策趋严限制了部分药材的种植空间,如重楼、白及等珍稀药材,传统依赖林下种植,但“禁止毁林种植”政策实施后,人工种植需搭建遮阳棚,成本增加50%,2023年重楼种植成本达5000元/亩,亩产干品仅50公斤,虽价格高达150元/公斤,但因技术门槛高(需控温、保湿,死亡率约20%),实际亩效益不足5000元,风险远高于普通作物,气候异常导致减产或品质下降,进而影响价格,2021年河南、安徽等地暴雨,导致地黄减产30%,但因全国其他产区丰收,总产量未明显下降,地黄价格不涨反跌,从45元/公斤跌至28元/公斤,局部地区因运输受阻甚至出现鲜货腐烂滞销,种植户“丰产不丰收”。
典型效益差药材种植成本与收益对比(单位:元/亩)
药材名称 | 种植总成本 | 市场价格(元/公斤) | 亩产量(公斤) | 亩产值 | 滞销风险 | 效益评价 |
---|---|---|---|---|---|---|
白术 | 1600 | 15 | 120 | 1800 | 高 | 微利 |
丹参 | 1400 | 8 | 300 | 2400 | 中 | 盈利 |
黄芪 | 1800 | 4 | 150 | 600 | 高 | 亏损 |
柴胡 | 1200 | 35 | 80 | 2800 | 高 | 微利 |
半夏 | 2500 | 10 | 150 | 1500 | 中 | 严重亏损 |
效益最差的药材多为盲目扩种、成本高企、需求萎缩或风险较高的品种,其背后是中药材产业“小散乱”的种植结构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深层次矛盾,避免陷入“效益差”陷阱,需种植户强化市场意识,科学规划种植品种;产业层面需建立完善的信息预警机制,推动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提升药材品质与市场竞争力,才能实现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问答FAQs
问:为什么有些药材去年价格很高,今年就效益差了?
答:这种现象主要由“价格滞后效应”导致,某一品种因减产或库存减少价格高涨时,会刺激大量种植户跟风扩种,导致次年或次年后的产量远超市场需求,供过于求引发价格暴跌,种植成本(如人工、农资)的刚性上涨,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形成“价跌利亏”的局面,例如白术、板蓝根等品种,历史上多次出现“一年高价、一年低价”的周期性波动。
问:种植效益差的药材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一是多为短期炒作品种,缺乏稳定市场需求;二是种植门槛低,易被散户跟风扩种(如丹参、黄芪);三是成本结构中人工占比高,机械化程度低(如半夏、当归);四是受政策或气候影响大,风险难控(如重楼、地黄);五是品质标准不统一,易因质量问题被市场淘汰(如农残超标的药材),种植户在选择品种时,需重点关注这些特征,避免盲目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