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湿的中药材有哪些?各自功效、适用人群及选购方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不仅运化水谷精微以生气血,更运化水液以调节体内水湿代谢,若脾虚运化无力,水湿停聚体内,则形成“湿邪”,表现为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身体困重、舌苔白腻等症状,健脾化湿是中医治疗脾虚湿盛的核心法则,通过选用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湿、渗湿等功效的中药材,恢复脾的运化功能,消除体内湿邪,从而改善因脾虚湿盛导致的一系列健康问题,以下详细介绍常用的健脾化湿中药材及其应用。

健脾化湿的中药材

常用健脾化湿中药材详解

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茯苓性平和,既能利水渗湿,又可健脾补中,为健脾化湿之要药,用于脾虚湿盛导致的水肿、尿少、痰饮眩悸(如痰饮停聚于胃脘,导致心下痞满、呕吐清水)、泄泻(如脾虚湿阻导致的五更泄、大便溏薄)等;还可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通过健脾宁心改善神志不安。
用量用法:9-15g,可煎汤、入丸散,亦可煮粥或磨粉冲服。
注意事项:虚寒精滑者(小便频数、遗精滑精)不宜单用。

白术

性味归经:甘、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应用:白术以健脾燥湿见长,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适用于脾虚湿困导致的食少、腹胀、倦怠乏力、便溏(如慢性肠炎、消化不良),常配伍人参、茯苓(如四君子汤);还可用于脾虚水肿(如慢性肾炎水肿)、痰饮内停(如梅尼埃综合征),通过燥湿利水消痰;脾虚气弱导致的自汗(白天不因活动而汗出)、胎动不安(如先兆流产),也可用白术健脾固安胎。
用量用法:6-12g,炒用(土炒、麸炒)可增强健脾止泻之功。
注意事项:燥湿助热,阴虚内热(口干舌红、手足心热)、津液亏耗(便秘)者慎用。

山药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应用:山药性平不燥,既能补脾益气,又能滋养脾阴,为平补脾、肺、肾三经的良药,适用于脾虚食少、体倦便溏(如慢性腹泻、小儿疳积),常配伍莲子、白扁豆(如参苓白术散);肺虚喘咳(如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肾虚遗精带下(如男性遗精、女性白带过多),也可通过补益脾肾而改善;还可用于糖尿病(消渴症)气阴两虚者,生津止渴。
用量用法:15-30g,生用滋阴,炒用健脾。
注意事项:湿盛中满(腹胀满、苔厚腻)、有积滞者不宜单独使用,以免壅滞气机。

薏苡仁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应用:薏苡仁渗湿而不峻利,健脾而不滋腻,能上清肺热、中健脾、下利水湿,用于脾虚湿盛导致的水肿、脚气(下肢水肿、麻木)、小便不利,常配伍茯苓、白术;湿痹拘挛(如风湿性关节炎,肢体关节重着、疼痛),通过利湿通痹缓解;还可用于肺痈(肺脓肿)、肠痈(阑尾炎)的辅助治疗,配伍芦根、冬瓜仁等以排脓解毒;现代常用于扁平疣、皮肤赘生物,取其解毒散结之功。
用量用法:9-30g,生用偏利水渗湿,炒用偏健脾止泻。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薏苡仁有兴奋子宫作用);便秘者不宜大量使用。

健脾化湿的中药材

陈皮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肺经。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陈皮以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核心,其气芳香,能行能散,既可调畅脾胃气机,又能化解湿浊痰饮,用于脾胃气滞导致的脘腹胀满、嗳气恶心、食少吐泻,常配伍苍术、厚朴(如平胃散);湿痰寒痰(如咳嗽痰多、色白质稀、舌苔白腻),通过燥湿化痰止咳,配伍半夏、茯苓(如二陈汤);还可用于脾虚湿困导致的恶心呕吐,行气和胃以降逆。
用量用法:3-10g,煎汤或入丸散,陈久者效佳。
注意事项:阴虚燥咳(干咳无痰、口干咽燥)、实热壅滞(舌红苔黄、便秘)者慎用。

苍术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应用:苍术燥湿力强,善于运脾除湿,为治疗湿阻中焦的要药,用于湿阻脾胃导致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舌苔白腻厚,常配伍厚朴、陈皮(如平胃散);风寒湿痹(如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冷痛、重着),通过燥湿散寒止痛;还可用于夜盲症、眼目昏涩,取其“升发阳气、明目”之功,配伍猪肝、石斛等。
用量用法:3-9g,炒用可缓和燥烈之性。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不宜使用;辛温香燥,易耗阴液,不宜久服。

甘草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应用:甘草甘缓性平,既能补益脾气,又能调和药性,在健脾化湿方中常作为“佐使药”,用于脾气虚弱导致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常配伍人参、白术(如四君子汤);还可缓解脾胃虚寒、脘腹挛急疼痛(如胃痉挛),配伍桂枝、芍药(如小建中汤);能缓和苍术、陈皮等燥湿药的烈性,保护脾胃。
用量用法:3-10g,生用偏清热解毒,蜜炙用偏补中缓急。
注意事项:湿盛中满(腹胀、水肿)、水肿者不宜使用(甘草有水钠潴留作用);大剂量久服可导致浮肿、高血压。

白扁豆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应用:白扁豆健脾化湿而不燥,能补能消,为治疗脾虚湿泄、暑湿吐泻的良药,用于脾虚湿盛导致的泄泻(如慢性肠炎、夏季腹泻)、带下(如脾虚湿注带下,白带量多、清稀),常配伍山药、白术;暑湿导致的呕吐、泄泻(如夏季贪凉饮冷导致的急性胃肠炎),通过和中消暑化湿,配伍香薷、厚朴;还可用于脾虚食少、小儿疳积,健脾开胃。
用量用法:9-15g,生用解毒,炒用健脾;不宜久煮(以免破坏有效成分)。
注意事项:患寒热病者不宜食用;性微温,实热积滞者慎用。

健脾化湿的中药材

健脾化湿中药材应用简表

名称 性味归经 功效 主要应用 常用用量(g)
茯苓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水肿、尿少、痰饮、泄泻、心悸失眠 9-15
白术 甘、苦,温;归脾、胃经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 脾虚食少、腹胀泄泻、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6-12
山药 甘,平;归脾、肺、肾经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 脾虚便溏、肺虚喘咳、肾虚遗精、消渴 15-30
薏苡仁 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 水肿、脚气、湿痹、肺痈、肠痈、扁平疣 9-30
陈皮 辛、苦,温;归脾、肺经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脘腹胀满、嗳气恶心、湿痰咳嗽 3-10
苍术 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湿阻中焦、脘腹胀满、风寒湿痹、夜盲 3-9
甘草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益气,调和诸药 脾气虚弱、脘腹挛急、调和药性 3-10
白扁豆 甘,微温;归脾、胃经 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脾虚泄泻、带下、暑湿吐泻 9-15

健脾化湿的应用原则

健脾化湿需根据“脾虚”与“湿盛”的轻重程度灵活配伍:若以脾虚为主(如乏力、食少),以健脾为主(如人参、白术),辅以化湿(如茯苓、陈皮);若以湿盛为主(如腹胀、苔腻),以化湿为主(如苍术、薏苡仁),辅以健脾(如白术、山药),湿邪常与气滞(腹胀)、寒(怕冷)、热(口苦)等并存,需配伍行气(如陈皮)、温里(如干姜)、清热(如黄连)等药物,标本兼顾。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哪些人群适合使用健脾化湿中药材?
解答:适合脾虚湿盛的人群,常见表现为:食欲不振、饭后腹胀、大便溏薄不成形、身体困重乏力、舌苔白腻或厚腻、舌边有齿痕(脾虚的典型舌象)、面色萎黄或浮肿、女性带下量多清稀等,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如贪食生冷油腻、暴饮暴食)、久坐少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如地下室工作)的人群,也容易出现脾虚湿盛,可适当使用健脾化湿药材调理,但需注意,湿热内蕴(如舌苔黄腻、口干口苦、大便黏滞、小便黄赤)者不宜单独使用健脾化湿药,需配合清热燥湿药(如黄连、黄芩)以清热祛湿。

问题2:健脾化湿中药材可以长期服用吗?
解答: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健脾化湿药材多具温燥(如白术、苍术)或渗利(如茯苓、薏苡仁)之性,长期服用可能损伤正气:白术、苍术燥湿易耗伤阴液,导致口干、便秘;茯苓、薏苡仁利湿易耗伤脾气,导致乏力、气短,是否需要长期服用及服用时长,需根据体质、病情及中医师辨证指导,一般建议“中病即止”(症状缓解后停用),或采用“间断服用+饮食调理”的方式,同时配合健脾饮食(如山药小米粥、南瓜、红枣)和适度运动(如散步、八段锦),以巩固疗效,避免药物依赖或不良反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草能胆是真实中草药吗?其功效与名称由来是什么?
« 上一篇 09-21
辽宁中药材市场具体位置在哪里?
下一篇 » 09-2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