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腹地,地处汾河下游,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以褐土、潮土为主,土层深厚、肥力适中,非常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襄汾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传统种植优势,中药材种植产业实现了从零星分散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跨越,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
襄汾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便有农户零星种植黄芪、黄芩等传统品种,但真正形成规模始于21世纪初,尤其是2018年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县委、县政府将中药材种植列为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方向,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引导、市场对接等举措,激发了农户种植积极性,据统计,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从2018年的3.2万亩增长至2023年的8.5万亩,年均增长率达21.5%,种植品种也从最初的3-5种扩展到如今的20余种,形成了以道地药材为主、特色药种为辅的多元化种植格局。
从种植品种结构来看,襄汾县中药材种植以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的道地品种为主导,黄芪种植面积达3.2万亩,占总面积的37.6%,主要分布在南贾镇、陶寺乡等汾河沿岸区域,所产黄芪根条粗壮、有效成分含量高,畅销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全国大型药材市场;黄芩种植面积2.5万亩,占比29.4%,集中在新城镇、邓庄镇等乡镇,因气候干燥、光照充足,黄芩苷含量普遍高于药典标准,成为提取黄芩苷原料的优质选择;柴胡种植面积1.8万亩,占比21.2%,以硬柴胡为主,适应性强,耐旱耐寒,在丘陵山区广泛种植;党参、板蓝根、丹参等特色品种合计种植面积1万亩,占比11.8%,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种植。
从区域布局来看,襄汾县已形成“一核两带三区”的产业空间格局。“一核”即以县城为中心的加工流通核,涵盖中药材初加工、仓储物流、电商服务等环节;“两带”为汾河沿岸中药材产业带,重点发展黄芪、黄芩等大宗药材,以及沿山丘陵柴胡、党参等耐旱药材产业带;“三区”分别为南贾-陶寺道地药材示范区、新城-邓庄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和古城镇-景村特色药材种植区,各区域结合土壤、气候特点,差异化推进品种布局,避免了同质化竞争。
为保障种植面积稳步增长和产业提质增效,襄汾县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在政策支持方面,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对连片种植50亩以上的农户给予每亩500-800元补贴,并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累计发放中药材种植贷款超2亿元,在技术服务方面,与山西农业大学、省中医药研究院建立合作,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12个,面积达1.5万亩,在市场对接方面,培育中药材专业合作社86家、家庭农场120家,与北京同仁堂、山西振东药业等20家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同时依托“互联网+”,搭建电商平台,年线上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
尽管襄汾县中药材种植产业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品种结构仍需优化,黄芪、黄芩等大宗品种占比过高,市场波动时易受价格影响;二是产业链条较短,以原料销售为主,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三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部分种植区灌溉条件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规模化发展,襄汾县计划通过推广“药粮间作”“林下种植”等模式,挖掘土地潜力,力争2025年种植面积突破12万亩;同时规划建设中药材产业园,引进饮片加工、提取物生产等深加工项目,推动产业向全链条升级,打造“襄汾道地药材”区域品牌,让中药材种植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相关问答FAQs
问:襄汾县中药材种植的主要优势有哪些?
答:襄汾县中药材种植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自然条件优越,地处汾河下游,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二是种植历史悠久,农户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种植经验,近年来通过标准化技术推广,种植技术日趋成熟;三是政策支持有力,县委、县政府将中药材列为重点产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问:襄汾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增长对当地农民增收有何具体影响?
答:中药材种植面积的扩大显著带动了农民增收,以2023年为例,全县中药材总产值达4.2亿元,亩均产值约5000元,远高于传统粮食作物,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1.2万余户农户参与种植,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其中500余户脱贫户通过种植中药材实现稳定脱贫,产业还带动了采摘、加工、运输等环节就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