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黄疸中草药图,图中草药有哪些?如何有效去黄疸?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黄疸是中医临床常见病症,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特征,多因湿热蕴结、寒湿阻滞或瘀血阻滞胆道所致,中草药治疗黄疸注重辨证论治,通过清热利湿、温化寒湿、活血化瘀等方法,促进胆汁排泄,消退黄疸,以下结合中草药的形态特征(文字描述“图”示),介绍常用去黄疸中草药及其应用。

去黄疸中草药图

辨证论治与中草药选择

湿热黄疸(阳黄)

多因湿热蕴结肝胆,胆汁外溢所致,表现为黄色鲜明、口苦、腹胀、尿黄赤,常用清热利湿、疏肝退黄的中草药。

  • 茵陈: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的干燥幼苗,幼苗多卷曲成团,茎细小,直径0.1-0.2cm,表面灰绿色或黄棕色;叶片二至三回羽状分裂,裂片线形或细线形,灰绿色,气清香,味微苦,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功专清热利湿、退黄,为治疗黄疸的要药,常配栀子、大黄(如茵陈蒿汤)。

  • 栀子: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果实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4-2cm,直径1-1.5cm,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顶端有残存萼片,基部有果柄痕,气微,味微酸而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能清热泻火、利湿退黄,常与茵陈配伍增强退黄效果。

  • 黄柏: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等,厚3-6mm,外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平坦或具纵裂纹,有的可见皮孔残痕;内表面暗黄色或黄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味极苦,性寒,归肾、膀胱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下焦湿热黄疸。

    去黄疸中草药图

寒湿黄疸(阴黄)

多因寒湿困脾,胆汁外溢所致,表现为黄色晦暗、脘腹胀闷、畏寒、便溏,常用温化寒湿、健脾退黄的中草药。

  • 白术: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呈不规则拳状团块,长3-13cm,直径1.5-7cm,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须根痕、四段或纵皱纹,上部有残留茎基或芽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黄色点状油室散在,气清香,味甘、微辛,性温,归脾、胃经,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常配干姜、附子(如茵陈术附汤)治疗寒湿黄疸。

  • 干姜: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呈扁平不规则块状,具指状分枝,长4-18cm,厚1-3cm,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呈点状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适用于寒湿阻滞中焦的黄疸。

瘀血黄疸

多因瘀血阻滞胆道,胆汁外溢所致,表现为黄色晦暗、胁下刺痛、面色黧黑,常用活血化瘀、疏肝退黄的中草药。

去黄疸中草药图

  • 郁金:姜科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干燥块根,呈卵圆形、长圆形或纺锤形,长1.5-3cm,直径1-1.5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纵纹和横向突起的维管束,质坚实,断面灰棕色或灰黑色,角质样,内皮层环纹明显,气微香,味微苦辛,性寒,归肝、心、肺经,能活血止痛、行气解郁、退黄,常配丹参、赤芍治疗瘀血黄疸。

常用去黄疸中草药简表

草药名称 性味归经 功效 形态特征描述(“图”示) 用法用量(g)
茵陈 微寒,归脾、胃、肝、胆 清热利湿,退黄 幼苗卷曲,茎细小,叶片二至三回羽状分裂,灰绿色,气清香 10-30
栀子 寒,归心、肺、三焦 清热泻火,利湿退黄 果实卵圆形,表面红棕色,具6条翅状纵棱,顶端有残存萼片 6-10
黄柏 寒,归肾、膀胱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树皮呈板片状,外表面黄棕色,内表面暗黄色,断面纤维性 3-10
白术 温,归脾、胃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根茎呈拳状团块,表面灰黄色,具瘤状突起,断面黄白色 6-12
干姜 热,归脾、胃、肾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不规则块状,表面灰黄色,具纵皱纹,断面灰白色,味辛辣 3-9
郁金 寒,归肝、心、肺 活血止痛,行气退黄 块根卵圆形,表面灰褐色,具纵皱纹,断面灰棕色,角质样 6-12

注意事项

  1. 辨证用药:黄疸需分清湿热、寒湿、瘀血,湿热黄疸用茵陈、栀子等寒凉药,寒湿黄疸用白术、干姜等温燥药,瘀血黄疸用郁金、丹参等活血药,避免辨证错误加重病情。
  2. 配伍禁忌:茵陈配栀子、大黄(茵陈蒿汤)增强清热退黄;寒湿黄疸配白术、干姜(茵陈术附汤)温化寒湿;瘀血黄疸配丹参、赤芍增强活血化瘀。
  3. 煎煮方法:茵陈宜后下(有效成分挥发油易散失),栀子、黄柏宜久煎(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干姜宜先煎(温中散寒作用增强)。
  4.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者慎用栀子、黄柏等寒凉药;阴虚血燥者慎用干姜、白术等温燥药;孕妇慎用活血化瘀药(如郁金)。

相关问答FAQs

Q1:湿热型黄疸患者如何选择中草药?
A1:湿热型黄疸表现为黄色鲜明、口苦、腹胀、尿黄赤,首选清热利湿退黄的中草药,核心药物为茵陈(10-30g),配伍栀子(6-10g)清热泻火,大黄(3-6g,后下)通腑泄热,组成经典方剂茵陈蒿汤,若湿重于热,可加茯苓(10-15g)、泽泻(10-15g)健脾利湿;若热重于湿,可加黄连(3-6g)、黄芩(6-10g)清热燥湿。

Q2:使用去黄疸中草药时需要注意什么?
A2:首先需辨证论治,明确黄疸类型(湿热、寒湿、瘀血),避免盲目用药,寒湿黄疸误用茵陈、栀子等寒凉药,可能加重腹胀、畏寒等症状,其次注意煎煮方法:茵陈后下(避免挥发油损失),大黄后下(保留泻下作用),干姜先煎(增强温中效果),最后需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尤其肝肾功能不全者、孕妇及儿童,需调整剂量和配伍,避免不良反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野生黄精价格为何持续走高?当前市场真实价位是多少?
« 上一篇 09-21
中草药大全中的冷毒草,究竟有何独特功效与使用禁忌?
下一篇 » 09-2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