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胎安胎是中医妇产科学的重要领域,针对妊娠期出现的胎漏、胎动不安等症状,中草药通过辨证论治,调节母体气血、阴阳平衡,为胚胎发育提供良好环境,中医认为“胎孕之固,赖气血以养,冲任以系”,故保胎安胎多从补益气血、固肾安胎、清热养阴等立法,以下就常用中草药的分类、功效、配伍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阐述。
常用保胎安胎中草药及功效
根据药物功效,保胎安胎中草药可分为补气养血类、清热安胎类、固肾安胎类、止血安胎类及理气安胎类,各类药物协同作用,共奏安胎之效。
(一)补气养血类
气血是胎孕的物质基础,气血两虚易致胎元不固,常用药物如下:
-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为“补气之长”,可增强脾气以生血,固摄胎元,常配伍白术、党参,治气虚胎动不安,症见阴道少量下血、色淡、神疲乏力。
-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生津养血,药性平和,不燥不腻,适用于脾肺气虚之胎漏,常与黄芪、茯苓同用以增强健脾安胎之力。
-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血家圣药”,血虚兼瘀者尤为适宜,但需注意用量,过量可能活血动胎,常配伍白芍、熟地以增强养血安胎之效。
- 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与当归配伍(即“当归芍药散”),可养血调肝,缓解妊娠腹痛,对肝血不足、筋脉失养之胎动不安有良效。
(二)清热安胎类
血热扰动胎元,或外感热邪,需清热凉血以安胎,代表药物为:
- 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被誉为“安胎圣药”,尤其适用于妊娠期肝郁化火或湿热内蕴所致的胎漏、胎动不安,常与白术配伍(“芩术散”),清热而不伤胎。
- 苎麻根:甘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止血安胎,性寒而不凝滞,止血而不留瘀,对血热胎漏、胎动不安效果显著,可单用煎服,或配伍生地、阿胶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功。
- 桑叶:甘苦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对于妊娠期感受风热或肝阳上亢所致的胎动不安,可配伍菊花、黄芩以疏风清热、平肝安胎。
(三)固肾安胎类
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肾气亏虚则胎元不固,固肾安胎是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的根本大法,常用药物包括:
- 杜仲:甘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可固肾养胎,适用于肾虚腰酸、胎动下坠,常与续断、桑寄生配伍,如“杜仲丸”。
- 续断:苦辛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强筋骨,续折伤,安胎,能固冲任、养胎元,对肾虚胎漏、胎动不安及妊娠期跌仆闪挫所致的腹痛下血有较好疗效,常与杜仲、菟丝子同用。
- 菟丝子:辛甘平,归肝、肾、脾经,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为平补阴阳之品,既可补肾阳,又可益肾阴,适用于肾虚不固之胎漏、胎动不安,常与桑寄生、阿胶配伍以增强固肾安胎之力。
- 桑寄生:苦甘平,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能养血而固冲任,常用于肾虚兼血虚之胎动不安,与杜仲、续断合用,共奏补肾安胎之效。
(四)止血安胎类
妊娠期阴道下血,需止血以安胎,但需注意“止血勿忘化瘀”,避免留瘀之弊:
- 阿胶:甘平,归肺、肝、肾经,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为血肉有情之品,适用于血虚血热之胎漏下血,常与艾叶、地黄配伍,如“胶艾汤”,止血养血安胎。
- 艾叶:辛苦温,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适用于虚寒性胎漏、胎动不安,常与阿胶、桑寄生同用以温经养血安胎,但需注意用量,避免温燥动胎。
(五)理气安胎类
妊娠期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可致胎动不安,需理气安胎,常用药物为:
- 砂仁:辛温,归脾、胃、肾经,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其气芳香,能行气和中,适用于妊娠气滞所致的胎动不安、脘腹胀满,可配伍白术、苏梗以理气安胎。
- 苏梗:辛甘微温,归肺、脾经,理气宽中,安胎,止痛,善于疏肝理气,缓解妊娠期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胎动不安,常与砂仁、黄芩配伍,理气而不伤胎。
辨证配伍与代表方剂
保胎安胎需根据辨证结果组方,常见证型及配伍如下表所示: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组合 |
---|---|---|---|---|
气血两虚型 | 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红,质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细滑 | 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 八珍汤加减 | 党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杜仲、桑寄生、阿胶 |
血热型 | 妊娠期阴道下血,色深红或鲜红,心烦少寐,口干咽燥,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 清热凉血,养血安胎 | 保阴煎加减 | 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苎麻根 |
肾虚型 | 妊娠期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伴阴道少量下血,色暗淡,头晕耳鸣,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滑 | 补肾益气,固冲安胎 | 寿胎丸加减 | 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党参、白术 |
血瘀型 | 妊娠期跌仆闪挫后腹痛,或有少量阴道下血,色暗红,舌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滑或涩 | 活血化瘀,补肾安胎 | 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 桂枝、茯苓、赤芍、丹皮、桃仁、菟丝子、桑寄生、续断 |
肝郁气滞型 | 妊娠期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嗳气叹息,胎动不安,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 疝肝理气,安胎 | 逍遥散加味 | 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薄荷、煨姜、砂仁、苏梗 |
使用注意事项
- 辨证论治是核心:胎动不安有虚实寒热之分,需通过四诊合参明确证型,虚证补虚,实证祛邪,不可一味温补或寒凉,如实热证误用温补药会助热动胎,虚寒证误用清热药会损伤阳气。
- 中病即止,避免久服:中草药偏性较强,症状缓解后应及时停药或调整用量,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或胎元,尤其如黄芪、党参等补气药,过量易导致气滞腹胀。
- 饮食起居配合:保胎期间应避免劳累、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刺激、生冷寒凉之品,如辣椒、螃蟹、薏米等。
- 禁忌情况及时就医:若出现胚胎停育、葡萄胎、生殖道感染、严重内科疾病(如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单纯中药保胎效果不佳,需结合现代医学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相关问答FAQs
Q1:哪些情况需要用中药保胎?
A:中医认为妊娠期出现阴道少量下血(胎漏)、腰酸腹痛或下坠感(胎动不安),且经B超检查提示胎心搏动正常、胚胎发育符合孕周,排除胎元异常(如空孕囊、胎心消失)等器质性病变时,可在辨证后使用中药保胎,常见于气血两虚、肾虚、血热等证型,通过补益气血、清热凉血、固肾安胎等方法改善症状,若出血量增多、腹痛加剧或伴有组织物排出,需立即就医,排除难免流产、不全流产等情况。
Q2:保胎安胎的中草药有没有副作用?
A:任何药物都有偏性,保胎安胎中草药若辨证准确、配伍合理,通常副作用较小;但若不对证(如虚证用寒凉药,实证用补益药)或长期过量服用,可能损伤脾胃或胎元,黄芪过量可能导致气滞腹胀、胸闷;黄芩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便溏;当归、川芎等活血药过量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保胎安胎的中草药必须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避免自行盲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