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芥茛子的功效、适用人群及使用注意事项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芥茛子,又名“天名精实”“鹤虱子”,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干燥成熟果实,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中具有杀虫消积功效的代表性药材之一,其药用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历代医籍中均有记载,因其对多种肠道寄生虫具有显著杀灭作用,在民间应用广泛。

中草药芥茛子

来源与植物形态

芥茛子原植物天名精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密生短柔毛,叶互生,下部叶片宽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具不规则锯齿或全缘;上部叶片渐小,近无柄,头状花序多数,沿茎枝腋生或顶生,花黄色;总苞钟形,苞片3-4层,外层较短,密被短柔毛,瘦果长3-3.5mm,圆柱形,表面黑褐色,具细纵纹,顶端有短喙,无冠毛,成熟后果实易脱落,即为药用芥茛子,其主产于我国河南、陕西、江苏、安徽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果枝,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即可入药。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芥茛子性平,味苦、辛,有小毒;归脾、胃经,其核心功效为杀虫消积,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寄生虫病及小儿疳积,具体而言:

中草药芥茛子

  • 杀虫:对蛔虫、绦虫、钩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有麻痹或杀灭作用,尤其适用于蛔虫症引起的腹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等,常与槟榔、使君子、苦楝皮等配伍,以增强驱虫效果;若用于绦虫病,可配伍槟榔、南瓜子,提高驱虫成功率。
  • 消疳:小儿疳积多因虫积或饮食不节导致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症见形体消瘦、肚腹膨胀、厌食、毛发稀疏等,芥茛子既能杀虫消积,又能健运脾胃,常与胡黄连、神曲、麦芽等同用,如《证治准绳》中的“肥儿丸”即含芥茛子(以“鹤虱”代称),共奏杀虫消疳、健脾和胃之效。

用法用量与使用禁忌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因有小毒,多炮制后使用,传统方法为清炒或麸炒,以降低毒性并增强疗效,单用驱虫时,可研末吞服,每次1.5-3g,空腹服用效果更佳。
  • 使用禁忌:芥茛子有小毒,过量服用易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故需严格控制剂量;孕妇、体质虚弱者及脾胃虚寒者禁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不适。

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芥茛子主要含挥发油(天名精内酯、天名精酮)、脂肪酸、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成分,天名精内酯类成分对猪蛔虫、蚯蚓有显著麻痹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虫体能量代谢或神经传导有关;挥发油还具有抗炎、抗菌、调节肠道功能等作用,临床报道显示,芥茛子单用或配伍治疗蛔虫病、绦虫病的有效率可达80%以上,且对儿童蛲虫病引起的肛门瘙痒也有缓解作用,但需注意,现代临床已较少单用芥茛子,多根据寄生虫种类辨证配伍,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芥茛子基本信息表

项目
别名 天名精实、鹤虱子、北鹤虱
来源 菊科植物天名精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 性平,味苦、辛;归脾、胃经
功效 杀虫消积
主治 蛔虫病、绦虫病、钩虫病、蛲虫病;小儿疳积、腹胀、厌食
用法用量 煎汤3-9g;入丸散;研末吞服1.5-3g
炮制方法 清炒、麸炒
使用禁忌 孕妇、体虚者、脾胃虚寒者禁用;过量易致胃肠道反应;忌生冷油腻食物

相关问答FAQs

Q1:芥茛子与“南鹤虱”是同一种药材吗?
A1:不是,芥茛子又称“北鹤虱”,为菊科天名精的果实;而“南鹤虱”为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的干燥成熟果实,两者来源不同,功效虽均有杀虫作用,但南鹤虱性味辛、苦、平,归脾、胃、肺经,除杀虫外,还兼能行气止痛,临床用于脘腹胀痛、虫积腹痛等,二者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不可混淆。

中草药芥茛子

Q2:服用芥茛子驱虫后,出现腹痛、腹泻怎么办?
A2:若服用芥茛子后出现轻度腹痛、腹泻,可能是药物对肠道的刺激或虫体活动所致,可暂停服药,饮用温红糖水缓解;若症状严重(如剧烈腹痛、呕吐、腹泻不止)或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用药史,必要时进行对症治疗,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盲目用药。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什么药材外形与生姜相似?揭秘相似药材的名称与特征
« 上一篇 09-21
中国最好的中药材评选标准是什么?具体有哪些品种?
下一篇 » 09-2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