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卜,又名卜芥、野芋头、大叶万年青等,为天南星科海芋属植物卜芥的干燥根茎或全草,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中草药材之一,其药性辛、苦,寒;有毒,归肺、肝经,具有消肿解毒、祛痰散结、杀虫止痒之功效,在民间常用于治疗痈疮肿毒、蛇虫咬伤、湿疹疥癣等症,外用效果尤为显著。
从植物学特征来看,节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1-2米,根茎粗壮,圆柱形,表面棕褐色,具环状节痕,断面浅黄色,密布维管束;叶大型,草质,盾状着生,卵状三角形,叶端渐尖,基部稍凹,叶面深绿色,叶背淡绿色,叶脉在背面明显凸起;肉穗花序腋生,花序梗粗壮,佛焰苞舟形,黄绿色或绿白色,浆果密集,熟时红色,多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的山谷、沟边、林下阴湿处,喜温暖湿润环境,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
在传统医学应用中,节卜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外用上,其味辛能散,性寒能清,善解热毒、消痈肿,为外科疮疡肿毒之要药,如《岭南采药录》记载:“卜芥,能去积毒,敷疮,治蛇伤。”临床常用于治疗疔疮初起、红肿热痛、无名肿毒等症,可取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药内服兼治,节卜对毒蛇咬伤也有较好疗效,可单独捣烂取汁外涂,或配伍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品,内服外用并施,以缓解蛇毒症状。
节卜在皮肤科疾病中应用广泛,因其性寒,能清利湿热,杀虫止痒,对湿疹、疥癣、皮炎等瘙痒性皮肤病有较好效果,可用节卜煎水外洗,或与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等配伍,增强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之效,对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节卜也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鲜品捣烂外敷患处,能快速缓解局部肿痛。
需要注意的是,节卜全株有毒,主要成分为草酸钙针晶、皂苷及生物碱等,误服或使用不当可引起中毒,表现为口腔、咽喉灼烧感,舌肿胀,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可致窒息、呼吸麻痹,临床应用时需严格遵循炮制规范,外用宜鲜品捣烂,内服必须经专业炮制(如生姜制、甘草制),并严格控制剂量,一般内服煎汤用量为3-6g,不宜久服,孕妇、体弱者及过敏体质者禁用,皮肤破损处慎用,以免刺激创面,若不慎中毒,应立即催吐、洗胃,并送医救治。
以下为节卜临床应用配伍简表:
治疗方向 | 配伍方法 | 功效主治 |
---|---|---|
痈疮肿毒 | 鲜品捣烂,加适量蜂蜜调敷患处 |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
毒蛇咬伤 | 鲜根茎捣汁外涂,配半边莲煎服 | 解蛇毒,凉血消肿 |
湿疹、疥癣 | 煎水外洗,配苦参、地肤子 | 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
跌打损伤 | 鲜品捣烂,加白酒调敷患处 |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节卜有毒吗?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解答:节卜全株有毒,主要含草酸钙针晶、皂苷等成分,误服可引起口腔灼烧、肿胀、流涎、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反应,严重者可致呼吸困难甚至死亡,使用时需注意:①外用宜选择鲜品捣烂,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②内服必须经专业炮制(如生姜、甘草制),且需严格控制剂量(一般不超过6g),煎服时间宜长;③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体弱者禁用;④用药期间忌食辛辣、鱼腥等发物;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催吐、洗胃,及时就医。
问题2:节卜和芋头有什么区别?可以食用吗?
解答:节卜(卜芥)与芋头虽同属天南星科,但为不同属植物,且用途完全不同,节卜为海芋属,块茎及全株有毒,仅作药用;芋头为芋属,块茎经处理后可食用,富含淀粉、蛋白质及维生素,为常见粮食作物,两者形态上,节叶片大而盾状,叶脉背面凸起明显,佛焰苞黄绿色;芋头叶片宽大,叶面绿色,叶背紫晕,佛焰苞绿白色,节卜不可食用,尤其野生卜芥与芋头幼苗形态相似,需仔细鉴别,切勿误食芋头混淆,以免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