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刺的中草药叫什么?附图识别与名称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4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带刺的中草药在自然界中并不少见,这些植物的刺既是其自我保护的武器,也常与药用价值相关联,从传统中医药理论来看,带刺的植物往往被认为具有“攻坚破结、祛风通络”等功效,其刺的结构可能含有特定的活性成分,以下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带刺中草药,包括其形态特征、药用价值及注意事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类特殊药用植物。

带刺的中草药叫什么图

蔷薇科带刺中草药

蔷薇科植物中带刺的种类较多,其刺多为皮刺或刺毛,与枝干、果实相连,常见代表有金樱子、野蔷薇、山楂等。

金樱子

金樱子为蔷薇科金樱子属植物,其显著特征是枝条密被细直皮刺,有时混生腺毛,叶片对生,小叶3-7枚,边缘有锐锯齿,果实呈梨形或倒卵形,表面密被刺毛,成熟时红褐色,内含密集瘦果,药用部位为成熟果实,味酸、甘、涩,性平,归肾、膀胱、大肠经,具有固精缩尿、涩肠止泻的功效,常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久痢等症,现代研究显示,金樱子富含鞣质、有机酸及维生素C,具有抗菌、抗氧化、调节免疫等作用,使用时需注意,因其涩肠,实热泻痢者忌服。

野蔷薇

野蔷薇的枝条上有直皮刺和腺毛,小叶5-9枚,边缘有齿,花多呈粉红色或白色,果实为球形小蔷薇果,红褐色,密生刺毛,药用部位主要为根及花,根称“蔷薇根”,味苦、涩,性寒,清热解毒、活血止血,用于疮痈肿毒、吐血、衄血;花称“蔷薇花”,可清暑和胃、止血,用于暑热胸闷、吐血,其刺毛可能含有一定的抗炎成分,但直接使用时需避免刺伤皮肤。

山楂

山楂的枝条有尖锐直刺,叶片三角状卵形,边缘有3-5裂,花白色,果实近球形,深红色,有浅色斑点,药用部位为成熟果实,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能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楂含山楂酸、黄酮类成分,可促进消化、调节血脂,其刺较硬,采摘时需注意防护。

豆科带刺中草药

豆科植物多具托叶刺或枝刺,代表有皂角、蒺藜等,其刺常与药用部位紧密相关。

皂角

皂角为豆科皂荚属植物,枝干粗壮,有分枝的刺刺,刺红褐色,常呈“之”字形,叶片为偶数羽状复叶,总状花序,荚果肥厚,直或微弯,黑褐色,被白色蜡质粉,药用部位为棘刺(皂角刺)或不荚果(大皂角),皂角味辛、咸,性温,归肺、肝、大肠经,皂角刺能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大皂角能祛痰开窍、散结消肿,用于中风口噤、癫痫、喉痹痰阻,其刺尖锐,入药时需炮制(切段、炒制)以降低刺激性。

蒺藜

蒺藜为蒺藜科蒺藜属植物,茎平卧,全株被柔毛,叶对生,偶数羽状复叶,小叶6-14对,果实为“分果”,由5个果瓣组成,每个果瓣有2个硬刺,刺常水平分叉,故名“蒺藜”,药用部位为成熟果实,味辛、苦,性平,归肝、肺经,能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其分果刺尖锐,易扎伤人,采收时需戴手套,入药时需炒制去刺。

带刺的中草药叫什么图

五加科带刺中草药

五加科植物多具皮刺或刺毛,代表有刺五加、三七等,以根及根茎入药,具有补益功效。

刺五加

刺五加为五加科五加属植物,茎密生细长皮刺,刺常反曲,叶掌状复叶,小叶5枚,边缘有锐锯齿,伞形花序,果实球形,紫黑色,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味辛、微苦,性温,归脾、肾、心经,能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用于脾肺气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现代研究认为,刺五加含刺五加苷,具有抗疲劳、抗衰老、调节神经等作用,其刺细软,但密集,采摘时需注意防护。

三七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根茎短,茎直立,无毛,掌状复叶,小叶3-7枚,边缘有细锯齿,花黄绿色,果实浆果状,熟时红色,虽茎无刺,但其根茎(“芦头”)常有横生的瘤状突起,部分品种叶柄基部有细刺,故常被视为“带刺”药材,药用部位为根,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能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三七“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新”,是活血化瘀要药,其“刺”为次要特征,主要药用价值在根部。

芸香科带刺中草药

芸香科植物多具锐刺或钩刺,代表有花椒、两面针等,其挥发油及生物碱具有药用活性。

花椒

花椒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枝干有尖锐皮刺,叶轴有窄翅,小叶5-11枚,叶缘有细齿,聚伞状圆锥花序,果实球形,红色或紫红色,表面有瘤状腺点,药用部位为成熟果皮(花椒)及种子(椒目),花椒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能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外治湿疹;椒目味苦、辛,性寒,能行水平喘、利水消肿,用于痰饮喘咳、水肿,其辛辣味来自挥发油(如柠檬烯),具有抑菌、驱虫作用,刺尖锐,采摘时需小心。

两面针

两面针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枝、叶轴、叶柄均具钩刺,叶片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叶面中脉两侧常有透明油点,故名“两面针”,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味苦、辛,性平,归肝、胃经,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胃痛、牙痛、神经性疼痛,现代研究发现,两面针含两面针碱、生物碱等,具有抗炎、镇痛、局部麻醉作用,但其有毒,需严格控制用量,孕妇忌服。

其他科带刺中草药

除上述科属外,还有多种带刺中草药,如桑科穿破石、茜草科钩藤、仙人掌科仙人掌等。

带刺的中草药叫什么图

穿破石

穿破石为桑科柘属植物,枝红褐色,具皮刺,叶片卵形或椭圆形,全缘或3裂,聚伞花序,果实肉质,橙红色,药用部位为根,味淡、微苦,性凉,归肝、胃经,能祛风通络、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其根坚韧,能“穿破”岩石,故得名,刺较小,但密集。

钩藤

钩藤为茜草科钩藤属植物,茎枝呈方柱形,有细纵纹,钩状向下弯曲的皮刺(对生或单生),叶片椭圆形,头状花序,果实蒴果,椭圆形,药用部位为带钩的茎枝,味甘、性凉,归肝、心包经,能平肝息风、清热平肝,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惊痫抽搐,其钩刺是采收关键,需保留钩状部分以保证药效,现代研究认为,钩藤碱具有降血压、镇静作用。

仙人掌

仙人掌为仙人掌科仙人掌属植物,肉质茎扁平或圆柱形,散生瘤体,瘤体上具刺丛,刺针黄色、褐色或黑色,花辐射对称,药用部位为肉质茎,味苦、性寒,归肺、胃、大肠经,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健胃止泻、润肺止咳,用于胃痛、痢疾、咳嗽、烫伤、痈肿疮疡,其刺含多种生物碱,直接使用时需拔除,避免刺伤皮肤,外用可捣敷内服需煎煮。

常见带刺中草药特征及功效归纳表

中草药名称 科属 刺的特征 药用部位 主要功效 注意事项
金樱子 蔷薇科 枝条密被细直皮刺 成熟果实 固精缩尿、涩肠止泻 实热泻痢者忌服
皂角 豆科 枝有分枝的硬刺,红褐色 棘刺或荚果 祛痰开窍、消肿排脓 需炮制降低刺激性
蒺藜 蒺藜科 果实具分叉硬刺 成熟果实 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 采收时防刺伤,炒制去刺
刺五加 五加科 茎密生细长反曲皮刺 根及根茎 益气健脾、补肾安神 无明显禁忌,适量使用
花椒 芸香科 枝干有尖锐皮刺 果皮及种子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辛辣,阴虚火旺者慎用
两面针 芸香科 枝、叶柄具钩刺 根及根茎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 有毒,孕妇忌服,控制用量
钩藤 茜草科 茎枝有向下弯曲的钩状刺 带钩茎枝 平肝息风、清热平肝 不宜久煎,以免降低药效

带刺的中草药种类繁多,其刺的形态(皮刺、钩刺、分叉刺等)与药用部位(根、茎、果实、花)紧密相关,传统认为这类植物多具有“攻坚破结、祛风通络”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则发现,其刺或植物体中含有的生物碱、黄酮、挥发油等成分,是抗炎、镇痛、抗菌、调节药效的物质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带刺中草药多具刺激性或毒性(如两面针、皂角刺),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医嘱,规范炮制和用量,避免不良反应,采摘时需做好防护,防止刺伤皮肤。

相关问答FAQs

Q1:带刺的中草药是否刺越多药效越好?
A1:并非如此,带刺中草药的药效主要取决于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如生物碱、黄酮、皂苷等),而非刺的数量或密度,刺五加的茎刺较细密,但药效核心在于根及根茎中的刺五加苷;而钩藤的钩刺虽少,却是其平肝息风功效的关键部位(含钩藤碱),部分带刺植物(如山楂)的刺与药用部位关联不大,药效主要来自果实,评价药效需以成分分析及临床应用为准,不能单纯以刺的多少判断。

Q2:带刺中草药的刺可以直接入药吗?
A2:需根据具体品种而定,部分带刺中草药的刺是药用部位,如皂角刺(皂角的棘刺)、钩藤(带钩的茎枝),需经炮制(切段、炒制等)后入药,发挥消肿排脓、平肝息风等功效,而多数植物的刺并非主要药用部分,如金樱子的刺、蒺藜的分果刺,采收时需去除或仅保留果实、根等部位,仙人掌的刺虽含生物碱,但直接使用易刺伤皮肤,需拔除后取肉质茎入药,是否以刺入药需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研究,不可盲目使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禽用增肥中草药配方增肥效果究竟如何?
« 上一篇 08-28
老中医治疗肺痨处方
下一篇 » 08-28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