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母草,又名益母草、坤草、茺蔚,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的干燥地上部分,是我国传统妇科常用中药,因善调妇人诸疾,尤善治疗月经病,故有“月母草”之称,夏季花开时采割,晒干,切段入药,其名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医籍多有记载,被誉为“妇科第一要药”。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月母草性辛、苦,微寒;归肝、心包经,其核心功效为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临床应用广泛,尤擅调理女性月经相关疾病,具体而言:
- 活血调经: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等症,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滞,恢复子宫正常功能;
- 利尿消肿:用于水肿尿少、急性肾炎水肿,可增加尿量,促进水钠排泄;
- 清热解毒:对外疮痈肿、皮肤湿疹、乳痈(乳腺炎)等热毒病症有较好疗效,内服外用皆可。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月母草的药效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现代药理研究已分离出多种活性物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成分及作用如下表所示:
化学成分类别 | 主要成分示例 | 药理作用 |
---|---|---|
生物碱 | 益母草碱、水苏碱 | 兴奋子宫平滑肌,增强收缩力(对产后子宫复旧尤为显著);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压,扩张外周血管。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芹菜素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炎,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如TNF-α、IL-6);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微循环。 |
挥发油 | 柠檬烯、芳樟醇 | 抗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
有机酸及多糖 | 益母草酸、多糖 | 调节免疫,增强机体抵抗力;利尿,促进水钠排泄;辅助降血糖。 |
临床应用与配伍举例
月母草在妇科疾病治疗中应用尤为突出,同时兼顾内科、外科等多系统病症,常根据病情配伍其他药物增强疗效。
妇科疾病
- 月经不调、痛经:气血瘀滞者,配伍当归、川芎、赤芍,以“桃红四物汤”加减,增强活血调经之力;寒凝血瘀者,加肉桂、吴茱萸温经散寒;气血虚弱者,配党参、黄芪、熟地黄,兼顾补气养血。
- 产后恶露不尽、腹痛:单用月母草30g煎服,或配伍当归、桃仁、炮姜,以“生化汤”加减,活血化瘀、止痛止血。
- 胎死腹中:古籍记载用月母草配伍川芎、牛膝,增强活血下胎之效,现代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心血管疾病
- 高血压:月母草提取物能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可配伍钩藤、夏枯草、决明子平肝潜阳,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 冠心病心绞痛:配伍丹参、葛根、红花,改善心肌供血,缓解胸痛、胸闷症状。
水肿性疾病
- 急慢性肾炎水肿:配伍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水;若兼有热象,加车前子、木通清热利尿。
外科与皮肤科疾病
- 疮疡肿毒、乳痈: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煎服内服,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 湿疹、阴痒:煎水外洗,配伍苦参、蛇床子、黄柏,增强燥湿止痒之效。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鲜品可用30-6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益母草膏、益母草颗粒等制剂需按说明书服用。
- 使用注意:
- 孕妇禁用:月母草活血作用较强,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
- 阴虚血少者慎用:性微寒,易伤阴血,表现为月经量少、色淡、手足心热者不宜;
- 脾胃虚寒者慎服:易引起腹泻,若需使用,可配伍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 不宜过量长期服用:可能导致乏力、头晕等不适,建议在医师指导下疗程用药。
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
月母草的应用可追溯至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其“主瘾疹痒,可作浴汤”,《本草纲目》则详述其“活血破血,调经解毒”之功,现代研究不仅明确了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机制,还开发了益母草注射液(用于产后子宫复旧不良)、益母草颗粒(用于月经不调)等制剂,拓展了临床应用范围,其抗氧化、抗衰老、调节免疫等作用也逐渐受到关注,为老年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的调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问答FAQs
月母草和益母草是同一种药吗?
答:是的,“月母草”是益母草的别称之一,二者为同一种植物(Leonurus japonicus),来源、性味、功效完全相同,只是名称不同,临床上可通用,部分地区因“月母草”更侧重其调经功效,故以此名代称,但药材基源一致。
月母草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月母草性微寒,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食欲不振等;且其活血作用较强,若用于调理月经,应在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和病情确定疗程(一般3-6个月),孕妇及月经量过多者禁用,以免加重出血或引发其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