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元枝,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是临床常用的解表药,别名桂枝、桂枝尖,以枝条细嫩、色红棕、香气浓者为佳,其应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医家对其功效多有发挥,至今仍是中医方剂中不可或缺的药物之一。
基源与性状
元枝来源于肉桂的干燥嫩枝,肉桂为常绿乔木,高可达12米,树皮灰褐色,幼枝四棱形,被灰色柔毛,元枝呈圆柱形,长30-70厘米,直径0.3-1厘米,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细纵纹及横向皮孔,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薄,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气香特异,味甜、微辛,以枝条细嫩、色红棕、香气浓者为佳;枝条粗老、色暗淡者质次。
性味归经
元枝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辛能发散,甘能缓急,温通经脉,故其兼具发散与温通之效,既能解肌发表以散风寒,又能温通血脉以调营卫,还能助阳化气以利水湿。
功效与应用
-
解表散寒:元枝辛温发散,主入肺经,能透达营卫,发汗解肌以散风寒,适用于风寒感冒,若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常与麻黄、杏仁等同用,如《伤寒论》麻黄汤;若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则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如桂枝汤,以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
温通经脉:元枝温通之性,能促进气血运行,畅通瘀滞经脉,适用于寒凝血滞诸痛,如风寒湿痹,肩背疼痛、关节屈伸不利,常与附子、生姜、甘草同用,如桂枝附子汤;若瘀血痛经、闭经,可与桃仁、红花、当归同用,增强活血化瘀之力;若胸痹心痛,心阳不振,瘀血阻络,则与瓜蒌、薤白、丹参同用,温阳通痹、活血止痛。
-
助阳化气:元枝能温助阳气,推动气化,适用于阳虚水停或痰饮内停,如心阳不足,心悸、胸闷、畏寒肢冷,与甘草、人参同用,如桂枝甘草汤,温通心阳;若脾阳不足,痰饮内停,胸胁胀满、心悸眩晕,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若膀胱气化不利,水肿、小便不利,与茯苓、白术、泽泻同用,如五苓散,助阳化气利水。
-
平降冲逆:元枝能温通心阳,平降冲气,适用于下焦寒气上逆之奔豚气,症见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常与茯苓、白芍、生姜同用,如桂枝加桂汤,以温阳散寒、平降冲逆。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元枝主要含挥发油(占1%-2%),其中桂皮醛(cinnamaldehyde)为主要成分(占70%-90%),还含桂皮酸、乙酸桂皮酯、香豆素类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元枝具有多重作用:
- 解热镇痛抗炎:挥发油能通过扩张皮肤血管、促进发汗而解热;桂皮醛能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缓解疼痛和炎症反应;
- 改善循环:能扩张冠状动脉、脑动脉,增加血流量,改善心肌和脑部血液循环;
- 抗菌抗病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流感病毒等有抑制作用;
- 调节免疫: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平衡;
- 利尿:通过助阳化气,增加尿量,促进水液代谢。
使用注意
- 禁忌人群:表虚自汗(因体虚不固而自汗)、温热病(高热、口渴、舌红苔黄)、阴虚火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者忌用,以免助热伤阴或加重汗出;
- 配伍禁忌:不宜与赤石脂、禹余粮同用(“十八反”),以免降低药效;
- 用量用法: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汤熏洗;
- 特殊人群:孕妇慎用,因其有通血脉之效;阴虚血燥者不宜长期大量使用。
元枝临床应用简表
功效 | 主治 | 常用配伍 | 代表方剂 |
---|---|---|---|
解表散寒 | 风寒感冒(表实/表虚) | 麻黄、杏仁(表实);白芍、生姜(表虚) | 麻黄汤、桂枝汤 |
温通经脉 | 寒凝血滞痛(痹痛、痛经) | 附子、桃仁、红花 | 桂枝附子汤、桃红四物汤 |
助阳化气 | 阳虚水肿、痰饮 | 茯苓、白术、泽泻 | 五苓散、苓桂术甘汤 |
平降冲逆 | 奔豚气 | 茯苓、白芍、生姜 | 桂枝加桂汤 |
相关问答FAQs
Q1:元枝(桂枝)和桂皮(肉桂)有什么区别?
A:元枝(桂枝)是肉桂的干燥嫩枝,桂皮(肉桂)是肉桂的干燥树皮,二者性味均辛温,但功效侧重不同:桂枝偏于“走表”,长于解表散寒、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适用于感冒、痹痛、心悸等;桂皮偏于“走里”,长于温中散寒、补火助阳、引火归元,适用于脾胃虚寒、肾阳不足、虚阳上浮等,简单说,桂枝解表通脉,桂皮温里补阳,不可混用。
Q2:元枝可以长期服用吗?
A:不建议长期服用,元枝性辛温,长期使用易耗伤阴液,导致口干、咽痛、便秘、舌红少苔等阴虚火旺症状,若需长期调理(如阳虚体质),应在医师指导下配伍滋阴药(如麦冬、玄参、白芍等),并定期调整用药剂量和配伍,避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