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白蒺藜有何功效?其应用场景与使用禁忌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白蒺藜,又名蒺藜子、硬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应用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药性辛、苦,微温;归肝经,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之功效,临床常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等症,兼具药用与保健价值。

中草药白蒺藜

从植物形态看,蒺藜一年生草本,茎由基部分枝,全株被灰白色柔毛;叶对生,偶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3-8对,矩圆形;花小,黄色,花瓣5枚;果实为分果果瓣,卵形,坚硬,表面具5条明显的隆起棱线,棱线上有对称的刺状硬刺,形似“有刺之龟”,故古人称其“蒺藜”,果实成熟后采收,晒干,除去果刺,生用或炒用,炒后药性较缓和,辛散之性减弱。

白蒺藜的药效物质基础复杂,现代研究表明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挥发油及多糖等,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如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等,具有抗氧化、抗炎、保护心血管等作用;皂苷类以蒺藜皂苷为主,可增强免疫力、改善性功能、延缓衰老;生物碱类成分如哈尔碱,具有调节神经、镇痛的作用;挥发油则含柠檬烯、萜烯类等,可发挥抑菌、解痉效果,这些成分协同作用,构成了白蒺藜“平肝、疏肝、活肝”的核心药理特性。

在临床应用中,白蒺藜的配伍灵活多样,若治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常与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同用,如《中医内科学》中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以增强平肝潜阳之效;若治肝气郁结之胸胁胀痛、乳闭乳痈,则配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解郁、活血通络,如逍遥散化裁;若风热上攻或肝经风热所致目赤多泪、翳膜遮睛,常与菊花、决明子、青葙子同用,疏风散热、明目退翳;对于风疹瘙痒、白癜风等皮肤疾病,外用可配地肤子、蛇床子煎汤洗患处,内服则常防风、荆芥、蝉蜕祛风止痒,现代临床还发现,白蒺藜在改善心脑血管循环、调节血脂、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等方面具有一定潜力,其提取物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和化妆品中。

中草药白蒺藜

关于用法用量,白蒺藜内服常用量为6-10g,煎汤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使用时需注意,因其性辛散走窜,血虚气弱及阴虚阳亢者慎用,孕妇忌用,以免耗气伤阴或动胎,白蒺�表面有硬刺,入药前需除去,以免刺激咽喉或损伤消化道黏膜。

成分类别 主要化合物 药理作用
黄酮类 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山柰酚-3-O-葡萄糖苷等 抗氧化、抗炎、保护血管内皮、降低血脂
皂苷类 蒺藜皂苷Ⅰ-Ⅹ,原薯蓣皂苷、薯蓣皂苷 增强免疫力、改善性功能、延缓衰老、调节内分泌
生物碱类 哈尔碱、哈尔敏、蒺藜碱等 镇痛、调节中枢神经、抗心肌缺血
挥发油 柠檬烯(占40%以上)、萜烯类、醛类 抑菌、解痉、促进消化
氨基酸及多糖 含17种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8种),多糖 调节免疫、抗肿瘤、抗氧化

相关问答FAQs

Q1:白蒺藜与沙苑子均为带刺的种子类中药,两者有何区别?
A:白蒺藜与沙苑子虽外观相似,但来源、性味及功效差异显著,白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实,性辛、苦,微温,归肝经,功善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适用于肝阳上亢、肝气郁结及风疹瘙痒等实证;沙苑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种子,性甘,温,归肝、肾经,长于温补肝肾、固精缩尿、明目,主治肝肾亏虚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尿频、目暗不明等虚证,简言之,白蒺藜“疏泄通络”,沙苑子“滋补固涩”,一攻一补,需辨证选用。

Q2:长期服用白蒺藜会有副作用吗?哪些人群不宜使用?
A:白蒺藜药性偏辛散,短期常规用量使用安全性较高,但长期服用可能耗气伤阴,导致口干、便秘、头晕等不适,以下人群需慎用或禁用:①孕妇:其活血作用可能增加流产风险;②阴虚阳亢者:症见头晕目胀、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服用后可能加重“火旺”症状;③血虚气弱者:常见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白蒺藜辛散易耗伤气血;④胃溃疡患者:其刺激性成分可能加重胃黏膜损伤,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避免长期大剂量服用。

中草药白蒺藜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药中那些药材最贵
« 上一篇 09-23
药材夏天无功效,究竟是什么原因?
下一篇 » 09-23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