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根是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为传统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地黄根可分为鲜地黄、生地黄(干地黄)和熟地黄(制地黄),三者性味与功效差异显著,是中医临床配伍的重要药材。
来源与炮制
地黄主产于河南焦作(怀地黄)、山西、陕西等地,通常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品即为鲜地黄;或将鲜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即得生地黄;取生地黄,加黄酒拌匀,蒸至黑色,晒干或烘干,则为熟地黄,不同炮制方法改变了地黄的化学成分和药性,从而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
性味归经
- 鲜地黄: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 生地黄: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 熟地黄:性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
地黄根的核心功效围绕“滋阴、凉血、补血”展开,具体因炮制方式而异:
-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等,因性寒凉,清热力较强,多用于急性热病。
-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主治热入营血(如斑疹、吐血)、热病伤阴(舌红少苔、口干)、津伤便秘(如消渴症)、阴虚骨蒸等,是滋阴清热的常用药。
-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面色苍白、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如崩漏、闭经)、肝肾阴虚(腰膝酸软、盗汗遗精)、须发早白、消渴等,因经酒蒸制,药性转温,以补益为主,是“补血要药”。
化学成分与药理
地黄根主要含环烯醚萜苷类(如梓醇、桃叶珊瑚苷)、苯乙醇苷类(如毛蕊花糖苷)、地黄多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 生地黄中的梓醇、地黄苷等成分具有降血糖、抗炎、免疫调节作用;
- 熟地黄经蒸制后,梓醇含量降低,而5-羟甲基糠醛(5-HMF)等成分增加,能促进造血、改善心肌缺血、抗氧化;
- 地黄多糖可增强免疫功能,对阴虚模型动物有调节作用。
用法用量与禁忌
- 用法:内服为主,鲜地黄可捣汁饮(15-30g),生地黄煎汤(10-15g),熟地黄宜捣碎煎汤(9-15g);外用鲜品捣敷患处。
- 禁忌:鲜地黄、生地黄性寒,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腹冷痛)、湿中便溏者忌服;熟地黄滋腻碍胃,气滞痰多(脘腹胀满、舌苔厚腻)、食少便溏者慎服,常配伍陈皮、砂仁等健脾理气药以减轻滋腻之性。
生地黄与熟地黄对比
项目 | 生地黄(干地黄) | 熟地黄(制地黄) |
---|---|---|
性味 | 甘、苦,寒 | 甘,微温 |
归经 | 心、肝、肾 | 肝、肾 |
功效 |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
主治 | 热入营血、斑疹吐衄、热病伤阴、消渴 | 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肝肾阴虚、腰膝酸软 |
炮制 | 鲜地黄干燥 | 生地黄加酒蒸制 |
相关问答FAQs
问:地黄根和生地黄、熟地黄是一回事吗?
答:地黄根是地黄的块根,统称;生地黄是鲜地黄干燥后的炮制品,性寒偏凉,以清热凉血为主;熟地黄是生地黄加酒蒸制后的炮制品,性微温偏补,以补血滋阴为主,三者来源相同,但炮制方法和功效差异显著,临床需根据病情选用:热证用生地,虚证用熟地,急症热盛可用鲜地。
问:地黄根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需根据炮制类型和体质而定,生地黄、鲜地黄性寒,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不适合脾胃虚寒者;熟地黄虽能补血滋阴,但滋腻碍胃,长期服用需配伍健脾理气药(如陈皮、砂仁),且湿热体质、痰湿内盛者不宜长期使用,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避免盲目长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