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花为瑞香科植物芜花(Daphne genkwa Sieb. et Zucc.)的干燥花蕾,别名杜芜花、赤芫、九龙花等,在我国多地均有分布,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四川等地,作为传统中药,其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因其“有毒”,历代医家多强调需辨证使用,现仍常用于临床,尤其在泻水逐饮、解毒杀虫方面有独特功效。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芜花性辛、苦,温;有毒,归肺、脾、肾经,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其辛能散、苦能泄、温能通,有毒之性则可攻逐邪气,故核心功效为泻水逐饮、解毒杀虫、化痰止咳。
- 泻水逐饮:适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等实证,如《金匮要略》中“十枣汤”以芜花配伍甘遂、大戟、大枣,治疗悬饮(胸水)、水肿腹胀,通过峻下逐水消除水饮停聚,缓解胸胁胀痛、咳喘、小便不利等症状。
- 解毒杀虫:外用可治痈肿疮毒、疥癣秃疮,芜花有毒,能以毒攻毒,现代临床常以其研末调敷,或煎水外洗,用于皮肤顽癣、痈疽溃烂等,能抑制细菌、真菌生长,促进疮口愈合。
- 化痰止咳:用于寒痰、湿痰所致的咳嗽痰多,因其性温燥,能温化寒痰,多配伍半夏、细辛等,治疗寒饮伏肺之咳嗽气喘、痰白清稀。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芜花的活性成分复杂,主要包括黄酮类(如芫花素、羟基芫花素)、香豆素类(如伞形花内酯)、挥发油、二萜类(如瑞香毒素)及多糖等,其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
- 泻下作用:芜花中的树脂类成分能刺激肠道黏膜,促进肠蠕动,增加肠道分泌,产生强烈泻下效果,与中医“泻水逐饮”功效对应。
- 抗炎镇痛:黄酮类成分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关节炎、肿胀等有缓解作用;其挥发油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
- 祛痰止咳:能增加呼吸道分泌,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同时抑制咳嗽反射,适用于痰多难咳者。
- 抗病原微生物:体外实验显示,芜花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及多种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为其“解毒杀虫”提供科学依据。
- 抗肿瘤潜力:初步研究发现,芜花中的某些二萜类成分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但尚需更多临床研究验证。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芜花有毒,内服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过量或久服,一般用法用量如下:
- 内服:煎汤,1.5-3g(需久煎以减毒);或入丸散,每次0.3-0.6g。
-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熬膏涂。
使用注意:
- 禁忌人群:孕妇、体虚者及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胃溃疡、消化道出血患者慎用。
- 配伍禁忌:不宜与甘草同用(“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战草”),以免增加毒性。
- 炮减毒:临床多醋制芜花(用米醋拌匀,文火炒至微黄),以降低毒性,增强逐水效果。
- 不良反应:过量服用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损伤肝肾功能,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芜花基本信息速查表
项目 | |
---|---|
来源 | 瑞香科植物芜花的干燥花蕾 |
性味归经 | 辛、苦,温;有毒;归肺、脾、肾经 |
功效 | 泻水逐饮、解毒杀虫、化痰止咳 |
主治 | 水肿胀满、胸胁停饮、痰饮喘咳、痈肿疮毒、疥癣秃疮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g(久煎),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
使用注意 | 孕妇禁用,体虚者慎用,忌与甘草同用,醋制后毒性降低 |
相关问答FAQs
Q1:芜花有毒,日常使用如何避免中毒?
A:芜花毒性较强,使用时需严格遵循“中病即止”原则,避免长期或过量服用,务必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内服时建议久煎(煎煮时间不少于40分钟),可降低毒性;避免自行配伍,尤其不可与甘草同用;若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对症治疗。
Q2:芜花与甘遂、大戟同为泻水逐药,三者有何区别?
A:芜花、甘遂、大戟均为峻下逐水药,均能泻水逐饮,治疗水肿、臌胀、胸胁停饮等实证,但功效侧重和毒性有所不同:
- 芜花:性辛温,偏于祛痰、解毒,长于治疗“痰饮”所致的咳嗽胸胁胀痛,外用杀虫力较强,毒性中等;
- 甘遂:性苦寒,泻水力最强,善行经隧之水,适用于水肿、腹水重症,毒性较大,易伤正气;
- 大戟:性苦寒,泻水逐饮兼能消肿散结,适用于痈肿疮毒及水肿腹水,毒性较强,易损伤脾胃。
临床常三者同用(如十枣汤),但需配伍大枣顾护脾胃,且需根据体质和病情选择,体弱者慎用。